比较分析“经营型机场”和“管理型机场”
一.“经营型机场”和“管理型机场”的定义
所谓经营型机场,主要是指采取自营方式为主,以垄断性经营、“大而全”模式以及管理与经营一体化为特征的、经营机场范围从保障性的航空业务到经营性的非航空业务的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机场经营主体。
主要做法是:
经营项目主要采取自己铺摊子、招人马的方式经营,主营业务资源的开发主要依靠投入更多的生产性资金,购买先进的设施设备,招聘更多的人员;非主营业务主要是不断增加延伸服务项目和业务范围,组建相应的经营开发单位,不断增加相应人员,通过人员和部门的不断增加拉动非主营业务的收入。
所谓管理型机场,主要是指机场运营当局脱离机场经营者的角色,回归机场管理者的本位,在机场的特许经营权的法律环境具备的条件下,基于市场公平原则,不直接从事面对机场用户的经营性业务,而转变为主要为机场服务业务的供应者提供正常运行的资源和环境,创造公平经营的平台。
机场管理机构应逐步过渡到不直接从事经营性业务,而是通过对经营性业务实施专业化、市场化的运作,采取业务外包的形式,将这些业务交由专业公司去做,自身则成为这些业务的监管者,专心从事机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为航空公司提供一个公平运营的平台。
管理型机场的最大特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行使所有权的运营当局要逐步摆脱具体的生产经营事务,主要承担机场总体规划、安全监督、服务与运行效率监管、航空市场与服务项目拓展、机场商业开发、机场设施建设、机场国土资源管理职责,着力抓好制定各种专业规范和标准、特许经营制度,成为机场“游戏规则”的制订者和监督者,成为机场运营的决策中心、资本运营中心和调控中心。
而经营权则通过特许经营等业务外包形式交与专业公司,吸引专业公司成为机场运营的利润中心,主要从事机场业务的生产经营与服务,通过主动走向市场、开拓发展,创造良好的服务和经济效益,实现机场运营价值的最大化。
二.“经营型机场”和“管理型机场”的优缺点
1.经营型机场
优点:
从我国机场的发展历程来看,经营型机场模式在特定的情况下曾经促进我国机场的发展,特别是在大型机场的发展初期,曾经较快地提升机场经济收入总量,使机场经营者有能力加大对机场基础设施设置的投入,最终提升了机场运营保障能力,较快地扩大了机场的业务生产规模。
同时,机场经营项目的细分与增加也大大提高了员工的收入,提高了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而增加单位与部门,则锻炼和培养了机场的管理干部与员工队伍,同时解决了内外各类人员的就业问题。
可以说,经营型机场模式对我国机场早期发展产生了历史性的促进作用。
缺点:
随着我国机场生产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枢纽机场的建设发展,机场的投资主体出现变化,机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出现事实的分离,经营型机场模式逐步体现出与机场发展的不适应性,并最终演变成为大型机场运营发展的“瓶颈”效应。
2.管理型机场
优点:
(1)管理型机场同样能获得巨大的收益。
管理型机场通过特许经营同样能带来巨大的收益。
以香港新机场为例,在2003年的总收入中,非航空业务收入占据了55%,而在非航空业务收入中,机场特许经营费和地面服务专营权的收入就占据了82%,其中,香港机场的飞机燃油供应系统专营权经营费拍得l8亿元、航空配餐服务专营权经营费拍得20亿元、飞机基地及外勤维修专营权经营费拍得l5亿元、停机坪服务管理经营费拍得5亿元、机场酒店专营权经营费拍得20亿元、机场货运代理中心专营权经营费拍得19亿元。
可见以大型机场庞大的客货流资源,特许经营的收益同样不容忽视。
(2)管理型机场理顺了机场与航空公司的关系,适应了大型机场特别是枢纽机场的发展。
(3)管理型机场是全球大型机场发展的主流。
从全球机场发展里程来看,管理型机场是大型机场运营管理模式的主要选择。
缺点:
(1)我国的社会分工还不够细化,专业化经营有难度。
(2)对特许经营认识不足,特许经营处于试点阶段。
(3)庞大的二级单位及二级单位的员工与干部队伍难以分流。
(4)管理型机场的主体不明确。
三.对比“经营型机场”和“管理型机场”所谓经营型机场和管理型机场,主要是指机场的运营管理模式的异同,更具体地说,是由于机场资源的运营模式的异同而产生的两种机场运营管理模式。
从这个角度看,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采用社会化资源管理模式的机场是管理型机场对应地,在所有权与经营权混合的体制下采取自营模式的经营型资源管理模式的机场即是经营型机场。
管理型机场与经营型机场相比,有诸多的优势。
从上表的比较看,机场由生产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是机场私有化进程、企业化经营及社会专业化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
实现由机场“直接生产经营型”向“资源经营管理型”转变,是要最终实现其与具体业务经营主体的彻底脱钩,通过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建立优胜劣汰机制,理顺与航空公司运营的关系,达到优化场内资源配置、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四.实例分析“经营型机场”和“管理型机场”
当前,大多数机场经过多年的探索,普遍认识到经营型机场的不足,同时对管理型机场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都在努力实现从经营型机场向管理型机场的转变。
下面以xx机场为例具体分析管理型机场。
xx机场业主、管理者、经营者的定位。
机场业主:
澳门国际机场专营公司(CAM)获澳门特区政府赋予机场产权、特许专营权的管理,是澳门机场的投资主体,也是澳门机场的业主。
该公司同世界上大多数机场业主一样,具有浓厚的政府色彩,其
54."8%的股权由澳门特区政府所有。
管理者:
澳门机场管理有限公司(ADA)是由机场业主选择、聘请,并对澳门机场进行日常经营管理的专业公司,按合同约定对机场提供相关的管理服务。
澳门机场管理有限公司基本属于管理型的经营公司,它的直接管理范围只限于自己最精通的业务,对不是自己精通的业务,则通过招标再选择出专业公司,并授予其相应经营权。
如该公司的机场运行部门将机场地勤服务委托MASCOGDEN经营,清洁业务也委托怡信清洁公司经营;工程管理部门则委托Y&T负责土建和机械项目,委托CTM负责通信、导航设备和电子维修项目;保安管理部门只负责制定保安规定,委托私人护卫公司进行澳门机场大量护卫工作。
经营者:
上面已提及澳门机场的的各项专营专业公司都是澳门机场的经营者。
其中该机场主体专营业务由澳门机场服务公司(M A S C O G D E N)经营,该公司隶属于总部设在苏格兰的明捷航空服务有限公司(M E N Z I E S),为澳门机场提供客运、停机坪、货运、地勤服务以及飞机维修服务。
综观澳门机场管理模式,它是一种典型的管理型模式。
可以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社会资源得到很好的配置。
这种管理模式能够使机场实现协调、高校、专业化运转。
因此,管理型的运营模式对于我国大型机场管理模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