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学院:环科学院专业:生物科学学号:**********姓名:***一·什么是新课改内容提要: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
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要知道新课改的主要内容是:1、转变课程功能。
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革课程结构。
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改革课程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二·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首先是专业知识。
总的来说,就是与任教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
就其核心而言,自然是任教学科的系统知识,是任教学科的教学理论。
正因为这样,一方面要巩固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并将它们转化为活的知识,转变为能动的知识。
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已学的专业知识,使之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因为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专业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不停地发展。
不仅如此,还必须突出其核心知识。
具体地说,一方面要不断更新已有的学科知识,不懈地充实自己的学科知识,并将其用于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用新颖的教学理论来武装头脑。
其次是专业能力。
教师不光要发展教学专业知识,更要发展教学专业能力。
具体一点,就是要不断地将教学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专业能力,将教学专业理论升华为教学专业技能。
因为不是有了教学专业知识就能上课,有了教学专业理论就能辅导。
也就是说,不论是上课还是辅导,都需要教学专业能力,都需要教学专业技能,因为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要想完善上课,就必须按照科学规律来进行设计;要想完美辅导,就必须按照艺术要求来进行构想;而要想进行科学设计,就需要教学专业能力;要想进行艺术构想,就需要教学专业技能。
第一是专业理想。
就是当教师的追求,就是做教师的理想。
换句话说,教师应当为什么样的目标去奋斗,为什么样的梦想去拼搏;应该当一个什么层次的教师,做一个什么品位的教师。
人们常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似乎也可以这么说,没有专业追求的教师,不会成为一个好教师;没有专业理想的教师,不会成为一个名教师。
正因为这样,许多教师为专业追求而活着,为专业理想而拼着:他们有人追求做学者型的教师,有人追求当艺术型的教师;有人追求做奉献型的教师,有人追求当智慧型的教师;有人追求做改革型的教师,有人追求当创新型的教师。
因此,只有发展了教师的专业理想,才能提高教师的档次,提升教师的品位。
第二是专业思想。
概括起来说,就是要通过各种教育体验,产生先进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多样的教育总结,形成科学的教育思想。
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学科教学中,你以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来组织教学活动,你以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来活跃课堂教学。
二是在教育活动中,你以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来开展教育活动,你以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来从事教育工作。
由于教育专业思想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演变的。
所以,每个教师都必须产生自己的教育专业理念,形成自己的教育专业思想,而且还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专业理念,发展自己的教育专业思想。
进而,使自己的教育专业思想不断向前发展,并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
第三是专业品格。
就其内容而言,可能有许许多多,但其核心部分,也只有以下三点:一是终身从教。
因为教师职业是个崇高的职业,是个灿烂的职业;它关涉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人类的发展与未来。
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热爱教师职业,更要立志终身从教。
二是育人为本。
也就是说,教师的本职工作不光要教书,更要育人;不光要尽心尽力教好书,更要不遗余力育好人;不光要为人民教好书,更要为国家育好人。
三是为人师表。
具体地说,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带头的,教师首先要带头。
第四是专业智慧。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而艺术是最讲究智慧的,是最需要智慧的。
所以,教育是最讲究智慧的,是最需要智慧的。
而教育智慧不会凭空产生,不会从天而降;它只能来自先进的教育理论,源于坚实的教育实践,源自先进的教育理论与坚实的教育实践的融合。
三·新课改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研究现代化的专家英格尔斯说过:“如果没有观念的现代化,那么,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
”因此,课程改革的实施,要使教师的角色的到重新确立,也赋予了教师角色新的特点,教师专业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也有所改变。
首先,新课革促使教师角色的拓展,使教师接受了新的教育观念,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变化。
传统意义的教学角色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和知识的传授,而在新课程中,教师须放弃对学生学习内容的绝对权威和垄断,从知识权威拓展为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传递者拓展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
”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实现既定的目标。
就像叶澜教授所说的那样,“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主体,而且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在下边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知识。
随着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语音等手段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
学生可以通过感官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
但是,学生仍然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教学。
这就使得教学的质量打了很大折扣,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
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一方面使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要是学会学习的能力。
皮亚杰说过:“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知识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克服困难而不感到辛苦,勤奋学习而有感到厌倦。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机遇,创设条件,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同时教师还应承担起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疏导工作。
教师作为学生为人的榜样,不仅在学校教育情境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更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修养。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拓展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从教师关系的维度看教师角色的拓展主要管理者拓展为组织者、由传授者拓展为参与者、由控制者拓展为帮助者、由主导者拓展为帮助者、由仲裁者拓展为促进者。
其次,新课革推动教师知能结构的发展。
课程改革是一次“教育角色”的急剧转型,因此原来的教师专业结构需要接受新课程的挑战。
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支持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课程改革对教师知识结构的挑战,从根本上说是对教师实践知识的的特殊要求。
因为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面临实际问题考验的是实践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等都需要通过实践性知识发挥作用。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课程与教学进行“概念重建”。
对于教学,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简单拼合:教师所谓的“教”只不过是把书本上既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只不过是信息的单向度传递;而学生的“学”也只不过是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
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事实上,教学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首先是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让人被动地接受的,而是有认知能力的个体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与情境的相互作用而发现、建构起来的。
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会对其经验进行可能的解释,但这种解释不是绝对的、永久的,而是相对的、暂时的,它会不断地被修正和发展。
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接受教师的传授,而应是主动选择、主动建构,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的过程。
新课改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课程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是多方面的,其核心是要求教师确立课程意识,从传统的教材教法走向课程,更新知识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把课程改革的过程当做一次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过程,其实把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动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因此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课程,增强课程意识,认识到自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课程改革还要求教师重新审视知识,重新看待学生,重新发现学生。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强调关注学生,关注主体性的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有意义的学习,这实质上基于一种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从新的视角来重新发现学生。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无疑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教师必须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能力的提高与教育行为的转变,而这种更新、提高与转变就是教师专业的进步和发展。
实施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变化,致使教师专业必须得到改变与发展,教师由原先的“自主型”阶段向“自我更新型”阶段发展,教学生活与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使自己的专业得到锻炼与成长。
同时教师的关注也得到升华,更加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持续性与自身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形成了以关注学生发展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教育伦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