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宗教禁忌的共性

宗教禁忌的共性

浅谈广府与西方迷信禁忌的异同AP0801422 吕彩婷摘要: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之一。

在日常交际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遇到禁忌问题,它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选取广府和西方国家迷信禁忌的视角,探讨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的异同,以便顺利进行两者间行跨文化交际,尽量避免误会。

关键词:广府西方禁忌禁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禁忌现象,通过对文化的透视我们可以看出一种文化心理。

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差异非常大,它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设置了障碍,使得人们不得不注意它,并避开它以便顺利进行交际。

广府文化分布于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是其重要聚居地。

广府人是三大民系中最先形成。

广府人注重经济上的利益关系,商品意识强烈,这带来了投机性的负面作用和较为浓厚的宿命观,存在迷信命运,敬奉鬼神等不良风气,因此广府人有着浓厚的忌讳文化。

而英语国家同样十分注重禁忌,在日常交际中,如果有人触犯当地的禁忌,轻者会表示不快,重者可能翻脸不认人,甚至被该社会排斥。

因此,了解广府与西方国家禁忌有助于国际交际的顺利进行。

由于广府及西方国家的宗教信仰不同,因此迷信禁忌差别较大,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共性。

了解两者间的共性,在共性中寻找差异,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1、对神灵圣人禁忌。

中国人忌亵渎神灵,对自己信奉和崇拜的神仙不能在言行上有任何的怠慢和不敬。

中国人尤其是汉族人,为了保佑一家老小生活平安,特别信仰家庭保护神,且信奉的家庭保护神不止一个。

如祖先神、门神、财神、灶神、水井神、守墓神等。

而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广府地区则更是如此。

强烈的商品意识带来了投机性的负面作用和较为浓厚的宿命观,如广府人开的商店中普遍可见供奉着财神——关公。

过年时都要贴神像,进行祭拜。

虽然神像都是买来的但忌说“买”,而要说“请”,否则就是犯忌,视为亵渎神灵。

在古代,帝王、圣人的名字更是不能提及,如果有同姓或者同名也必须更名避讳。

在现代,这种对名字的忌讳演变成了晚辈不能与长辈同名,负责就是对长辈的不敬。

而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上帝的名字Jehovah(耶和华)是最大的禁忌语。

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不得说、用上帝的名字。

据《旧约·出埃及记》记载,上帝在西奈山通过摩西与以色列人订立盟约,规定了以色列人必须遵守的十戒(the ten commandments),其中,第三戒为“Thou shah not speak my name in vain”(尔等不可妄称我的名字)。

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在其名著《语言》一书中谈到禁忌语时说:英语中的各种宗教词语,如God(上帝)、devil(魔鬼)、heaven(天堂)、hell(地狱)、Christ(基督)、Jesus(耶稣)、damn(该死)等只有在严肃的讲话中使用才合时宜。

违犯这条规定的人将会受到人们的责备和回避。

英语短语for Christ~sake(看在基督的面上)用来表示一种强烈的情绪,请求帮助或厌恶某事。

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使用这一短语,而用for godness sake或for crying out loud(看在老天爷的面上)来替代。

2、日常生活细节的禁忌。

不论是什么国家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迷信禁忌,虽然内容、形式不尽相同,但都是反映了人类共通的趋利避讳、祈福避祸的忌讳心理状态。

广府人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意“忌口”。

“忌口”,即不说不吉利的话,故有“好的不灵丑的灵”的俗语。

例如广府人在传统节日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则会忌说“死”、“输”、“惨”等字眼,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在节日的时候说这些不好的字不吉利,会带来厄运。

人们探望患病的亲友最喜欢带的水果是苹果,因为“苹果”与“平过”谐音,亦即希望患病的亲友能平平安安度过难关,取早日康复之意。

但“梨子” (粤人称“雪梨”)却遭到“冷遇”,人们从不会带它去探病,并非因为它不好吃,而是“梨”与分离的“离”谐音,这当然不是探望者和患病者所希望的。

还有,我们有时看到广告“吉屋出租”。

这“吉屋”实际上就是空屋。

因为广州话里“空”与“凶”同音。

“凶屋”,谁去租?为求吉利,就改“空”为“吉”。

其他例子还有吉楼(空置的楼房)、吉铺(空置的店铺)等,甚至落空了、一无所获也可以说“得个吉”。

在西方,送花忌送双数,因为双数的花会招来厄运。

也忌讳送白色的花,如白色百合花,被看作是厄运的预兆或死亡的象征。

除此之外,给医院的病人送花忌送白色或红白相间的花。

又如在英美等国人们都喜欢猫,但对黑猫却有种种的禁忌。

在英国,人们常把黑猫与巫婆联系在一起。

巫婆在英国文化中是一个令人憎恶的形象:老太婆,头戴尖帽,骑一把扫帚,到处“兴风作浪”。

而传说中,巫婆身边常有一只黑猫陪伴。

所以直到今天,不少人仍认为黑猫。

还有在圣诞节这个西方的大节日里,节日的禁忌主要和圣诞布丁联系着。

不少西方人认为,搅动布丁能使自己在未来的一年中万事如意。

因此,在做圣诞布丁时,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至少要搅动一下布丁,并许下一个心愿,他们相信这个心愿极有可能实现。

但要注意,搅动布丁只能按顺时针方向,不能逆时针方向;许下的心愿不能告诉任何人。

另外,很多西方人忌讳“星期五”。

圣经说,上帝创造了第一个男人--亚当后,从他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又造了一个女人-夏娃。

据说,亚当是在星期五被造出来的,他和夏娃吃禁果也在星期五,他俩死的日子也是星期五,亚当和夏娃的儿子该隐也是在“黑色星期五”杀死了他的弟弟亚伯。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大多数人都信奉耶稣被叛徒出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受难的故事。

为了纪念他设立了“耶稣受难节”,时间是每年复活节前最临近的那个星期五。

因此西方人一般认为星期五是一个不吉祥的日子。

在这一天,绝对不能从事与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有象征性联系的事情。

如理发﹑给马钉马蹄铁,以及一切要钉钉子的木工活。

3、有关数字的迷信禁忌。

数字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中西方有关数字的迷信禁忌也有很大的区别。

由于改革开放,地处珠三角腹地的广东等地市场经济发达,有很多人积极投身于商品经济的大潮,即便没有经商的人处于这种环境中也会带上浓厚的商品意识,而经商必然会带来冒险性,这种冒险性促使人们做生意都想图个吉利,因此大家都很注重“讲意头”。

粤方言中数字“8”尤其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8”与粤方言中的“发”字谐音。

广府人最喜欢的一组数字是“168”,无论电话号码、车牌号码、房号,还是邮箱地址,都喜欢选用这组数字。

因为“168”与粤方言的“一路发”谐音,意为“不停地发财”。

与“8”比起来,“4”的“命运”就坎坷多了。

因为“4”与“死”谐音,凡是与“4”组合在一起的号码都被视为不吉利,人们都很忌讳使用。

在广府某些地区,还会特别忌说或忌用“十三”之数。

凡婚姻嫁娶的喜事,都不用农历十三这一天。

该习俗的由来,始自三水县。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杨公的人,生有十三个儿子,人人都说他命好,杨公亦以自己有十三个儿子为恃,常常对人说:“我有十三个儿子,即使碰上三灾六祸我也不怕,一年十二个月,就算一个月死去一个,我还有一个儿子为我送终。

”事有凑巧,有一年发生了瘟疫,刚好这年润月,杨公的儿子得了疫病,一个个先后都死去了。

到了年关十二月,杨公的十三个儿子全部死掉,只剩下他自己,晚年景况十分凄凉。

人们都说,杨公的遭遇全部都是应在他自己说的丑话上。

此后,人们便忌说丑话,一时说了出口,也要吐一口唾沫再说过一句好话。

同时,“十三”这个数也被认为是个不祥之数。

在三水县白坭镇一带农村,至今仍将每月农历十三称为“杨公忌”。

这一天,说话要特别小心,千万莫说丑话。

而西方人也普遍认为“13”这个数字是凶险或不吉利的。

13楼在西方常以“14(A)”或“12(B)”代替。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总是尽量避开这一数字。

有的人甚至会在13日这一天产生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停止一切工作和活动。

他们甚至还忌讳忌讳13人同桌共餐。

在西方,据说如果名字的字母数一共是13个,就会有恶魔的幸运(英语有古话说The Devil`s children have the Devil`s luck. 也就是说恶人有时候运气好的出奇)。

比如说Charles Manson ,杀人恶魔曼森;还有Jack the Ripper开膛手杰克。

如果恰逢13日又是星期五,西方人更认为是“凶日”,被称为“黑色的星期五”。

因为这一日是耶稣的受难日。

在西方,人们对数字13如此忌讳的解释有两种:其一,传说耶稣受害前和弟子们共进了一次晚餐。

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耶酥的弟子犹太。

就是这个犹大为了30块银元,把耶稣出卖给犹太教当局,致使耶稣受尽折磨。

参加最后晚餐的是13个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13”给耶纸带来苦难和不幸。

从此,“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

“13”是背叛和出卖的同义词。

其二,西方人忌讳“13”源于古代希腊。

希腊神话说,在哈弗拉宴会上,出席了12位天神。

宴会当中,一位不速之客——烦恼与吵闹之神洛基忽然闯来了。

这第13位来客的闯入,招致天神宠爱的柏尔特送了性命。

总的来说,广府地区和西方国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这些相似的地方中也可看出也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我们都应该互相尊重对方的语言禁忌及习俗。

参考文献:《粤方言区吉祥语的文化意象》许洁玲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6《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12《汉英语言禁忌的立体透视》庄成余,贺芸云南社会科学 20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