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区美术学科结对研课
《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示》教学设计
执教老师:陈丽琼深圳市罗湖高级中学初中部
教学对象:七年级
一、学习领域:欣赏与评述
二、学习课时: 1课时
三、教具、学具:
1、习案卡片、视频、课件、范例详图、多媒体平台。
2、课下搜集的有关材料、图片及制作的ppt和手绘图等。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了解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基本原则:了解和认识几件古代有代表性的科技艺术品;能从艺术与科技两个方面用语言概括地表述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预习与资料准备,使学生掌握资料收集与整合的方法。
在感受与赏析经典范例作品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分析美术作品艺术与科技价值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范例赏析,感受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欣赏、评述古代科技艺术品的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古代艺术中的科技原理或跨学科的知识。
六、教材分析:
《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示》是岭南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第1课。
本节课属于欣赏与评述教学领域,本课旨在通过对有关中国古代的赵州桥、曾侯乙编钟、唐三彩及长信宫灯等美术作品的赏析,和对作品的审美特征、实用功能及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感受、认识编钟等艺术作品中艺术科技结合的特色,了解造型艺术的多样性,探索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人类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孜孜不倦追求美的理想。
七、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学习兴趣度浓厚,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本课选用的几个艺术科技品范例各有特色,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究兴趣,况且在课前已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示他们所准备的古代科技艺术品,图文并茂,声像一体,显得尤为新鲜,学生参与度会较高。
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述功底,在学生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活动
方式让学生以口述、书面表达的双重方式完成对美术作品艺术与科技方面的赏析评述,并通过引古通今,进一步拓展学习领域,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八、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课堂导入
·引起好奇,反向切换,进入主题——以创客话题将学生带入课题内容
展示用废旧共享单车零部件改装后的物品的图片,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些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吗?”引出创客热潮话题,并直接反向切换,“创客不是现代才有,几千年前的古代就有”,由此引入课题。
(二)课堂新授
·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深入探究——以范例导析,小组分享的方式评述古代科技艺术品1、以关键词“传奇”引入经典古代艺术品——妇好鴞尊
①师用关键词“传奇”引入妇好鴞尊,从该器物的整体造型特征-猫头鹰,鼻子的婵纹及两翼的蛇纹展开分析,再从妇好鴞尊的审美价值及工艺考究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初步分析;
②展示教师拍摄的妇好鴞尊图片,说明这件文物正在深圳市南山博物馆展出,鼓励学生走出校园,零距离靠近文物,感受这千古之物之美。
③提出问题“妇好是谁”?她是妇好鴞尊的拥有者,也是一代巾帼英雄,是女战神、女军事家,也是商王武丁的王后。
2、学生小组以ppt+讲解员的方式展示预习成果(长信宫灯、唐三彩、赵州桥、曾侯乙编钟)
学生按课前预习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用ppt介绍他们的资料搜集成果,以长信宫灯、唐三彩、赵州桥、曾侯乙编钟,为展示内容,一个文物派一个小组展示,时间为4分钟左右。
3、激疑启思——以问题方式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古代科技艺术品的艺术与科技价值
提出问题:小组的展示虽然精彩但他们对所代表的古代科技艺术品的介绍还不够全面,你认为缺少了哪些方面内容的介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补充,并引导学生重点评述这些文物的审美、工艺和实用等方面的价值。
4、前世今生——以图片方式展示古代科技艺术品的当今发展现状
抛出问题“在当下我们的生活中还能看到这些经典的古代科技艺术品吗?”“他们变成什么样子了呢?”以探寻它们的前世今生的方式寻找答案。
以观看图片,教师简要介绍的方式
感受他们当今的面貌。
(三)课堂作业
·书画一体,知识整合,分类整理——以完成欣赏报告小卡片的方式反馈学习成果
从美术课本文物范例中选出一件你认为在艺术与科技方面结合的最完美的,填画完成其“个人档案”,为其量身定做一张特别的“个人名片”,文字部分应着重用合适的语言表述其审美价值和实用功能价值、科技价值等方面。
(四)作品展评
·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评价的方式展示学生的课堂作业
每小组展示1张档案卡片,并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再评的方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课堂延伸与小结
·预留空间,概括重点,致敬经典——以课堂辩论方式引导学生开拓思维
课堂延伸作业布置:以“先有科学的猜想?还是先有造型的想象?”为辩论题目,要求学生每小组选择一方为论点,下次课进行课堂辩论赛。
总结本课内容,引导学生重视传统文化,致敬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