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 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中共八大提出影响执政党建设最危险的倾向是“官僚主义” 和“以权谋私” ,为了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同脱离群众、 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现象作坚持不懈的斗争,决定在全党进 行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阐明了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性和严重性、贯彻民主集中制,系 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应该接受来自党内和党外的监督 。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对社会 主义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 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理 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特别 是1957年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 逐渐占了上风。主要是经济上的冒进、 政治上的反右扩大化。
“三面红旗”:大跃进、总路线、人民公社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形成了完 整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和发展 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普遍性、社会主义社 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 盾及其性质和解决途径及二者相互转化的思想, 标志着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积 极成果。
地 区 广东汕头 河北魏县 湖北谷城 河南商丘 河北安国 河南西平 福建闽侯 湖北孝感 湖北麻城 四川郫县 广西环江
粮 种 早稻 小麦 小麦 小麦 小麦 小麦 早稻 早稻 早稻 早稻 早稻
亩产量(斤) 3000 2394 4353 4412 5103 7320 7275 15000 36900 84525 130434



1962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以农业 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并把它确定为发展国民经 济的总方针。其基本内涵就是使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 类之间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

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 集体经营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 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主体, 按照市场变化的自由生产为补充; 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



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国际协商机构。1945年,南共领导人铁托向斯大 林建议,在各国共产党间建立国际性协商机构。斯大林表示赞成。1947 年,“杜鲁门主义”出笼,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后,苏共中央 于同年夏写信给波兰工人党第一书记哥穆尔卡,请他出面召集欧洲一些 国家共产党的会议,讨论加强各党之间联系问题。波党接受。1947年9月 27日,在波兰举行情报局成立会议。苏、波、南、罗、匈、保、捷、法、 意等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出席会议。 但它在苏联直接控制下,背离成立宗旨,按照苏联意图部署各国党的行 动计划,作出一些粗暴干涉兄弟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决定。尤其是情报局 成立第二年,利用集体制裁手段把南共开除出情报局。情报局实际成为 苏推行大党大国主义、压制各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工具,对国际共运产 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视频资料和阅读材料
电影:《活着》、《中国》。 文章: X (George Kennan), “The Source of Soviet Conduct,” Foreign Affairs, July 1947, pp. 566-582. 著作:《赫鲁晓夫回忆录》


2、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初步探索成果: 1955年底,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首先提出了如何以苏联经 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毛泽东指出:对待外国经验必须采取辩证的态度,一切 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 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我们走过一段弯路,吃了大亏之 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1956年4月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讲话
1956——1966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6——1958 第一个建设高潮期 1959上半年——1962上半年 三年困难时期 1962——1965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1966——1976 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58年 56年 62年
பைடு நூலகம்
66年
76年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思想。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思想。 第四,关于如何处理社会主义内部矛盾的基本方针: 在政治生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在经济生活上,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在经济工作中,实行对全国城乡各阶层统筹安排,兼顾国家 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方针。 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 在科学文化工作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在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必须克服 任何大汉族主义和纠正地方民族主义错误观点 。
【瓜菜代】

释义:大跃进后期,由于粮食极度短缺,公共食堂 采取一个应急措施:以瓜果蔬菜代替粮食,以副食 代替主食,这种做法称作“瓜菜代”。 背景:1958年,昂扬向上的精神变成一种盲目激进 的做法,终于导致大跃进。大跃进时,为彻底消灭 人们头脑中的私有观念,各村成立公共食堂,不许 各家开小灶做饭,结果导致粮食严重短缺,一些地 方出现饿死人现象。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 提出鉴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要集中力 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中共八大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主要表现在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基 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的科学认识上:
“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 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 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 况之间的矛盾。”
1956年毛泽东在第七次 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 十大关系》的报告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 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 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为了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我 们必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 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 。
关于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1)早期工业化思想:1945年,在党的七大的政治报告 《论联合政府》中提出:“在抗日战争结束以后……中国工 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奋斗, 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毛泽 东选集》第二版第三卷1081页)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他提出了“由落后的农业 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的奋斗目标。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 (2)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1954年全国人大提出。 (3)1955年《论十大关系》中的提法: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 方针。

1958年“大跃进”,新闻报 道昏话满篇,对瞎指挥、 浮夸风、共产风推波助澜 。 小麦亩产5000斤 水稻每亩地打13万斤 一亩地红薯产量113万斤 一株芝麻产芝麻籽21斤 …………

湖北省当阳县跑马乡宣布1958年11月8日是共产主义开始之日。
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楼上楼下, 电灯电话,耕田不用牛,点灯不 用油;敞开肚子吃饱饭,鼓足干 劲搞生产。
当时口号: “50年赶上英国,20年超过 美国”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高指标”与“浮夸风”:放卫星
• • •

• • • • • • • •
日 期 1958年1月3 6月11日 6月16 6月18日 6月30日 7月12日 7月22日 8月 1日 8月13日 9月18日 9月18日
以自由市场为补充。
1956年12月,毛泽东的“新经济政策”:可以消灭 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刘少奇随后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我们国家有 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搞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 我看也不怕;有这么一点资本主义,一条是它可以 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另一条是它可以在某些 方面同社会主义经济做比较。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1、初步探索的历史背景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模式弊端的暴露
1956年,苏共二十大结束后赫鲁晓夫作题 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全盘否定斯大林。
(2)苏共二十大的思想冲击
波兰事件: 匈牙利事件: —小资料:欧洲共产党九国情报局

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讲,工业化道路主要是指重 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的问题。 以重工业为主,同时注重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正确处理重 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比例关系,这就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工 业化道路。 后来,毛泽东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又进 一步明确“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


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
系》的重要讲话,提出:我国社会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