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度计》说课稿

《温度计》说课稿

《温度计》说课稿
麒麟区七中王强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温度计》,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1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和教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

“温度”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本章的教学首先围绕温度和温度计进行,更重要的是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

因此,“温度计”这一节课在本章的地位可见一般。

本课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力争做出一些努力。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通过媒体展示,课堂实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②难点:体温计的特点。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4.会读温度计的示数。

②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
计的使用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
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4.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电脑、投影仪
教师演示用: 自制温度计,烧杯,开水和冷水,演示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活动挂图。

学生每组器材:实验用温度计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不断发展。

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说学法和教法
1.学法指导: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

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

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1)学生的活动空间。

采取学生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

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2.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

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

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温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温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运用了提问法、类比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

四、说教学程序 (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环节:自学质疑,引入新知。

首先用几幅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入本节,然后给出温度的定义。

由判断冷热水的实验或“开不开风扇”的争端引入新课。

上完体育课回到教室,有些同学说教室里很热,要开风扇,另一些同学说比较凉快,不用开风扇。

说明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第二环节: 交流展示,探究新知。

把自制温度计先放入热水中,再放入冷水中(最好使用冰水,这样使得效果很明显。

),让学生观察温度计中的液柱的变化情况。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热胀冷缩的性质)从中,你能找出温度计的测量原理是什么?
通过自制温度计的演示,让学生体会温度计的测量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三环节: 互动探究,内化提高。

1.以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为例(预先将温度计发放下去,告诉学生不能甩),观察温度计的
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体,液泡,刻度和符号)。

温度计这一节的内容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看懂,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76页的内容,并组织快速抢答,并规定相应的规则。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整个的问答过程,用投影的形式贯穿。

使整节课形散而神不散。

2.通过看桌上的温度计、看书和播放课件,学生互相总结温度计的基本构造、量程、分度值。

并通过老师提问,学生抢答的形式加以深化。

第五环节: 精讲点拨,矫正反馈。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工作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
规定为100摄氏度。

在0 ℃和100 ℃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

4、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会认:零刻度、量程、分度值。

会放: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在液体中,不要碰容器的底和壁。

会读:示数稳定,不能离开液体。

会看: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归纳:“零量分选放读记”
第六环节:迁移运用,巩固升华
通过一些题目,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内容进行深化和巩固。

并布置当天的作业。

见课件
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使学生对《温度计》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见黑板。

六、说教学评价
通过这节探究式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单凭感觉去了解某些事物是不确切的。

学生对这种探究的学习方式很感兴趣,特别是对温度计结构,工作原理和体温计的缩口的探究表现了极大的热情。

但是,对部分学生而言,这种方式使他们心里很不踏实,因为他们还停留在以被动接受知识的陈旧的学习方法之中,这需要长期耐心地去引导纠正。

所以,我的理念是:1、
2、
3、
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有以下不足:
1、
2、
3、
建议和展望:
1、
2、
3、
以上是我对“温度计”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及课堂反思,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