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所谓传播,即人类(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传送和接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大众传播,就是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H 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既对政治传播进行了比较系统、详尽的分析,为前人所不及,同时不单对政治传播,进而对整个人类传播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入钻研,取得了重大成就。
第一,提出传播的5W模式,不仅首次较为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还首次较为完整地划分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总体构架。
第二,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课题。
第三,倡导并亲身时间“内容分析法”,以其精确定量的特色,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而立下又一功勋。
其代表作为《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K 卢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创立了著名的“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首创了“场论”和“群体动力学”,强调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将社会因素引入心理学研究。
他还提出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等概念。
代表作《解决社会矛盾》。
P 拉扎斯费尔德美国社会学家。
第一,创建“两级传播理论”,破除了魔弹论,使深入探讨传播的效果和机制成为可能。
第二,倡导并确立了“实地调查法”作为传播学又一基本研究方法的地位。
代表作《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力: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C 霍夫兰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着眼于微观层次,对传播的具体技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细致的总结。
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控制实验法”,使之成为传播学的又一种基本研究方法。
代表作《传播与劝服》。
W 施拉姆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将前人的成果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完善化,最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学术的殿堂。
他是第一个抱有创建“传播学”这一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人。
代表作《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
传播的结构拉斯韦尔5W模式,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从此,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成为可能。
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缺点:直线性,从传者开始,到效果结束,其间及看不到受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孤立性,它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这显然不符合实际,任何传播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在“真空”里孤立地进行。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变直线思维为循环思维,变直线单向型思路为循环双向型思路。
编码者??????????????? 译码者释码者---? 讯息---?? 释码者译码者??????????????? 编码者赖利夫妇模式:从片面思考走向全面思考。
他们较早地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它置于总社会过程之中加以考察。
(三个群体,基本群体如家庭、邻里,次属群体如学校单位,社会系统则是指民族国家乃至世界,还有一个参照群体)马莱茨克模式:研究的“清单”传播的功能传播的基本功能:一是维持人类的生存、推动人类的发展。
一是传、受信息。
传播的四大功能:监测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调节身心。
大众传播的负功能:拉扎斯费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说—授予地位、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麻醉精神(大众传媒持续不断地宣传会使人丧失辨别力而不假思索地顺从现状。
大众传播使受众的审美鉴赏力和文化水平下降。
媒介常常以廉价的代价剥夺人们的自由时间。
大众媒介使人沉醉在虚拟的满足中,降低了真实执行力。
)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我们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面,一个是现实环境,一个是虚拟环境。
对于虚拟环境存在的问题,一是当媒介(有意或者无意)“歪曲环境”时,人们无法验证,二是人们还将视之为“现实环境”而展开现实的行动。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和自我达成的预言(如果人根据对中考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默顿)大众传播时代的开幕:1833年,《纽约太阳报》的创办,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开始。
直到19实际后期,中国才出现了比较典型的大众化报纸如《申报》、《新闻报》。
社会体制和大众传播把关人理论---卢因、怀特(把关人未必只有一个,把关行为未必只是取舍也有可能是修改,把关行为不限于媒介,还见诸受者,反馈虽然不充分不及时但毕竟存在,选择标准只限于个人偏好)、麦克内力? (缺点是没有提出把关的标准)把关的标准:在盖尔顿-鲁奇模式中列举了9条新闻选择因素(时间跨度、强度或限度价值、明确/不模棱两可、文化接近或相关、一致性、意外性、连续性、构成、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关于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他提出了三个假设,即附加性假设、补充性假设和排除性假设。
其贡献主要是细化深化了我们新闻价值的认识。
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伦理和法规、利益动机。
媒体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被媒介用于制造低俗、麻醉大众、维护体制;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反映民意、制约媒介、监督权力的作用。
关于“编辑权”:1.传者权力的分化2.受者力量的壮大四种大众传播体制: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苏联共产主义。
集权主义,也叫统制主义,专制主义,即主张对传播实施严厉控制的理论和实践。
密尔顿的出版自由论:1.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要相信读者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2.有人说坏书应当禁止,但谁来判断哪些是坏书?3.历史证明,检察官的水平往往不如作家的水平。
4.即使某些检察官有水平,也可能会被偏见和流俗蒙蔽。
在这种情况下,查禁出版物的结果,就很可能是查禁了真理的本身。
5.尽管出版物可以禁止,但检察官无法禁止其中的思想的流传。
6.由此得出结论,正确的做法是,“让她和虚伪交手吧。
”洛克的君权民授论和宽容异教论:其一明确提出君权民授论,其二大力提倡宽容异教论。
密尔的市场调节论:1.压制某种意见,很可能就是压制真理2.某种意见也许(通常总是)会包含着部分真理3.被多数人认可的意见即便是真理,如果不使之经受争议,公众就难以深刻地领会真理4.而且,这种真理会变成教条,阻碍新的真理的生长。
罗伯斯庇尔的舆论监督论:他们指出言论出版自由的实质,一是发表不同意见的自由,二是批评政府官员的自由。
这一思想,后来发展成为舆论监督论。
就是说,传媒的首要使命,是监督政府。
伟大的身体力行者杰弗逊:他站在积极倡导媒介监督政府的立场上,提出“自由报刊应成为对行政、立法、司法三权起制衡作用的第四种权力。
”????自由主义媒介理论的展开:在大众传播实际过程种,这一理论集中体现为以下三个原则:1.独立性原则2.多样化原则(市场化原则)3.法制化原则媒介社会责任论的产生:1.明确否定了绝对的自由,只承认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由2.指出了大众自由与媒介自由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3.认为媒介必须切实为大众和社会利益服务,对社会负责4.为此,必要时,即大众和社会利益受到媒介损害时,政府不应袖手旁观,而应出面干预。
这几点构成了媒介社会责任的基本框架。
但是,它只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尽管多少发挥了一些“治标”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体制下媒介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在实践中难以贯彻。
它一方面反对政府侵犯传播自由,另一方面又要求政府干涉媒介;它既抨击媒介为追求利润损害公众利益,又申明必须维护媒介的私有制。
从根本上说,这仍然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
有关社会控制的其它理论:获知权和接近权理论(反驳权和意见广告)信息的特点:可识别性、可传递性、可扩散性、可分享性、可转换性、可加工性、可贮存性、不完全性、时效性。
非语言符号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1.补充或强调作用2.替代作用3.矛盾作用符号学:以人类符号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其观点是1.定义,所谓符号,就是任何可以作为某种事物标志的替代物,或者说,任何为传递信息而用以指代某种事物的中介。
本质,符号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或手段。
任何离开符号的思维,都是不可想象的。
结构,符号有两个要素,一是可以直接感觉到的“能指”也叫“符具”,二是可以推知理解的“所指”也叫“符指”。
两者结合就构成了符号。
过程,再加上一个情境(在不同情境中对符号有不同解释),符号过程的必要条件就齐备了。
特点,第一指代性。
即任何符号都只是事物的替代物,而不是事物本身。
第二随意性。
符具与符指、或符号与指说对象的关系,取决于解释者或情境,因而是随意的。
类型,符号的分类同样依据角度不同而各异。
传播的有限效果论: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系统总结了传播流研究,提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是众多中介因素之一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是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强化而不是改变,且不是唯一作用因素改变受众态度需要两个条件: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其他中介因素也起促进作用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和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1.两级传播--传播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拉扎斯菲尔德(PaulF、Lazarsfeld)于1940年主持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总统选举中选民们政治倾向的改变很少直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人们之间直接的面对面交流似乎对其政治态度的形成和转变更为关键。
通常有关的信息和想法都是首先从某一个信息源(如某一个候选人)那里通过大众媒介达到所谓的“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那里;然后再通过意见领袖把信息传播到普通民众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