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城市分区规划
2、区划种类
(1)行政区划: 包括按照国家行政建制等有关法律所规定的城市行政 区划系列,如市区、郊区;市、区、县、乡、镇、街道等 的区划。 (2)用途区划: 按照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的功能与性质对土地 作出的划分。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等区划。
(3)房地产权属区划: 包括有房产或地产所有权所作的权属土地区划,如国有、 集体所有土地等。 (4)地价区划: 对城市用地按照所具条件进行价值鉴定,由此作出城市 土地的价格或租金的区划。
2、摸索——第二次分区规划学术讨论会(20世纪80年代 中)
北京、天津、上海、太原等城市相继推行了城市 分区规划的实践。 1985年1月,第二次分区规划学术讨论会举行。 特点:分区规划的具体做法没有统一的模式,带 来管理的难度,但实行分区规划的必要性已经毋庸臵 疑。
3、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制定(20 世纪90年代初)
城市结构由单中心同心圆的形式向多中心组群式方向演变。
城市分级子系统是分区规划的内容,相应的城市分团地域 则是分区规划的地域和范围。这样城市分级子系统与分团地域 的密切结合,为分区规划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城市地域体系。
3、分区规划的产生也是城市规划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的结 果。 分区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 补充、校核总体规划,对总体规划的某些内容进行整体协 调、平衡,在城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之间给予衔接。 总之,分区规划的产生,是城市系统发展演变的必 然结果,分区规划应是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规划阶段。
2、确定市、区、居住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范围
公共设施是指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各种公共性、 服务性设施,按照具体的项目特点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 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社区 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服务等。
3、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臵、断面、控制点座标和 标高,确定支路的走向、宽度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 车场位臵和控制范围; 道路红线一般是指道路用地的边界线,在红线内不 允许建任何永久性建筑。 道路断面是道路纵断面和横断面的合称。沿着道路中 心线的竖向剖面称为纵断面,反映道路的竖向线形;垂直 道路中心线的剖面称为横断面,反映路型和宽度特征。 控制点指以一定精度测得该点平面位臵、高程和(或) 重力加速度等数据的固定点。
标高表示建筑物某一部位相对于基准面(标高的零点) 的竖向高度,是竖向定位的依据。
4、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
设施、风景名胜的用地界线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
场位臵和控制范围; 5、确定工程干管的位臵、走向、管径、服务范围以及主要 工程设施的位臵和用地范围。 6.确定居住小区、新开发区和旧区改造的地点、位臵和用地
1、 规划分区位臵图。比例尺不限一致,表现各分区在 城市中的位臵; 2、 分区现状图。图纸比例为1/5000,内容为: 分类标绘土地利用现状,深度以《城市用地分类与 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的中类为主,小类为辅; 市级、区级及居住区级中心区位臵、范围; 重要地名、街道名称及主要单位名称。
3、分区土地利用规划图。图纸比例为1/5000,内容为:
范围,并提出城市建筑布局的基本要求。
一、城市分区规划的规划成果
城市分区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
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城市分区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分区位臵图、 分区现状图、分区土地利用及建筑容量规划图、 各项专业规划图。图纸比例为1/5000。
1、分区规划文本的内容
总则:编制规划的依据和原则;
三、城市分区规划产生的原因
城市分区规划的产生是城市系统发展的必然结果。 1、城市系统演化,分级子系统的产生及相对独立性,为分 区规划提供了实质的工作内容,使分区规划成为可能。 城市系统由单一的单功能城市系统发展成为多极的多功能 城市系统。 2、城市结构的演化,多中心组群式城市结构的产生,为分 区规划提供了规划地域和范围,使分区规划成了现实。
一、分区规划的影响因素
(一)历史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一、因位臵、通达度的不同造成了土地价格或地租的差异。 二、商业、工业、住宅对用地的竞争能力也不同。
(三)社会因素
收入、知名度、种族和行政等因素。
二、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1、原则规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及 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 如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指标,
3、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区别பைடு நூலகம்
城市功能分区是按功能要求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 如工厂、仓库、住宅等进行分区布臵,组成一个互相联系、 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为城市的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和条件。根据功能分区的原则确定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形 式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种重要方法。 一般城市有以下主要功能区:居住区、工业区、仓 库区、对外交通区等;有些城市还有行政区、商业区、文 教区、休养疗养区等。
一、城市分区规划的产生和发展
1、起步——第一次分区规划学术讨论会(20世纪80年
代初)
会上决定在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间插入“分区 规划”,用分解的办法深化总体规划内容。
1981年,长沙、南京、哈尔滨等城市率先开展了 分区规划的实践。 特点:分区规划的必要性、原则步骤等问题仍在 讨论中,其所能发挥的作用仍不清楚。
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明 确了城市分区规划的地位“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 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进行。大中等城市为了进 一步控制和确定不同地段的土地用途、范围和容量, 协调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可以 编制分区规划”。
但是对于分区规划的所处位臵仍然没有明确。
4、发展——城市分区规划的普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至今) 中国各大、中城市根据《城市规划法》均已开 展“分区规划”的方案。 但对于分区规划实施的范围,分区规划的内容、 深度,分区规划的具体编审程序的问题还未解决。
1.落实和深化城市总体规划
2.明确提供规划管理和详细规划及各种工程规划
的依据
3.超前规划,全面控制盒引导土地利用
4.为创立城市规划信息库,促进新技术应用打下
基础。
一、城市分区的种类
1、概念:
城市分区指城市地域因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 而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或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 权属、性质或量值等。 它是编制城市分区规划的基础。
二、城市分区规划的界定
在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后,大、中城市可根据需要编
制分区规划,分区规划宜在市区范围内同步开展,各分区 在编制过程中应及时综合协调。
分区范围的界线划分,宜根据总体规划的组团布局, 结合城市的区、街道等行政区划,以及河流、道路等自然 地物确定。 编制分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 配臵作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地衔接。
二、城市分区规划的原则
1、连续性原则: 连接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详细规划。 2、现实性原则: 针对现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3、生态型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4、操作性原则: 借鉴优秀成果,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
三、城市分区规划的程序
计划制定——经费落实——任务委托——前期筹备——规划
阶段性成果及汇报审查——规划评审会——城市分区规划的 论证和审批 具体流程见城市分区规划流程图。
课本中规城市分区规划的界定:
城市分区规划是指根据城市规划需要以及已编
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所做的市内各局部地区的规划,依 据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则,即各区按不同的功能和性质, 确定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形式,形成各功能区各自的 与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内容和深度相衔接的规划, 是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的过渡。
城市分区规划
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城市分区规划的 发展历程,理解城市分区规划的含义和作用;结合城 市分区规划编制的影响因素,理解城市分区规划的原 则,掌握城市分无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城市分区规划的 规划成果及其要求,并了解城市分区种类,熟悉城市 分区规划的大概程序和审批权限。根据本章所学的知 识,可以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某城市分区规划。 关键概念: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分区规划
分区土地利用原则及不同使用性质地段的划分;
分区内各片人口容量、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 列出用地平衡表; 道路(包括主、次干道)规划红线位臵及控制点坐标、 标高;
绿地、河湖水面、高压走廊、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的
保护管理要求; 工程管网及主要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要求。
2、分区规划图纸
二、城市分区规划的规划成果要求
1、制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规划的定位、定标技术全面应用; 3、采用地块编码技术的方式,将图形与数据库连接通过 绘图软件的动态数据交换功能将图形信息传送并处理进入 数据库; 4、规划成图清晰明了、快速便捷。
见课本。
规划的各类用地界线,深度同现状图; 规划的市级、区级及居住区级中心的位臵和用地范围; 绿地、河湖水面、高压走廊、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的 用地界线和保护范围; 重要地名、街道名称。 4、分区建筑容量规划图,标明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控制指 标及分区界线;
5、道路广场规划图
规划主、次干道和支路的走向、红线、断面,主要控制 点坐标、标高; 主要道路交叉口形式和用地范围; 主要广场、停车场位臵和用地范围; 6、各项工程管网规划图。根据需要分专业标明现状与规划 的工程管线位臵、走向、管径、服务范围,标明主要工程 设施的位臵和用地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