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
课标: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课标分析: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
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中的所处的位置。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来看,地球是普通,但地球上存在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而说明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
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同时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材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
教材在介绍天体的具体形式时用了很贴切的形容词,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采取阅读的形式介绍了其中的四种天体,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对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教材是以图加材料说明的形式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来讲述,并让学生填写层次的框图来巩固。
为了说明地球的普通性,教材把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归纳成图表,引导学生应用数据分析探究,把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
而对于本节的重点内容,教材主要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和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分析地球上具备了生命存在的温度、大气和安全的宇宙环境等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本节课后活动的目的是以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作为一个参照,培养学生迁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但要有理论根据。
教学目标:
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
2.初步学会分析地理资料的方法;
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激发探索宇宙的寻找地外
文明的兴趣和决心。
教学重点: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教学难点:
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
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宇宙上看到的地球组图)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也是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唯一家园,本章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关于地球的一些情况。
导入新课:
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
大家在初中的时候对地理都有所接触,也许你对地理很感兴趣,也许你不曾重视地理,但是只要你学过地理,你应该感受到地理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回给你很多帮助。
(学生举例说明)
现在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有很多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而是要对一些地理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人们总是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渊博,今天我们就先去浩瀚的宇宙遨游一番,从宇宙的深处来看看我们的地球。
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
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于天体和宇宙的认识,教师总结宇宙的概念。
在次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
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紧扣谈天说地的话题,提出“说地”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物质存在?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引导启发)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形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
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但是是有规律可循的。
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
(读图指导)图1.2体现了宇宙是按一定的层次和结构组成的有序的物质世界。
四幅小图分别代表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逐层展示了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
(方法步骤)
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将图1.2转换为图1.3,或自行设计天体系统的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
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
描述层次要清晰。
(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探究引导)地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人类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主要来自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成果。
聚焦太阳系,分析一组图表信息,了解太阳系家族中的成员,特别是各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自学、讨论、点评)
1、认识地球作为行星的普通性
(学生围绕活动要求,先自学,再分组讨论)
第一步,读“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成员、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从中认识地球。
要求运用图表信息说明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第二步,分析图表中各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基本的数理知识比较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进一步认识地球。
(1)认识地球作为行星的普通性
(点评指导)点评侧重运用数理知识解读图表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如,观察太阳系模式图中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得出同向性的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度,得出共面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得出近圆性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证明地球并不例外;再从结构特征,比如质量和体积等方面比较各大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得出地球也无特殊之处的结论。
最后以上述探讨的两方面结果来证明地球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特殊行星
为何又说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整个宇宙中只发现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导学) 用人类对火星生命的探测,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再比较火星与地球的自然条件,引导学生探讨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
(自学整理,交流点评)
第一步:读图表分析,再次阅读第四页的图表信息,从日地距离、体积和质量等方面自主推理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第二步:阅读、理解教材。
即阅读第六页信息,理解地球内部物质变化与液态水形成的关系,整理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讨论交流评议。
在自主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活动)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指导探究)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如何探寻类似地球的星球?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
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全班讨论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拓展)
第一步,课堂围绕课本提供的思考线索讨论;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
第二步,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查阅杂志、资料。
四、课堂总结
首先让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了那些知识,然后,在出示如下知识结构提纲,看学
生还有那些知识没总结出来。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馈:
1、太阳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根本原因在于:( C )
A 太阳能自身发光,照亮太阳系
B 太阳辐射是九大行星
的热量源泉
C 太阳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D 太阳的位置正好在
太阳系的中心
2、下列不属于天体的是:( D )
A 恒星
B 彗星
C 星际间的气体和尘埃 D
陨石
3、下列关于总星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 囊括了整个宇宙
B 是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总称
C 包含二级天体系统
D 上述说法都正确
4、在太阳系的几大行星中,与地球公转轨道相邻的类地行星是:( B )
A 水星、金星
B 金星、火星
C 火星、木星
D 木星、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