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ppt
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ppt
19世纪末,“浪漫的”为大家所悉用,运用到许多著名诗人的 研究上。直到现代,艾略特还指出“古典的”与“浪漫的”区别就 是“完整和片断的,已成熟和未成熟的,有秩序和混乱的之间的区 别”。
产生背景:
国内的产业革命、法国大革命。 18世纪后期的感伤主义诗歌和哥特小说预 示了浪漫主义的开端。
“湖畔派’三’诗人
(1818-1823)
长篇叙事诗/最长的诗 篇,16000余行/博大的 思想容量和独特的艺术 成就登上欧洲浪漫主义 诗歌的顶峰。 “讽刺百科全书”
唐璜原型
传说中的浪荡子,在莫里哀的喜剧、莫扎特的歌剧都出现过。 勾引西班牙司令的女儿,在决斗中将司令刺死,进而戏弄司 令的石像,最后被打入地狱。
拜伦的改造:心地善良的热血青年
拜伦的不朽
报纸上讲:本世纪两个伟大人物拿破伦和拜伦 几乎同时辞世了。
民主理想和民族解放斗争的激情/为民主自由而 战/西方文学史上用生命去殉从理想的著名代表。
作品
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1809-1817)早期代 表作。共4章,描写孤独的漂泊者恰尔德·哈罗尔德出 游欧洲的见闻,被看作是诗人的自述。
压卷之作《唐璜》(1818——1823)
悲剧性的孤傲的反抗社会制度的叛逆者形象: 异教徒《异教徒》、康拉德《海盗》、莱拉《莱 拉》、阿尔普《柯林斯的围攻》、曼弗雷特《曼弗 雷特》。
1、反叛性。与社会对立,坚决与命运相抗衡。 2、 孤独性。高傲不羁,惟我独尊,鄙视一切。 3、 浪漫性。有热烈奔放的爱情,充满情感,为 爱复仇。
1、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湖畔派’’ “恶魔派’’
中世纪的骑士故事。19世纪初期、中期,没有一个诗人自称为“浪 漫派”。1813年,斯塔尔夫人的《论德国》在伦敦出版后,史雷格 尔关于“古典的”和“浪漫的”的划分才为英国人所知。
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英国文学史,谈到19世纪初的诗歌派别, 只指出具体的“湖畔派”“恶魔派”和“可克尼派”,没有用“浪 漫主义”一词。
共同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拜伦注重揭露现实,雪莱注重描绘未来。
1、雪莱( Shelley 1792-1822)
恩格斯誉为“天才的预言家”。
代表诗作: 《麦布女王》:马克思说它是宪章主义者的“圣经”。 《伊斯兰起义》:借东方故事歌颂资产阶级革命。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西风颂》( Ode to the West Wind)。 《致云雀》(To a Skylark)
丁登寺
《抒情歌谣集》序言 (1798年,华兹华斯、柯勒律治)
• 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 1、诗的题材。 • 2、诗的语言。 • 3、诗的本质。 • 4、诗人的特殊才能。 • 英国浪漫主义诗论核心:想象力的论述。。
“恶魔派’
雪莱
恶魔派的政治、文学观点
1、坚持民主自由理想,同情法国大革命, 反对专制暴政,支持受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2、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教育意义。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住 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 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 论,歌颂大自然。 向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保守立场 (反对资产阶级文明,主张恢复封 建宗法制度,宣扬宗教道德观。)
华兹华斯家乡湖畔区
“自然的诗人”:华兹华斯 (Wordsworth)(1770——1850)
开拓浪漫主义诗风。 《丁登寺赋》: 1、歌颂自然美。 2、自然界最平凡和卑微之物的灵 魂同样与宇宙的大灵魂合为一体。
最早萌芽于《恰尔德·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
中重点塑造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四章,拜伦两次游历欧洲时的诗体记录。
(1)哈洛尔德——孤独、忧郁、悲观的 “拜伦式的英雄”。 (2)抒情主人公“我”——目光犀利的批评家、热爱生活、善于 斗争的民主战士。
中西英雄爱情观比较
从拜伦式英雄中可以看到西方英雄有热烈奔放的 爱,推崇感情。
16岁爱上少妇/被迫离家远航/海岛上和海盗的女 儿相爱/卖为奴隶/土耳其苏丹后宫/不愿阉割出 逃/俄军攻打土耳其/俄军英雄/到彼得堡,成为 女皇叶卡捷琳娜的宠臣/作为俄国的外交使节派 往英国,活跃于上流社会。
(1)人物形象
唐璜:充满热情、富于人性、 酷爱自由的贵族青年,唐璜的两重 性体现了18世纪末自由贵族的处境、 追求和弱点。
东方叙事诗:以东方为题材,包括《异教徒》 (1813)、《阿比道斯的新娘》(1813)、《海盗》 (1814)、《莱拉》(1814)、《柯林斯的围攻》 (1815)、《巴里西纳》1815》。诗中塑造了一批叛 逆者形象,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讽刺诗:《别波》(1818》、《审判的幻景》 (1822),后期诗作。
中国古代英雄一般不谈爱情,不重男女之情,也 不重视夫妻感情。
《三国演义》15回刘备说:”兄弟如手足,妻子 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拜伦式英雄的意义
1、积极的革命作用 19世纪20年代,欧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开展,拜 伦式英雄起了揭露反动统治者,号召人民起来斗争的 积极作用。在欧洲青年中得到广泛传播。 2、 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 孤独斗争,脱离人民,消极悲观。
“19世纪最富天才的诗人。” ---歌德
“思想界的君王” ---普希金
一、生平
伦敦破落贵族家庭/4岁丧父/母亲的怨恨/天生 跛脚/忧郁、孤独、反抗的性格/10岁继承男爵 爵位,成年后以世袭议员的身份进入上议院。
倾倒一世的诗才
• 中学开始写诗,处女作《闲暇时刻》(1807) 表现对现实的不满。
• 大学毕业到欧洲旅行两年,根据旅游日记写 作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诗作风靡 全英。拜伦说:“一夜醒来,发现自己成了 名人。”
1812年拜伦在上议院发表演说,反对把罢工和 捣毁机器的工人处以死刑的法案,为暴动工人辩护。
1815年与贵族小姐安娜贝拉结婚。志趣不合, 一年后分居,受到舆论攻击,愤然离开祖国,终生 侨居国外。
在日内瓦结识雪莱。
长期侨居意大利参 加烧炭党的革命活动。 1823年希腊反抗土耳其 奴役的斗争高涨,放下 写作,去希腊参加斗争, 卖掉自己庄园,为希腊 军筹集资金,当选希腊 军总司令,1824年4月19 日在军中病逝,年仅36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