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文献综述摘要: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变迁有其理论依据,首先大体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产业集群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考查,阐述了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对区域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现状进行了评述,并对区域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和催生其发展的因素作了相关探讨。
以期能够使大家对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有更好的了解。
关键词:区域产业集群;形成机理;述评;评析一、前言区域产业集群是指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等组织在一定区域内的集中,这种集中给区域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效应:包括知识的溢出效应,劳动力和中间投入的专门化,竞争的激化,信任和合作的加强等。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以及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而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变迁有其理论依据。
19世纪末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便开始了产业集群经济的研究,其代表人物包括马歇尔、韦伯、巴顿、胡佛和波特。
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学者更多地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产业集群形成之后的分析上,过分强调集群的空间性,而忽视了一个区域产业集群形成的时间性和动态性,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强调增长极理论,通过政府行政手段来推行主导产业,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80年代以后,研究产业集群的学者们开始把眼光投向以内力发展地方经济的道路上,并且寻求一种演进、动态的观点来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
二、产业集群的一般理论对于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机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马歇尔(1920)。
在《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用一章的篇幅研究特定产业部门在一定地区集聚的“本地化”现象,他提出“本地贸易秘密”(local trade secrets )和“本地化技能”(localized skills )是产业集聚的主要原因。
在对区域产业集聚的考察中,马歇尔提出了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即市场规模的扩大带来了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以及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从而可以导致外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马歇尔关于产业集群理论起源的外部性理论,成为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的经典,被称为“马歇尔外部性”(MarshallianExtemalities )。
在新古典经济学从“外部性”角度考察产业区域集聚的同时,经济地理学也从投资区位选择的角度研究产业在特定区域的集聚现象。
韦伯(1929)把区位因素归结为区域因素、集聚因素。
工业如何布局于各个区域的,受区域性因素影响;而在工业区域内,厂商为什么集中于此地而非彼处,则受集聚因素影响。
集聚因素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使地方工业化,韦伯的第一阶段论相当于内部规模经济,而第二阶段论则与“马歇尔外部性”相似。
与马歇尔不同的是,韦伯认为,产业在一个地方集聚与否,是集聚力和分散力相互作用直至均衡的结果。
集聚力受技术发展、劳动力组织变化、市场化因素及经济环境因素影响,分散力则可归结为伴随工业集聚而带来的地租增长的影响。
马歇尔之后,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在主流经济学中沉寂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只有经济地理学仍然在关注产业的区域集聚问题。
80年代中期以来,以罗默(1986)和卢卡斯(1988)为代表内生增长理论,从人力资本溢出、技术扩散和收益递增这些内生因素分析经济增长的原因。
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为产业集群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内生增长理论中提出的人力资本溢出、技术扩散和收益递增成为产业集群形成和演化机理研究的重要分析工具。
克鲁格曼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将产业集群理论与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克鲁格曼发展了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将导致产业集群的外部性分为“技术型外部性”和“经济型外部性”,克鲁格曼认为,中间投入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规模扩张这类市场因素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可称为“经济型外部性”,而人力资本溢出、技术扩散带来溢出效应可称为“技术型外部性”,这两种外部性都形成了产业集聚的“向心力”;但是,在集群内部企业间市场份额竞争、价格竞争对区域集聚的分散作用,称之为集聚的离心力。
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从减少交易成本和降低交易费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一定区域产业集聚的产生原因。
威廉姆森(1975)认为,不确定性、交易重复的频率和资产专用性这三个交易特征高低程度不同,与其匹配的规制结构也不同。
“中间性组织”的存在是组织本身从效率的角度(或称“生存能力”)内生决定的。
科层组织可能带来协调成本过高导致的规模不经济,而市场组织则存在交易成本过高则导致的市场失效的危险,在市场组织和科层组织之间,必然存在着大量不同类型的“中间性组织”。
新经济社会学提出了“根植性”概念,认为经济行为是根植于社会网络和社会制度之中,一定区域的人际信任关系可以超越企业的边界。
而网络组织理论关注于企业的信任和契约关系,提出了产业集群是企业间分工基础上的互补性活动和资源的相互依赖。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在跨国公司全球化的供应链和市场战略下,投入要素可以从许多不同的地区获取,但运输成本的降低并未使许多公司不把公司设立在原料来源地或者大的市场所在地。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cle Porter)率先提出全球经济下的产业集群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产业集群现象。
产业集群在竞争日趋复杂、知识导向和动态的经济体中,其角色也愈来愈重要。
波特提出了由四种关键要素所形成的“钻石体系”理论,从竞争力角度对集群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集群不仅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
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够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
虽然群内企业的惨烈竞争暂时降低了利润,但相对于其它地区的企业却建立起竞争优势。
目前,研究产业集群的学术文献主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理论性的文献,研究内容包括产业集群的概念、产生原因、决定性因素、集群的度量以及产业集群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均衡等;第二类是实证性或案例性的文献,主要是对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产业聚集情况进行研究,研究既定对象是否存在集群现象,集群的程度有多高,以及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确定产生产业集群的原因。
当然,这种分类只是一种大致的分类,有相当多的文献既有理论上的假设和模型,又有实证的详尽分析或比较研究。
三、国内外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现状评述(一)国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产业集群的当代西方经济学家最关注的还是集群形成的原因及其内在机理,这方面的论文和著作占了多数。
马歇尔的三要素分析可以算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理论贡献,现在仍有相当多的文献以这种分析为基础。
克鲁格曼也认同马歇尔的三要素分析框架,但他对技术外溢这一多数人认为是最重要的集群形成原因却有些不以为然。
他的观点是,技术外溢主要产生于高技术产业聚集的地区,但美国历史上和当代产业集群的主体并不是高技术产业,而是一般制造业。
另外,技术外溢一旦形成,其作用就不限于某个地区,而是会扩散到全国乃至世界(克鲁格曼,1986)。
在克鲁格曼的眼光中,技术外溢很难模型化,计量测度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分析上更多地是一种假设、理论推断和案例研究。
因此,他承认技术外溢存在,但不认为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克鲁格曼,1991;1994)。
与众人不同,历史事件(accidentsofhistory)在克鲁格曼看来却有很重要的意义,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
某个地区形成产业的集群,常常由于先有一个企业发展得很好,然后逐渐聚集起一批企业,至于为什么会有第一个企业则很可能是偶然的一个历史事情所决定的(克鲁格曼,1991;1999)。
不少学者并不同意克鲁格曼的这种分析。
英国的两位学者宾治和亨瑞1998年发表文章,以英国的运动赛车产业集群为例,评析克鲁格曼关于产业集群和经济地理学的观点。
他们通过对英国运动赛车产业集群的研究,认为“历史事件的说法”只是一种未深入到里层的分析,如果对像英国运动赛车产业这样的集群进行深入研究的话,一定会发现有复杂的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宾治和亨瑞,1998)。
概括而言,当代的主流理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在集群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1、自然资源和运输成本。
2、规模经济与外部性。
3、相关延伸产业的支持。
4、外商直接投资。
5、企业家精神、制度与政府政策。
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研究产业集群时,都对这种产业组织的新发展和地区经济的新现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因为产业的集群提高了本地区产业与其他地区产业相比的竞争力。
波特等人还把这种竞争力的提高应用到国家范围,认为产业集群是国家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波特,1990,1998;克鲁格曼,1991;雷科,1999;西尔和布瑞那,2000)。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产业集群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driverofeconomy),是一种路径依赖(西尔和布瑞那,2000)。
产业集群提高地区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竞争力,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起作用。
一是规模经济的长远效应;在产业集群中,企业能够保持收益递增,而在集群外的企业却没有这种优势(克鲁格曼,1991);二是加快技术创新,由于产业的聚集产生技术外溢,有利于促进技术和知识的交流和改进。
(二)国内研究现状评述在追踪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近年来,国内的学者也对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做了大量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江浙与广东一带,特别是在江浙地区。
由于中小企业集群在江浙的迅速发展,江浙的学者们对这个问题从区域经济(方民生,1997;张仁寿,1999;武云亮,2003)、产权制度(应焕红,2001)、制度变迁(朱康对,1999;林毅夫,2003)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也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广东学者则更着重于从企业网络或者企业家网络的角度来研究企业集群,同时也强调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在集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李新春,2000;吴国林,2001);北京大学王缉慈(2001)把企业集群看成是适合创新的空间,并将其中原由归结为地理邻近和社会根植两组效应。
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国内许多学者主要从集聚的角度进行研究。
如李小建等认为,在市场经济作用下,经济生产系统对产业集聚的发生具有自组织性,各层次的规模收益递增、可流动的生产要素、较低的贸易成本是产业集聚发生的三大要素;他还提出了政府在引导产业集聚方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而符正平则详细讨论了集群产生的供给条件、需求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并认为网络效应在企业集群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史晋川等还从制度变迁、人文精神、海外投资与市场等方面对温州模式的成因进行分析;并从民间金融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集群发展与金融业发展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而金祥荣等则用数学模型较为深入地论证了产业集群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