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集群核心价值的研究

产业集群核心价值的研究

产业集群核心价值的研究 [摘要]产业集群的形成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受生产能力、企业关联性等的制约,我国众多集群的产业价值链长期处在低端,这使得它们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定位不断受挫。在2009年的国际贸易摩擦中,我国对外贸易自轮胎行业起屡屡受挫,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这一点。因此,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话题。集群产业链条延伸是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而产业集群的核心价值链的培育对集群产业链条延伸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链;价值创新;产业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1)01-0015-04

迈克尔?波特指出,产业是竞争的基本单位,是一群企业以产品或服务进行竞争的竞技场。同时,他还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关键是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的优势资源来自于彼此相关联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经济主导世界经济的时代,各经济实体之间的竞争激烈,产业链作为新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组织模式在激烈的竞争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凝集在作为产业链价值属性的价值链中。 一、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的关系 1.产业链的范畴、形成和效应。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各个产业部门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根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形成的链条式关系形态。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相互间的差异使其同质性产业难以达到同样的经济效率,于是它们借助区域比较优势,以区域市场协调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形成了一个较单一区域或企业更有效率的模式,区域产业或企业成为某个产业链条上的节点,而且为了使生产更有效,搜寻一种企业组织结构以节省交易费用并进一步促进分工的潜力,相对于生产中的潜力会大大增加。这种搜寻最佳企业组织结构的动力与实践就成为产业链形成的条件。 产业链的形成也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产业链不断深化。产业链、社会分工和市场机制的关系见图1:

图1中,c、c1表示社会分工的程度,其中c1>c表示社会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b、b1表示市场交易的程度,b1>b表示市场交易程度的不断加深;a、a1表示产业链的发展程度,a1>a表示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和产业链形式的日益复杂化。三个坐标相交的原点0,表示既无社会分工也无市场交易更无产业链产生的初始状态。 从c点开始,社会分工出现引发了市场交易和产业链现象,社会分工c的程度决定市场交易程度b与产业链程度a的对接,同时后两者程度的深化又会促进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并演化到c1,相应地使市场交易程度和产业链程度变化到b1、a1,如此周而复始,产业链不断形成、发展、成熟和解体。 产业链形成的直接动因在于产业链是产业价值实现和增值的根本途径。商品由原料开始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最后达致终端消费者,这一过程就是产业链,链条通过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的对接产生效应。这一对接过程中,既有价值的分割,也有价值的创造亦即增值。这种增值往往来自产业链的乘数效应,该效应是指产业链中的某一个节点的效益发生变化时,会导致产业链中的其他关联产业相应地发生倍增效应。产业链价值创造的内在要求为:生产效率不小于内部企业生产效率之和(协作乘数效应);同时,交易成本不大于内部企业间的交易成本之和(分工的网络效应)。价值链创造的价值取决于该链中企业之间的对接,不同企业间的关系将影响其对接过程,进而影响价值的创造。通过鼓励企业做出只有在相互关系持续情况下才有意义的对接,关系就可以创造出价值,关系也就导致了它们聚集。 产业链就如同食物链,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因链条的承接关系而产生的链式效应。这种效应表现为:链条中的上下游企业通过有效的衔接使整个产业价值链在供给、生产、销售和服务都处于一种良好的、动态的平衡状态中,这样产业价值链的就能在链条中的各个企业获得更大效应即链式效应。 2.产业链主导产业集群。产业链除链式效应外,还有集聚效应。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情形下,产业链中的产业节点会相应增加,增加的节点可能在同一企业内部得以消化,但某些情况下,内部消化比节点外包要增加成本。于是,产业链节点上出现一些专门服务或相互服务的企业,这些企业为节约交易成本而在地理空间上邻近,然后辅之以管理机构就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两者关系可以用图2表示:

图2仅表示了单一产业链的集群关系,从中可知,A、A1两个产业节点集聚产生了产业集群1;A2、A3和A4三个产业节点形成了集群2;A3、A4、A5和A6产业节点形成集群3。由此可知,产业链中的各个产业节点的组合产生了集群,每个产业节点可能属于多个集群,一个集群也应是多个相关产业节点的组合,但仅是一个产业节点的多个企业集中严格意义上不算是产业集群。 这里还需注意,每个产业节点的企业不一定就是一个,往往是多个企业的组合,因此,根据集群中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产业集群的形成可分为纵向形成和横向形成。产业集群的纵向形成更多的是表现为延伸产业链,如图2中集群3,它是各企业之间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很多情况下是在某个区域有大型企业存在,一些中小企业作为其配套,形成了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之间密切合作的产业集群。纵向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长短有关,而产业链的延伸则和产业特性有一定关系,那些能够专业化深化的产业容易延长产业链。横向形成产业集群之初,企业之间更多的是表现为竞争关系,也就是产品属于同一种类。某个区域产生横向产业集群,第一批企业示范效应作用特别大,从而有更多的企业模仿出现,不过这种集群只能算是产业集群的雏形。 由图2,还可看出,产业链是相关产业活动的集合,而产业集群只是产业链空间分布的载体或称表现形式,常具有断续性。产业环是若干从事相同经济活动的企业群体,从事相似或相同经济活动的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都在搜寻自身经济活动的优区位。这个探寻过程中,一方面,产业部门内的企业,为了获取集聚经济效益,逐步聚集到适合其发育成长的优区位,即原先分布于各区域的同类企业在优区位实现企业集群;另一方面,各个产业环,为了获取地域产业分工效益,由于具有不同经济特点和追求各自的优区位而在空间上趋于分散。这样,产业链系统内企业和部门循优推移的空间经济结果是,产业链的各环节分别布局或配置到适合其经 济活动特征的特定地点。当特定的区域范围较大、经济区划尺度较大时,产业链表现出明显的完整性;当经济区划尺度较小时,比如说仅是市域、县域或者说是产业集中发展区时,其地域范围一般难于包括产业链的各环节,这对于某一经济区域而言可能形成了特色产业,但是产业链却表现出明显的断续性。 产业链是各产业节点逐级累加的有机整体,下一节点是在上一节点技术、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基础上的追加以获得附加值的过程,产业节点越是下移,其资金、技术越是密集,附加值也越大。因此,产业节点的聚集可通过延长产业节点和控制下游节点来达到增大附加值的作用,不过这种聚集受地方的经济文化水平制约,但产业要增强竞争力就得把产业集群控制的产业节点延长或尽量向下游产业节点发展。

二、产业价值链的集群 1.产业集群分割产业价值链。产业价值链代表了产业链的价值属性,产业价值链反映了产业链更深层的价值含义,决定产业链的经营战略和竞争优势。具体而言,产业价值链反映的是产业链中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者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突出“创造价值”或“价值增值”的目标。产业链每个节点都含有价值,产业下游是产业上游价值不断的累加,所有节点的价值转移与创造赋予了产业链意义。 产业链尚未出现之前,各经济实体承载了整个价值链,彼此的联系是松散的,甚至没有联系。产业整合后,各经济实体就捆绑到一个产业价值链系统中,产业价值链随之形成。 从现代工业来看,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包括从原材料供应、加工、中间产品生产、产成品的组装、销售和服务等环节,不同环节上有不同的参与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并获得相应的利益。各个环节众多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使得产业链各节点密切结合,结合点表现为价值的衔接,衔接让同一环节或相连环节的企业集聚,最终形成各种形态的产业集群。 产业整合程度决定产业链的长短及价值的多寡,产业价值链由各产业环节的企业承载实现,产业集群作为产业链节点上聚集的企业也是承载产业价值链中部分价值。聚集企业承载产业价值链中价值的多少和段位决定其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和持续性,不过其承载的价值通过各种创新活动可能增加。某些聚集企业承载价值增加的后果会使产业价值链分解与重新整合,整合过程中,部分企业或集群企业因对接的效率或内部创造价值的能力提升,可能维持或获得更有利的竞争优势。正如迈克尔?波特所说,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一个企业要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大的价值系统中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同其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价值链之间的连接。相反,产业价值链整合中,难以增加价值的聚集企业可能出现低迷,甚至被淘汰出局。产业价值链的整合不是随意发生的,它的出现必须要产业链内部产业集群价值分割达到某个极限而足以让产业节点转移或其重新获得更高讨价还价的筹码时,所以,阶段性实现集群产业升级是必需的。 2.产业集群的核心价值。产业集群在产业价值链中所承载的价值是内部企业在某一产业链上的累加,产业集群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由其内部主导企业决定。企业大多都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这个价值决定其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既可表现在尚未形成产业链的产业中,也可体现在已形成产业链的产业中。就产业集群而言,累加的价值就决定其竞争力,其中集群内部的对主导性企业的核心价值起着绝对性的作用,决定着集群在产业价值链的方向。 虽然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一般由少数主导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价值)决定,但并不是单个或少数企业单力作用,而是要依赖于主导企业在集群内部实现高效的对接而产生的合力,这种合力的强弱取决于区域的基础设施、制度架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