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本框题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的第四《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第二时。
在此之前,学习了世界的物质性相关知识,所以这一框是对前一框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同时也是下一框运动是有规律的前提条和根本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
教材首先介绍了运动和静止的含义,然后着重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两个方面分析了运动的特点,最后分析了规律的客观性以及怎样认识、利用规律。
教学任务分析通过本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特点:高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善思考,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知识方面:通过前一个框题的学习,特别是对世界是物质的学习,学生不仅对什么是物质、世界都是物质的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初步掌握了本框教材的逻辑思路,有进一步学习本框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⑴识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⑵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常见的生活哲学问题;⑶结合提供的资源信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⑷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过程和方法⑴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⑵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⑶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对问题多的地方进行指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
⑵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⑶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运动和物质、静止的关系依据:从基本观点教育的要求来看,这是理解马克思科学运动观的切入点和根本所在;从内容来看,这个关系问题是本框的理论中心,是理解运动是有规律的重要前提,也是培养和树立避免出现行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错误观念的理论基础:从实践来看,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关系,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也是学生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中的现实问题。
难点分析运动的绝对性
和静止的相对性依据:这个问题涉及到理论的问题,学生很少涉思考,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资源硬资源电脑、多媒体教室(需要实物展台、背投)、图片资料软资源用Perpint软制作的。
信息资源文字和图片材料五、教学策略教学突破重点突破:从三个方面指导学生对运动观有一个全方面的认识。
1、
承认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
承认是物质在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
承认物质绝对运动的同时,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难点突破: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到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同时,通过反面事例的分析,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加深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理解。
活动组织“展示材料→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点评归纳→阅读教材→整理知识→讲明问题→判断运用”教学支架认识运动①猜谜语:古埃及斯芬克斯谜语②设置问题、展示图片、导入题: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展示:地理、生物及历史事例的图片分析运动的主体②突破:惠能的仁者心动和刻舟求剑这两个案例总结与动和物质的关系(图表。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乘胜追击设置问题,讨论交流静止是什么②影片《星梦奇缘》刘德华的化妆扮相的展示,指出静止的实质③物理案例引入分析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环节名称教师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前准备收集生活中最常见的运动图片、民谚成语、故事作知识储备。
前分组自主学习和探究,并分清每个组员的任务。
提高学生的团结和担当责任的意识导入新斯芬克斯谜语故事的讲解
学生猜谜故事激趣在通往开罗的必经路上,斯芬克斯出了一道谜语:“什么东西早上是四条腿,到了中午是两条腿,当太阳落山时又变为三条腿?”回答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在变化,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在变化、运动?回答了解学生对生活的关心程度,拉近所学知识和生活的距离出示生活中机械、物理、化学、生命、社会的图片讲出各自属于哪方面的运动?走进生活,启发学生细心观察总结结论,出示题直接导向教学内容讲授新讲授新讲授新从以上的分析入手,提问:那什么是运动呢?学生回答针对学生的回答强调关键词展示马克思的名言学生感悟利用名人的名言帮助学生理解;那究竟是什么在运动?讨论交流、回答强调指出运动的主体(载体)引入地理、生物及历史事例的图片:天体运动、百花齐放、人的成长、古罗马发展历史分析主体各是什么?欣赏图片思考问题学科之间相互联系把握知识的衔接总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理解感悟归纳总结堂练习,出示材料:禅宗惠能的“仁者心动”刻舟求剑(寓言图片)问题:两则材料分别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犯了什么错误?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典型
题巩固所学知识强调物质和运动都不能脱离归纳总结两者的关系(图示)。
(过渡)根据教材提问:世界上有没有绝对不运动的事物?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展示图片)阅读教材,讨论交流,思考问题为下一个知识点作铺垫归纳:没有。
此观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大雁塔和故宫因为空间位置在一定条和范围内不变,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体悟结论理清关系引入静止适当讲解分析题的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展示图片:刘德华主演的《星梦奇缘》中的10岁、20岁、30岁、40岁、0岁、80岁的化装扮相变化,学生思考说明虽然岁月变化,但是刘德没有变成梁朝伟,引导学生得出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就是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要求学生归纳静止的含义。
总结:静止的含义(两重含义)学生举例点评、分别以人在教室和水在恒温下的状态帮助分析展示图片:列车和小孩体会两者在一定条下的关系用浅显的物理知识剖析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缩小政治学习的难度提问:运动和静止是什么关系?(图表填空)根据已有知识作出回答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两者关系(图示)出示漫画: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和克拉底鲁的名言辨别分析,各自蕴含的哲学道理?观看、思考、判断拓展知识面归纳第一句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第二句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出示
练习(选择题)思考、解答并讲明理由直接指向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起到检测或引导的作用,特别是渗透选择题的解题方法留出2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以上知识有不懂或还有疑问的地方提出并加以讨论分析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老师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总结反思构建该时的框架系统总结整体的把握所学的零星的知识,培养学生整体归纳意识外实践以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单位,到植物园或商场中实地考察,拍摄有关各种运动或静止的照片、制作一期运动在身边的展览,并撰写小论文记录这次的考察经历或感受。
实地考察参与实践获得真知,并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