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防范

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防范

2012年第4期下旬刊(总第478期)时 代 金 融Times FinanceNO.4,2012(CumulativetyNO.478)浅论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防范李 涛(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商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摘要】现阶段,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迅速,它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为我国农村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农信社存在的各种风险也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潜在威胁。

本文着眼于农信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简要提出一些风险防范措施。

【关键词】农村信用合作社 存在的风险 风险防范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农民和农村工商企业等)入股组成,实行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以自主互助为宗旨,主要为社员提供存、贷款业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体,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款是解决我国农村融资需求的主要途径。

根据相关资料,截至2010年5月底,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余额占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34.57%。

由此可见,如果农村信用社中存在风险对全国经济的威胁不可估量,而农信社的风险基本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体制政策与政治环境风险农信社成立60年以来,一直在改革的道路上探索前进。

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更好地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农村信用社从成立时由中国农业银行代管到改革开放时期被人民银行直接负责监管,再到现在的银监会监管,监管模式虽几经改革,但仍未触及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而且由于农业银行撤出农村市场后遗留下的大量不良贷款、呆账坏账,使得农信社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造成不良贷款长期居高不下,经营风险大大增加,阻碍了农村合作社的发展。

此外,农信社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肩负着“支持三农”的政策使命,因而农村信用社在业务扩展方面受到了监管机构相对严格的制约,这就造成农信社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改革开放初期,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大力扶持村办、乡办企业,就会或多或少的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行政干预,把当地企业的风险转移到农信社方面,因此农信社在信贷上会大大增加不良贷款的风险,而地方政府并未因此来采取一些补救措施,比如在税收、遵循法规方面对农信社仍然实行与商业银行同等要求,这无疑进一步削弱了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遏制了农信社的发展空间。

(二)内部管理结构及人才缺失风险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几十年来从未真正处理好产权结构与治理模式之间的关系,其具体表现为产权结构不够明晰,行政色彩浓厚,广大社员并未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农信社的主人。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农信社中社员大会对农村信用社享有最高权力,理事会对社员大会负责,监事会行使独立监督的权力。

但在实践中“三会”形同虚设,合作制停留于形式,甚至出现理事会凌驾于社员大会之上的局面,这会导致管理层权力过分集中,个别管理人员独断专行,民主管理难以实施,容易滋生人员腐败。

而且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系还具有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下的影子,这种管理制度本身就存在着管理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的情况,执行起来效果也不会明显。

农信社的员工综合素质不高也是阻碍其自身发展又一“软肋”。

基层农村信用社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国际投资、个人理财等高素质人才缺乏,现有的高素质人才又大部分被吸收到城市网点,这些人才的匮乏导致农信社创新力不强,服务水平跟不上。

因此,不论是在思想观念,还是专业技能、服务态度上,现有的人力资源都不能满足农信社的发展需求。

(三)经营资本风险我国农村合作社资本充足率基本没有达到商业银行8%的标准,这不利于农信社的业务扩展。

农信社的盈利问题始终羁绊其发展,由于本身的资金供给量就较低,其款项使用情况与周转情况也都比较滞后,所以让农信社的盈利能力饱受质疑,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何来良好的盈利能力。

农村信用社在制定信贷制度上做的也不够健全,出现制度缺位,执行松懈的情况。

在实际发放信贷工作程序中,信贷人员只是单纯的注重放贷前的审查,完全忽视了审核贷款的使用方式、用途及评估借款人回款能力的必要性,这样就会导致不良贷款甚至呆账,让信用社面临贷款损失的风险。

信贷操作过程中不规范现象也时有发生,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过程,审批较为单一,没有及时跟踪调查借款单位的经营情况,信贷发放会出现重叠性、混乱性,后期也会出现企业长时间占用借款资金的情况,不利于信用社资金的循环使用,导致信贷的恶性循环。

二、风险防范措施(一)加强建设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产权制度农信社应该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使“三会”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充分调动广大社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决策、参与监督,打破内部人控制的格局,强化股东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督作用,使股东能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调动股东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提高管理结构运行效率。

完善产权制度就是要实现股金释放出最大化资本,改革股权结构增加股本,扩大入股社员范围,重点吸收那些效益好、管理水平高的民营企业入股,不过必须设置一个股权比例,这样就同时兼顾到小股民的利益。

还要通过改组农信社,丰富管理框架,建立合规的农村商业银行,形成灵活多变、结构规范、运行有效、管理科学、盈利性强的公司治理模式,逐步建立真正适合当代经济发展的公司管理运行结构。

(二)增强员工素质,吸引高素质人才农村信用社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将业务技能强、政治素质高、服务理念先进的人员充实到信贷队伍中去。

通过定期的培训,加强信贷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能力,实行岗位轮换制度。

特别是对农信社的中层管理人员要加强引导,作为县市农村信用社的Times Finance 171管理者,这些骨干一定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及时查漏补缺,因为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管理者的任何错误都可能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

对于预防这类问题,一要建立长效风险内控机制,二要坚持内部监督,提高工作透明度,对重点人事实施重点审查,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个人。

参加具体工作的信贷人员在办理借款的过程中,坚持按照 “三查”制度来对贷款企业及个人进行调查评估,将调查和审查、审批等环节的工作职责进行分离,努力将信贷风险降至最低。

农信社还要改革现行的激励机制,改革目前以职位高低和工龄长短来决定员工薪酬水平的做法,转变为与员工自身专业技能和业务完成量挂钩的新奖罚标准,实行绩效工资,从而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工作中,所有激励制度的实施必须以透明度和公平性为前提,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农信社进行创新尝试由于农信社的历史包袱过于沉重,政府可以借鉴改革初期专门为四大银行成立金融公司的方式,为农信社成立专门公司来剥离其不良资产,缓解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压力。

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给予农信社自主经营空间,让农信社在探索中找到一条产权关系明确而又能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前进道路,而政府在其过程中只能扮演引导的角色,不能操之过急。

此外,政府还要加强金融立法工作并做好监管,让农信社在运行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政府还要在税收、金融创新项目审批方面向农信社倾斜,鼓励农信社开拓其他金融业务,实现多元化经营,使得农信社能够分散经营风险,促进其从本质上改变目前业务类型单一、盈利能力差的现状。

三、结论综上所述,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任重而道远,现有的农村信用社体制政策不够完善,农信社在风险防范意识方面认识不清,许多问题还亟待解决。

但只要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增加信贷资本,转变发展模式,革新员工激励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创新金融品种,再加上政府适时的扶持政策,相信农村信用社一定能有跨越式发展,为我国的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1]刘亚平.推动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对策分析[J].全国商情,2010(22).[2]刘学明.关于现阶段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0(23).[3]赵磊.浅议农村信用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0(12).[4]曾晓芹.浅谈农村信用社风险意识的强化[J].经营管理者,2010(21).作者简介:李涛(1991- ),男,江苏仪征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责任编辑:唐荣波)(上接第164页)质的专业队伍。

因此我们应当足够重视引进企业的新进人员,并且非常重视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再教育,以努力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另外,农村商业银行在选聘人员的时候,还必须重视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力争打造一支责任心强、有战斗力的现代化人力资源队伍,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农村金融业的全面发展。

2.加强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

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必须要切实实现风险管理观念的根本转变,并建立健全科学和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

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通过千方百计地对资金的集中保管,从而建立了资金比较统一的操作管理平台,以满足信用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合理发展,进而又提升了银行对内部风险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强金融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建设,切实完善银行的风险防控预警系统,重视风险预测分析和结果分析,以努力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各种抵御内部经营风险能力。

3.要加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体制改革,尽量实现多元化产权的股份制改造和优化银行治理结构。

为了解决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产权方面的问题,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应当加快改革和努力完成股份制改革,努力实现商业银行的有效管理与经营,真正降低商业银行的内部经营管理风险;另外,我们还应当切实完善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确立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的监控组织,从而使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法人治理紧密结合,真正实现统一和协调。

4.努力提高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运营资本。

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的内部风险问题之一就是资产和资金严重不足。

所以,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多种形式例如发行股票和发放债款(如长期次级债)等不同的方式,努力拓展银行的资金渠道,从多方面来获取资金储备,有效提高银行的资金储备率;另外还可以通过提留银行的税前利润的储备金方式,来积极实现增加银行资金的补充目的。

参考文献[1]陈保明.组建省级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改制的终极模式[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1(02).[2]叶艳.浅谈改制后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控制[J].中国外资,2011(10).[3]骆政,储茂广.农村商业银行内控系统缺陷分析[J].中国农村金融,2011(02).[4]赵益.探索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新思路[J].中国货币市场,2002(Z1).[5]李秀仑.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需构建“四道防线”[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2006(01).[6]孙慧霞.试析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师,2011(01).作者简介:汪玉平(1969-),男,汉族,河南新野人,本科,经济师、政工师,河南省确山农村商业银行行长,研究方向:农村金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