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特理论作业题

中特理论作业题

1、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答:先说一脉相承。

一是因为它们都把持马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在理论渊源上一脉相承;二是为因为它们都是坚持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理论主题上一脉相承;三是因为它们都坚持解放思想,在理论品质上一脉相承;四是它们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主论基础,在理论基点上一脉相承;五是因为他们都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理论目标上一脉相承。

再说与时俱进。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坚持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不满足已有的认识,不固守已有的理论,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经验,注重探索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矛盾、新问题,不断以新思想、新观点、新判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到新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又主要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们在思想理论上是相互贯通,层层递进,是继往开来的结合,也是坚持与发展的统一。

2、中特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实践依据、时代依据分别是什么?答:理论依据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历史依据:中国和其他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实践和经验教训;实践依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时代依据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和主要贡献?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科学地解答了像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并以特色鲜明的内容使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获得了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为我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4、为什么要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答: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要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想问题、办事情不能脱离实际,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经验,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要求。

2、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解决矛盾、澄清疑惑、反对各种错误倾向的思想武器。

3、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4、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5、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来以后,有人认为:现在还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主要因为社会存在不良现象无法解释,才提出来;还有人说:社会主义是个筐,什么东西都能往里装。

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落后的理论、倒退的理论。

用你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

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在认真总结国内外历史、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提出来的;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3、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存在,是有历史和现实原因的,这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没有必然联系;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是落后的理论,更不是为丑恶辩护、为腐败辩护、为非法辩护的理论,而是承认落后,并逐步改变落后,开拓进取的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

6、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答: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概括起来说,就是:“一个基本路线”、“一个总体布局”、“一个发展目标”这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整体。

7、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哪些内涵?答:1、在理论上,我们要深化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认识,具体地说就是:不要总把眼睛盯在GDP的增长上,而是要致力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效益,我们要全面理解什么是经济建设,经济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过去我们长期偏向于生产和交换,今后我们要更加注意分配和消费在经济建设中的意义。

2、今天,我们在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要更加注意全面发展,要妥善处理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实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我们的各项事项既要围绕和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又要抓好自身的具体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命题,它的主语是党和国家的工作,是最宏观和最高层次的战略,具体到各个部门,主语不同了,也就不能一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每个领域都有各自的中心,如果不加区分地全部都盯着经济,尤其是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歪曲为捞钱,我们的社会就会失衡,各个单位的工作各有侧重,这与全社会战备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矛盾。

8、分别阐述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答:1、从“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来认识和把握经济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一个体制”、“两个制度”。

坚持一个体制,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两个制度,就是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从“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来认识和把握政治建设,最重要的的就是要坚持“一个统一”、“四个制度”。

坚持一个统一,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四个制度,就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从“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来认识和把握文化建设,最重要的的就是要把握“一个方向”、建设“一个体系”、抓好“一个事业和一个产业”。

把握一个方向就是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建设一个体系就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抓好一个事业和一个产业就是抓好公益性文体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

4、从“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来认识和把握社会建设,最重要的的就是要抓住“一个重点”,突出“一个重大任务”。

抓住一个重点,就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突出一个重大任务,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9、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处理哪些关系?答:需要处理好五种关系:1、从发展动力看,要处理好投资、出口、消费这三者的关系。

增强经济增长的协调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从发展支撑看,必须要处理好一、二、三产业的关系,增强产业发展的协调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的转变。

3、从发展路径看,要处理好推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增强城乡发展的均衡性,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

4、从发展的基本要求看,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积极探索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循环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5、从发展的根本目的来看,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增强发展的和谐性,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目的。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什么?答: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个总要求是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又包括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统一的发展要求。

11、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答: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用四个“更加”、四个“越来越”、三个“三系”,集中阐述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决定》强调: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决定》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决定》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为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决定》强调: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12、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奋斗目标、重要方针。

答: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决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这段话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决定》指出: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推进文体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决定》提出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2、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3、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4、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5、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6、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