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期末考试(查)卷适用专业:A卷注意事项:1、请在试卷的密封处填写系部、专业班级、姓名和学号。
、考试时间共 分钟。
、综合类考题答案位置不够,可写在所附的白纸上。
、演草请使用所提供的专用白纸,不准使用自备纸张。
、密封线内不准答题。
一、单正确选项写、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理论 、新三民主义 、邓小平理论 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 )✌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革命的前途不同 革命的对象不同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我们今天讲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人口多,底子薄 .地区发展不平衡 .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农业人口仍占很大比重.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中心 .以坚持以人为本为中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 )✌、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实现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农业问题。
他强调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
“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
”他告诫我们:“ 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如果农业出了问题,多少年缓不过来,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都要受到严重影响”。
这些话的意思是,农业( )✌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 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 ∙)✌、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效率和公平等关系方面,能够比西方国家做得更好和更有成效。
这是因为( )✌我国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既坚持按劳分配约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同四项基本原则结合在一起的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 中共十七大张某应聘到一个乡镇企业担任厂长,按合同规定,除工资外,他每年还可以从企业利润中提取 的报酬。
今年他获得 万元提成,这 万元属于( )✌联产计酬收入 资金分红收入 经营风险收入 按劳分配收入.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是∙ ☎ ✆✌、团结—批评—团结 、大鸣大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 (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党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是( ✆✌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党的十六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依权治国 依计划治国 依法治国 依方针政策治国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和平与发展 .和平、发展、合作 .战争与和平 .发展与进步实行“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坚持一个国家、两个政府 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小题,每小题 分,共 分。
请将正确选项写在答题纸相应的题号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毛泽东思想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是 ( ) ✌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联系群众 为人民服务 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有( )✌.群众路线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 (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 (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经济包括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股份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进入 世纪 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 ✌.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 .广合作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 )✌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其内容是 ( )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独立自主三、判断题(本大题共 题,每题 分,共 分。
正确打“ ”,错的打❽×❾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题号下)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的全部思想的总和。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中心任务是进行阶级斗争。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三个代表”的三句话,并不构成一个体系。
( ) 从 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就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 )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与自然无关。
☎ ✆ 对外开放会阻碍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两个有利于”是判断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 ✆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资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题,每题 分,共 分。
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题号下)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精髓的理解。
试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思想内涵以及实现途径。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题,每题 分,共 分。
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题号下)材料一: 年 月份,春暖花开的时节,北京终于迎来了几个蓝天,但好景不长,今天,轻度污染又降临这座城市。
能长久的呼吸纯净的空气是北京人的渴望,而治理大气不仅仅是为奥运服务,更是公众的需求。
北京市已经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始治理雾霾,但要治理多久?若成功申办 年冬奥会,北京能够给各国运动员和宾客一个干净的空气环境吗?材料二: 年 月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
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绿色愿景,将在法治化、制度化的轨道上渐次展开。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谈谈你对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及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
二、如何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卷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 ✌ ✌ ✌二、多项选择题 ✌ ✌ ✌ ✌✌ ✌ ✌ ✌ ✌三、判断题 × × × × × × × × ×四、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二,,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各个方面。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中,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形成了各自具有内涵的科学体系,而贯穿在这些内容中的一条红线就是实事求是。
第三,,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原则。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哲学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原则。
实事求是是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从其他角度分析,亦可酌情给分) 答:( )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
( )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必须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中国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中国梦的实现要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
五、论述题、答:( )内涵: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一样,都是历史范畴,是不断发展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