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学术思想
經世致用之學
民國
新文化運動
先秦學說 –––– 簡介
先秦百家爭鳴,學說繁多,學者把它們歸類為「十家」, 其中重要的只有九家,我們稱之為「九流」,而最流行、 最受人尊崇的有四家,就是「四大顯學」。
十家:儒、道、墨、法、名、陰陽、縱橫、農、雜、小說 九流:儒、道、墨、法、名、陰陽、縱橫、農、雜 四大顯學:儒、道、墨、法
無為而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 貨﹐使民不為盜。是以聖 人之治……常使民無知無欲」這樣君主就能達到無為而治的 境界。「無為,而無不為」
反璞歸真 就是像嬰兒一樣:沒有智識、沒有慾望,變回應有的樣子, 這樣最接近「德」。
道家 –––– 莊子
道的第三階段 –– 屏棄自我 相對的幸福(發揮自己的本性)
正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忠恕 忠:盡本分,素其位而行 恕:推己及人
知天命 天命指不可改變的趨勢。知天命就是盡力做好自己 的本份,不計較成敗得失,安於接受結果
儒家 –––– 孔子
孔子的成就:
教育方面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因而被後世尊為至聖先師;提 倡教育,令貴族獨有的知識得以於下層人民中散播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君主是人民的公僕,不應本未倒置
儒家 –––– 孟子
孟子的成就
政治方面 確立以王道治國的方針,並在絕對的君權上確立平民 的地位,實行以民為本的政治。
學術思想方面 在孔子思想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以性善論解釋了為何 要行仁義的理由,被尊為亞聖
儒家 –––– 荀子
絕對的幸福(逍遙遊) 比相對幸福更上一層,當我們了解到萬物同生於道,表面 的不同只是虛像,忘記「我」與「「非我」的分別,達到 再無依靠的境界,這就是逍遙遊。
先秦學說 –––– 四大顯學之墨家
主張: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尚賢、尚同、非樂、 非命、天志、明鬼
由來:武士
代表人物:墨子
經典:墨子
萬物都有差別,了解到萬物都有自己該做 的事情,不要求同捨異,免強別人只會增 添痛苦
道家 –––– 莊子
齊物論 人們都只能從有限的觀點看事物,這些看法是片面的。萬 物都在變化,他們可以產生不同的的觀點。只要我們跳出 了這些規限,就能從一個更高的觀點「道」來看事物,就 能了解到萬物本來都是一樣,再沒有任何分別了。
先秦學說 –––– 四大顯學之儒家
主張:重教化、倫理、正名、知天命,以仁為中心思想
由來:司徒、流落民間的貴族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經典:四書五經 ––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尚 書、禮記、易經、春秋
儒家 –––– 孔子
著重個人道德修養 孔子的思想:
仁義 仁:愛人 義:做道德上應該做的事
儒家 –––– 荀子
荀子的影響
學術思想方面 荀子另闢蹊徑,以禮作為基礎去達至儒家的政治理想, 發展出另一種儒學
政治方面 在荀子的政治理念下,培養出李斯和韓非子傾向於統 一的學生。李斯發展了荀子的君主尊權理念助秦統一 中國;韓非子則在人性本惡的思想下,集法家之大成, 把法家帶上顛峰。
宗教方面 荀子反對鬼神,思想比較科學,對破除迷信有一定建 樹。
文化方面 修訂及推廣經典,為中國留下豐富的文他遺產
社會方面 開講學之風;鞏固社會的倫理基礎。
儒家 –––– 孟子
著重政治
孟子的思想
性善說 人有四端,皆是善之種子,任何人也能培養
四端 仁:側隱之心
禮:辭讓之心
義:羞惡之心 智:是非之心
推行王道 請自行回憶「齊桓晉文之事章」
墨家 –––– 墨子
墨家是一個能進行軍事行動的集團,墨子曾助宋國脫離被楚國侵略的 危機
完全反對儒家的思想 兼愛
墨家講仁義,但和儒家不同的是兼愛是無差別地愛人,愛別人如同愛 自己一樣。這樣,就會再沒有紛爭。 非攻 反戰,所以他們只參與防衛的戰爭 非樂、節葬 反對儒家提倡的重視音樂和厚葬,認為這是浪費社會的人力和財力。 天志、明鬼 天志和明鬼解釋了為何我們要兼愛。墨家相信有鬼神的存在,他們認 為兼愛是天帝的意思,天帝會懲罰那些交相別的人(有差別地愛)
重君、重禮
荀子的思想
性惡說 人性本惡,沒有善端。人只有經過後天教育和不斷自 省才能向善,荀子稱這為偽善。
重禮 因為人性本惡,所以要透過禮來節制人的慾望
重君王 只有君王才能制定禮(社會的行為準則),所以君王的 權力必須是絕對的
制天論 荀子反對鬼神,認為人定勝天。人的禍福不是由天定 的,事情可以靠人為改變
反者道之動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 邪﹖故能成其私」簡單點說就是物極必反
無為 從反者道之中中能推斷出,「為」只會得到相反的效 果,所以老子主張無為
道家 –––– 老子
絕聖棄智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 事物總是相對的,有美就有醜,所以老子教人忘記仁義,捨 棄智慧,因為這些東西都是「道」「德」的墮落。「失道而 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 禮。夫禮者﹐忠 信之薄﹐而亂之首。」
先秦學說 –––– 四大顯學之道家
主張:以道為本,主張無為、拙聖棄智、反樸歸真、輕物 重生、全生避害。
由來:隱者 代表人物:楊朱、老子、莊子 經典:老子(道德經)、莊子 道:萬物之母、混沌、支配萬物且恆久不變的定律。無色、
無味、無臭、無形、無名且只能領會不能言喻。包含有和 無。
道家 –––– 楊朱
道家的第一階段 –– 避 主張輕物重生、全生避害 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
道家 –––– 老子
道家的第二階段 –– 找出道的所在,遵循自然的規律, 令事物變得對自己有利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德」是 萬物本來的樣子,「常」是萬物的變化所遵循的路, 所以常是不變。
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 先秦諸子 –––– 四大顯學
• 儒家 • 道家 • 墨家 • 法家
新文化運動
中國學術思想先秦 史
儒
道
墨
法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
孔子
楊朱
墨子
韓非子
孟子
老子
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法
勢
荀子
莊子
申不害
鄧析
慎到
商鞅
秦
中法國學術思想史
漢初 道
漢武帝 儒
魏晉南北朝 玄學
唐 佛學
理學
宋明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