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麦穗
张洁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解作者对人间纯真的感情的赞美。
3 .品味文中精彩的对话描写、行为细节描写以及含意丰富的语句,学习作者以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叙述事件的散文写法,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中所蕴含的感情。
2.品味作者在对话描写、行为细节描写及含意丰富的语句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的散文语言。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2.体味散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最纯真的时光,你对自己的童年有什么样的回忆呢?(同学讨论、发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拣麦穗》,看看文中小姑娘在童年时期有着怎样的梦想,她的梦想是否实现了呢?
二、作者简介
张洁(1937-),当代作家。
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
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
《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
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她的作品前期深沉含蓄,擅用抒情性叙述与哲理性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中期以审丑为基准,采用调侃、反讽的手法营造种种超现实的文本景观,一抒发对世界荒诞性方面的体验;近期又转而平淡超脱,从关注现实的激烈走向关注内心的情感感悟,呈现出另一种美学风格。
作者的童年是苦涩的,但她并不去写苦难的沉重,而是描写苦乐年华中的美好景象,让人们感受到,即使在艰苦的岁月中,也依然有温情的画面存在。
三、速读文章,初步感知文意。
1、积累词语:
死乞百赖:纠缠个没完。
戏谑:开玩笑。
步履:步行,步伐。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
约莫:揣测、估计
企望:期盼,盼望。
2、学生朗读课文,初步交流阅读感受,概括文章大意。
(学生自由发言)
姑娘们拣麦穗备嫁妆,嫁个好人家
“我”拣麦穗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我”长大了老汉依旧疼“我”
老汉去世“我”于柿子树下的等待
3、“拣麦穗”是某种情感的承载。
拣麦穗时村姑们心中的梦想和“我”心中的梦想有什么不同?怎么去形容这些情感的变化过程?
明确:“我”只是单纯地想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姑娘们想换取嫁妆得到幸福。
最后是否实现了他们的梦想?梦想破灭。
因此,课文叙述了村姑们一个幻灭的梦和“我”(小女孩)一个失落的梦。
4、面对梦想的破灭,姑娘们表现出怎样的态度?原因?
明确: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
因为当时妇女的婚姻是不自由的,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们不敢抗争也不会抗争,精神上已经麻木了。
因此,当梦想破灭的时候,虽然无奈,但她们也会逐渐习惯。
作者对她们依依顺顺的出嫁持否定态度,但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5、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奠定文章感情基调;引出下文。
文章先讲述了村姑们幻灭的梦作为下文的铺垫和映衬。
此番描写烘托出了一个大背景,表面美好,实则灰暗。
她们在做姑娘时起早摸黑地拣麦穗,一个季节也许只能拣上一斗。
她们把拣的麦子卖了,把钱攒起来,等到赶集的时候,扯上花布,买上花线,回来置办嫁妆。
她们做着美丽的梦。
但是,她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依依顺顺”地嫁出去后会发现,眼前的男人并不是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
作者不仅巧妙的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也哀叹了美好事物的易逝,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我”的出场及“我”与老汉的交往做了铺垫。
6、小时候大雁的性格特点?
明确:天真可爱、贪玩。
(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
)我大言不惭地说:“我”的天真、懵懂
二姨贼眉鼠眼地笑:二姨的精明、戏谑
明确:文章对于二姨的神态描写,是贬词褒用,旨在强化寓意,深化感情。
(褒词贬用,多用于讽刺)
四、再读文章,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感情
1、为什么“我”想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明确: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我”在刚刚能够歪歪趔趔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就跟在大姐姐的身后拣麦穗了。
别人戏谑地问她为什么拣麦穗,她“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别人又问她要嫁给谁,答曰:“我要嫁给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不谙世事、憨态可掬的话充满了童趣。
在当时的环境下,小孩儿的梦想仅仅是渴望吃上自己爱吃的零食,渴望得到真正的疼爱。
大雁则把这一梦想寄托在了卖灶糖的老汉身上。
2、卖灶糖的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外貌描写)
(1)对话描写。
请同学们朗读19~33自然段,总结大雁与老汉的对话的特点?
明确:简洁、幽默诙谐。
思考:老汉对“我”好真的是为了要娶“我”吗?
明确:卖灶糖的老汉听说“我”长大后要嫁给他之后,虽然知道这无法成为事实,但小女孩童真的感情慰藉了那个孤苦老汉,他以实际行动回报了小女孩纯真的感情。
每逢经过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她。
因为卖灶糖老汉对“我”的疼爱不仅是带一些小礼物给“我”如此,还表现在尊重“我”
的内心上,他保护“我”的感情,在“我”懂事知道害臊后,不再称“我”
是他的小媳妇。
他的爱带着无私的性质,
总结:老汉对“我”的疼爱是质朴的,是没有任何希求和企望的,仅仅是一个老人对小孩儿的慈爱。
这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是善良的体现。
(2)细节描写。
文中有几处对于老汉性格的细节描写,请大家一起来找一找。
这几处细节描写可以表现出老汉怎样的性格?
明确:“见到我就乐了”;“张着大嘴笑”;“他又乐了”;“乐呵呵地对我说”。
由此可见,老汉是一个和善的人。
(3)外貌描写。
从老汉的外表看来,他给人怎样的感觉?P17
明确:苍老、慈祥
(4)小结:作者运用外貌、细节、对话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十分善良质朴、慈祥和善、勤劳乐观的卖灶糖的老汉形象。
3、教师总结:《拣麦穗》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
小女孩失落的梦与村姑们幻灭的梦的对比,还表现出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
五、自由朗读课文。
合作研讨,开放探究。
1、为什么“我”长大后反而越来越依恋卖灶糖的老汉?毫无血缘关系且年
龄差距悬殊大的他们之间的感情,究竟属于哪一种?
明确: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是一种人性美。
小姑娘与老汉之间的感情是一种原始的、朦胧的、未被任何物欲沾染的纯真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本应存在的温情,是一种人性美。
但却因时代和地域的限制,小姑娘只能以自己的见识给这份情感披上“结婚”的外衣。
但这种感情实则是最温暖、最触动人心的。
2、“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作者常常要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明确:“烟荷包”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一种纯真的感情,作者在卖灶糖的老汉去世后一直在追求着这种真爱,追寻着失落的梦。
总结:(1)“烟荷包”寄托了“我”儿时纯真的梦想和对美好感情的憧憬。
(2)“烟荷包”虽然粗糙丑陋,但它包含了“我”对老汉所机遇的
那份朴素的爱的回忆。
“我”想找到它,就是想找到生活中朴素的
爱,这种爱是“我”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3)传达出作者对美好感情和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和伤感,与作品
开头营造的淡淡的哀愁。
3、再次请同学朗读大雁与老汉的对话。
经过了刚才的分析,我们对课文的内涵有了比较全面的掌握。
下面请同学们揣摩卖灶糖老汉和“我”的心理,再次朗读“我”与老汉的对话,感受这份真挚的情感。
课后作业
1、课外阅读张洁的小说,再次领会作者笔下的“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