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途径,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恒久希望,是一个企业走向辉煌的动力资源,也是一个人生存质量的核心载体。
人类社会的一切进步,都维系于不断地( )。
C:创新2.因为有了创新,人类才发明了劳动工具,脱离了动物界。
第一把石斧的诞生表明: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具有( )。
B:创新能力3.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
导致人类社会和经济时代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的( )。
A:创新思维与创新活动4.创造与创新两者都具有( ),但两者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创造的首创性是指“无中生有”;创新的首创性则是指对现有的东西进行变革,使其更新,成为新的东西,可称为“推陈出新”和“有中生新”。
C:首创性特征5.创新注重应用,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 )。
B: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6.每一次重大的创新都会产生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创新强力地推动着( )。
A:科技进步7.在文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
没有创新的文艺家,就不会有自己的地位。
所以,从社会进步上分析,创新促进着( )和人类文明。
C:文化繁荣8.在工业经济时代,提高引进和吸收消化新技术的能力是头等大事,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却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 )。
在未来社会只有创新才能跟上高科技发展的变化趋势。
B:灵魂9.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唯有( )。
A:创新10.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的( )。
C:自主创新能力11.作为21世纪知识经济下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卓识的远见、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应具有良好的创新、创造的能力与意识。
因为,( )是高素质人才的本质特征,是新时代人才的价值所在。
A:创新与创造能力12.专业技术人员只有依托( ),才能开拓进取,才能充分展示个人的才华,才能有效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做出工作成绩,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A:创新与创新思维能力13.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
为此就需要不断地创新,从而就需要( )专业技术人才。
A:创新型14.创新活动是由诸要素构成并在其中发挥相应作用的( )的过程。
创新活动体现了人们对规律认识的发展过程。
C:思维与实践15.认识创新活动,洞察创新的基本规律,首先需要我们认识创新的( ),创新的主体是在创新活动中占主导和支配地位的基本要素,而客体则在创新活动中具从属和被支配地位。
C:主体与客体16. 团队精神是一种个人对所属的集体关心与热爱,为集体的成就感到自豪的( )。
创造者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发挥整体力量,在现代社会要想取得重大的科技创造,则是难以想象的。
A:品质17.创新能力是人的潜能,但是发掘自身的潜能,取决于( )的强弱。
A:素质基础18. ( )是创新者共同的基本素质。
具体表现出来的就是敢为人先、敢于超越的创新特质。
A:强烈的创造愿望19.理性能够筑就创新者稳定的情绪,激情则来自创新者高昂的情感。
高昂的激情与稳定的情绪则是创新必备的心理素质。
创新需要( )的有机结合。
A:理性与激情20..创新还要有( )。
要创造新事物、新成果、新经验,达到新境界,就必须进行探索。
C:勇于探索的精神21..实践是创新的最基本途径,也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活动成果的尺度标准。
( )的高低决定了创新活动的成败。
任何创新,只想不做,只说不干,都会成为海市蜃楼。
A:实践技能素质22.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或概括反映的能力,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 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活动。
人区别于动物最主要的标志是人会( )。
A:思维23.创新思维是能产生新颖性思维结果的思维,它主要体现的是( ),其程度越高,那么创新思维的创造性就越强。
创新思维意味着开动脑筋、用智慧解决问题。
C:新颖性24.在运用知识的创新思维过程中,要注意避免( )。
为此,应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和条件化。
A:知识的僵化25..创新型人才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他们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 )。
没有坚强的创新意志,艰巨的创新活动将难以取得成功。
C:顽强意志26.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依赖于( )。
只有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在实践中发挥创造力,不断开发、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才能有所成就。
A:实践27.破除经验型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是( ),把经验上升到符合科学逻辑的理论。
B:冲破经验的狭隘眼界28.书本知识对人类所起的积极作用确实是巨大的。
但书本知识具有滞后性,书本型思维定式是指人对书本知识的完全认同与盲从。
知识只有( )、只有和具体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创新实践的有效行动的指导。
A:不断更新29.发散思维从问题的要求出发,( )去探求多种答案的形式思维,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从而发挥出更多的创造性。
B:沿不同的方向30.形象思维是在( )的基础上使认识升华的结果。
经过思维加工、提炼后而形成的形象,是一种创造性的形象。
C:感性认识31.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反其道而行之”。
逆向思维的实质就是( )。
C:思维倒转32.辩证思维也称矛盾思维,实际上是指按照辩证逻辑的规律,即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进行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以变化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
( )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
B:辩证思维33. ( )是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创新活动,是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到首次实现商业化全过程的经济技术活动。
B:技术创新34.企业的竞争力是通过产品的竞争力体现出来的,通过( ),自主开发出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A:产品创新35.我国国有企业应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进行管理创新,逐步建立起与新的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方法,保证其正常操作与健康运行,并充分发掘其作用。
也可以说,( )的建立过程,必然是管理创新的过程。
C:现代企业制度36.管理思想的创新是指管理思想保持先进性。
当代的管理创新,强调管理思想的( ),这是推进管理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保证。
管理创新思想是以新观念、新知识新理论为主导的,代表着人类的进步和世界的未来文明。
A:超前和创新37. 信息时代的管理创新就是利用信息传递和反馈作用来实现( )。
B:自动调节38.人是创新的原动力和主体,( )比技术开发更重要,这是有关创新的一个重要观点。
A:人才开发39.文化创新是战略性的创新。
离开了( ),就不能把握文化创新的本质,也不能把握文化创新的主流,更不能把握文化创新的根本趋势。
文化创新与战略格局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A:战略思考40.实施( ),培养好创新人才,国家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才有了生力军。
C:创新教育41.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 ),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B:教育体制42.一个人有了很好的创新思维,而没有正确的( ),也不可能形成创新方案。
因此,掌握创新方法对于开发人们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A:创新方法43.创新方法在国外又被称为( )。
是创新活动中带有普遍规律性的方法和技巧。
C:创新技法44. 1938年,被誉为( )的奥斯本,总结出了现在非常著名的“头脑风暴法”,并取得了应用上的成功。
B:创造方法之父45.头脑风暴现在成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的代名词,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 )。
A:激发创新设想46.默写式头脑风暴法与头脑风暴法的区别在于,所有思考者( )。
B:都不需说话47.德尔斐法作为( )的采撷方法,实质上是促成一个特定的专家系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而最佳的结合。
A:集体智慧48.设问检查类创新方法是围绕( )或需要解决的问题发问,然后针对提出的具体问题予以研究解决的创新方法。
B:创新对象49.奥斯本检核表法的核心是( ),并以此来进行创新。
B:改进50.和田十二法,又称( ),即指人们在观察、认识一个事物时,考虑是否可以采用、检验的十二类创新技法。
B:聪明十二法51. 5W1H法也叫六何分析法,是一种思考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方法,它由美国陆军部首创,通过连续提六个问题,构成设想方案的制约条件,设法满足这些条件,便可获得( )。
C:创造方案52.逆向反转类创新法是指用( )的方式进行创新的方法。
逆转一下正常的思路,从反面换个角度想想,很可能会产生突破常规常理的创新思路。
B:反向思考53.逆向反转创新法就是( )在思维领域的体现。
在思考的时候,尝试使用逆向创意开发法,常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A:唯物辩证法54.逆向反转类创新方法的关键在于( )。
C:逆向思维55.操作逆向法,是打破操作运作的经验与常规,( )的一种逆向创新方法。
B:反其道而行之56.条件逆向法,就是通过对( )进行逆向思维加以创新,从而想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就是条件逆向法。
A:事物依存的条件57.缺点逆用方法其实并不以克服事物的缺点为目的,相反,它是( ),从而找到解决方法。
C:将缺点化弊为利58.组合类创新方法则正是将原有的某些事物联结组合在一起而产生出新的事物的( )。
B:创新技法59.组合的最基本要求是各组成要素必须建立某种关系,成为一个( ),否则只能算作杂乱堆放的混合物。
C:系统整体60.同类组合是指( )相同或相近事物的组合。
A:两种或两种以上61.同类组合是在保持事物原有功能或意义的前提下,通过( )来弥补功能上的不足或得到新的功能的组合。
C:数量的变化62.综合组合可视为一种更高层次的组合。
许多发明创造中,所用的主要创造思维方法无不具有( )。
A:综合特征63.列举类创新方法是通过列举有关项目来促进全面考虑问题,防止遗漏,从而形成多种构想方案的方法。
具有( )的特点。
B:强制性分析、一览表式展开64.列举类创新法有助于克服人的( ),改善人的思维方式。
因此,这类创新方法在创造发明活动中有着很多实际的作用。
C:心理障碍65.特性列举法的关键是对( )进行分析,分析得越详尽细致越好,再从其入手,从各方面,各个角度提出问题,得到创新的启示。
A:事物的特性66.所谓希望点列举法,就是发明创造者从个人愿望和广泛收集的他人愿望出发,通过列举( )来形成创造课题的创造技法。
B:希望和需求67.与缺点列举法相比,希望点列举法更能显现发明者的( ),发明者可以海阔天空地按自己的愿望提出各种新的设想。
B:灵活性和主动性68.创新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