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告研究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摘要:传统的财务报表仅仅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这已跟不上国家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环境、道德等方面的问题,人们更希望企业能在保护环境、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而不是仅仅专注于利润的创造。
正是在企业自身与社会需求的双重压力下,反映企业财务、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信息的综合报告应运而生。
此篇文章针对综合报告披露的必要性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介绍了我国综合报告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综合报告;必要性;问题
综合报告,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披露模式,与传统的财务报告不同,涉及到企业财务、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多方面的信息。
综合报告能够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评析企业的发展是否健康可持续,评价企业是否履行了相应的社会责任以及公司治理的结构是否合理。
综合报告旨在更全面地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经营业绩和运营状况等信息,以满足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
应该注意到的是,综合报告是一份单一的报告,将企业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融为一体,而不是各个指标的单独披露。
一、综合报告披露的必要性
传统的财务报表已经无法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可持续发展、
社会责任以及公司治理情况这些非财务信息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人们期待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进行融合,综合报告将使企业的信息披露迈向一个新台阶。
(一)综合报告的披露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惜破坏环境而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可以说人类的不正当活动是全球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
环境污染导致生态失衡,气候恶化,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特别是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
(二)综合报告的披露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不仅应该是创造社会财富的经济体,还应该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对企业来说,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等重要。
企业应该对政府、股东、员工、消费者以及生态环境承担责任。
随着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
保护环境、平衡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良好的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受社会公众喜爱的新型企业。
综合报告中关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披露,可以彰显企业的价值,树立企业形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相反,环境和社会责任不达标的企业,则会受到公众的指责,企业的市场价值和竞争力都会受到影响。
(三)综合报告的披露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会计的目的在于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单纯的财务指标,仅仅从财务方面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成果,这不利于
全面综合评价企业业绩及发展前景,无法满足各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虽然有些企业的收入情况良好,各项财务指标都很优秀,但是其从不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更不重视环境保护与公司治理。
由于传统的财务报告不能反映企业的综合情况,信息使用者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
综合报告可以全面地向信息使用者揭示企业各方面的运营状况,使得信息使用者能全方位地对企业做出评价,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
二、综合报告的编制面临的问题
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和环境问题的突显,“综合报告”的概念应运而生,至今仅有不到五年的时间,对其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
综合报告应该如何编制、应反映哪些方面的内容、报告的框架如何构建、非财务指标如何计量等问题尚未得到良好的解决。
综合报告编制面临的问题有:
(一)非财务信息的收集和量化难度较大
综合报告要求全面披露企业财务、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信息。
财务报告信息的编制和研究比较多,已经形成了一套体系;而非财务信息的编制则比较困难。
首先是信息的收集方面,涉及的人员和部门多,涵盖的方面广,占据资源多,信息收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二)综合报告的编制成本较高
不同于传统的财务报告,综合报告的编制不仅需要财务人员,
还需要销售、人力资源、行政、市场等部门人员的参与。
有些指标例如环境,甚至需要到环保部门了解情况。
这样一来,综合报告编制涉及到的人员多,成本也就相应提高。
由于综合报告编制需要的初始信息比较多,如果各部门配合不好,不仅耗费过多的时间,也会额外增加编制成本。
此外,如上面提到的,对非财务信息的收集、量化和加工的难度较大,这些都会导致成本的增加。
(三)对审计行业提出了新要求
传统的财务报告仅仅需要审计人员掌握财务相关方面的知识,而综合报告对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有了新的要求。
审计人员还需要了解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的知识,推出相应的非财务信息的审计准则,设计全新的审计底稿,对非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存在性、公允性进行审计。
这就加大了审计的难度,也增加了审计风险。
因此综合报告的编制给审计行业带来新的挑战。
(四)缺少高质量的综合报告准则
财务报告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形成了不断修改并完善的国际会计准则(ifrs)。
综合报告由于发展时间短,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2010年才刚刚成立的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仅对综合报告进行了初步探索,2011年9月委员会发布了综合报告讨论稿,讨论稿阐述了编制综合报告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国际综合报告框架构建的建议,还未形成包含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在内的综合报告编制准则。
若要达到国际会计准则那样被广泛接受、具
有指导作用、高质量的国际综合报告准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三、我国综合报告的发展现状
2001年,中国石油集团首次发布了我国第一份环境健康安全报告,拉开了我国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序幕。
2006年,国家电网发布了国内企业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随后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相继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
2008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建议国有企业自觉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据统计,目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已经自觉地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
但是与国外公司相比,无论从社会责任报告发布的数量还是编制的质量上看,我国企业都处于落后位置。
虽然我国社会责任报告发布的数量在逐渐增加,报告的编制质量也日渐提高。
我国目前尚未有企业发布综合报告,不少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都是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分别提供财务报告与社会责任报告,未将社会责任指标与财务指标相融合。
而综合报告要求企业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相融合,来说明企业财务绩效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济背景之间的联系。
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建立综合报告制度应当:积极参与综合报告的理论研究工作,随时跟踪国际研究成果;在国际综合报告准
则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编制适用于我国的综合报告准则;加大综合报告的宣传力度,大力倡导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制造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的舆论压力,社会公众对综合报告的关注越多,企业编制综合报告就越积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对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尽快推出相应的审计准则;相关部门要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保证信息披露质量;编制相应的法律法规,将综合报告纳入法制的范畴。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敏,刘光忠,陆建桥和刘建鲁.综合报告国际发展动态及我国应对举措[j].会计研究,2012.9.
[2] 沈洪涛.综合报告:社会责任与财务信息的融合[j].wto经济导刊,2012.5.
[3] john parcel和章海贤.小心综合报告[j].新理财,2011.4.
[4] 苏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及其财务指标分析[d].华中师范
大学,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