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退耕还林调研报告(以吴起县为例)调查目的:通过吴起县的退耕还林现状分析,增加同学们对退耕还林的了解,发掘问题,让更多人关注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发展的退耕还林实施进程。
调查时间:2011年7月21日——2011年7月25日调查主题:1.分析吴起县退耕还林成就及在人民心中的反应2.结合地方特点分析存在问题3.呼吁人们关注退耕还林发展调查方式:实际考察、座谈、访谈、网上收集资料调查小组成员:C9高校实践团队前言走进吴起县,就会不禁感叹这里退耕还林的成就。
当初红军长征的落脚点,现在是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此吴起镇闻名于世。
据记载,吴起曾经山川秀美、青山绿水。
无休止的战争和自然灾害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使当地自然环境遭到极大破坏。
自一九九七年,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西北地区”。
一九九八年,吴起县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历史机遇,确立并实施了以“封山禁牧、植树种草、舍饲养畜、林牧主导、强农富县”为基本内涵,以建设“集约高效型农业、保护效益型林业、商品致富型畜牧业”为结构特征的生态型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率先启动并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
采取“封、改、退、还、建”五点措施,使吴起县的退耕还林工程收获到了良好成就。
一、退耕还林成就绿了山,富了民,育了人。
吴起县的退耕还林成就毋庸置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及人民幸福程度都有所提高,逐渐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生态环境改善我们在走访吴起县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时,他们曾提到EOS卫星遥感地图,而当我们打开遥感地图,可以明显看到一片黄土地中,一抹绿色在周围甘肃、宁夏的对比下显得格外显眼。
吴起县的退耕还林从地表上能看到明显的成就。
吴起县之前有句老话:“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十年九大旱,三年两不收。
”而如今这种事情在退耕还林的落实下,已经不再发生,山川大地从“黄”变“绿”。
在参观吴起县退耕还林展览馆,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大地无言,青山作证”,自吴起县一九九八年施行退耕还林政策,新造林50 万亩,累计使用各类苗木6.84亿株,最新数据显示,吴起县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3.19万亩,累计享受国家前8年补助折合人民币12.8亿元,农民人均可享受1万余元,全县林草覆盖率由退耕还林前的19.2%提高到62.9%,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53万吨下降到0.54万吨以下,用当地政府人员的话说,成为全国退耕还林县中封得最早、还得最好、退得最快、面积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
在与当地铁边城镇一位淳朴的农民聊天时,他说道:“这个退耕还林到现在,生态环境明显变好了。
过去简直太困难了。
”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地人民对退耕还林所带来生态环境改善的高度肯定。
2.农民观念转变自从退耕还林的实施,从人均十亩地,收回八亩地用于退耕还林,变成人均二亩地,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吴起县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从过去广种薄收、满山放牧的方式解放,走出农村,来到城市尝试不同生活方式和社会工作,部门农民发展农产品销售当上了商人,部分加工农产品或从事其他工作,成为了工人;也有人进城打工,逐步变成市民,脱离了农业。
不仅从劳动力使用方面,还有对生态保护的意识也有所改变。
一位当地向导告诉我,现在的农民观念,已经由过去的“要我封、要我退、要我护”变为“我要封、我要退、我要护”。
保护生态环境,坚决落实退耕还林已经被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
3.产业结构改善铁边城镇的向导骄傲的告诉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吴起县现在形成了家家舍饲羊、户户种牧草、人人有林果的产业格局。
另外以铁边城镇为例,这里现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并从许多方面,以第三产业置换传统产业。
而通过几年的退耕还林实施,吴起县的主导产业得到了优化升级。
农林牧三业用地比例由1997年的60:34:6调整为9:66:25。
在退耕还林初期,当地人民发现只有沙棘的存活率较高,全县广泛种植沙棘,营造沙棘188万亩,成林面积高达125万亩,存活率超过六成,成为全国沙棘面积最大县。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当地农民不断种植新的林果。
比如山杏山桃,有些地方还可以种植葡萄等植物。
另外全县施行舍饲养羊,禁止自由放牧,现在子饲养量也逐渐稳定在23万只。
4.生活改善当我们随机问到一个吴起当地人民生活质量问题,他兴奋的告诉我们,现在的吴起经济快速发展,新建柏油路、新修农田,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人均纯收入从一九九七年的887元,现在已经超过了5000元。
“都是政策好!”当地人民说道。
二、退耕还林可持续性发展退耕还林实施初期,国家予以补助,而八年补助过后,国家减少了对退耕还林项目的补助。
失去了耕地的农民,伴随着补助的减少,会不会由于粮食等各种外界压力而毁林复耕呢?1.粮食供应退耕还林的政策实施,将人均十亩中八亩用于还林,这不禁让人怀疑粮食的供应。
根据吴起县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吴起县的农业总人口超过了10万人,如何通过只有原来五分之一的土地养活十万人。
根据吴起县粮食数据注:杂粮是小麦、荞麦、谷子、糜子等的统称,统计数据为收集的原始数据表21998年和2005年吴起县农作物产量比较果我们可以通过数据看出,吴起县通过对种植结构的调整,将产量较高的马铃薯面积做以调整提高,而将单产较低的小麦等种植面积减小,高产作物马铃薯面积上升使得吴起县粮食产量在耕地面积减小的情况下粮食产量没有同比下降。
而当我们在当地吴起县,品尝到马铃薯时,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这里的马铃薯口感更佳。
另外粮食的单产也有所提高。
由于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民可以将把人力、化肥等外界因素更好的施以剩余的土地,以达到提高产量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对土地的“广种薄收”的粗放式经营模式转化为现在“精耕细作”的精细式模式,是提高粮食单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2.经济结构调整吴起县在退耕还林期间,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林业和畜牧业比重加大。
林业方面,吴起县现在的生态改善,除了沙棘外,山杏等作物的存活率也有所提高,尽管在短期内,退耕还林时所种植的林木无法带来经济收益,可是随着生态改善,这些林木也将带来经济收益。
畜牧业方面,吴起县的传统大产业就是养山羊,原来的满山放牧方式,山羊早春啃树皮,春末刨草根,冬天咬树梢,大量植被损坏,带来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
而自退耕还林实施后,政府大力提倡舍饲养羊,通过改良品种的方法,使其经济效益得以提高。
同时与满山放牧相比,舍饲养羊使得劳动强度与劳动力时间都有所减少,因此得以迅速发展。
以铁边城镇为例,根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政府通过将周围的分散的农户集中在一个区域,鼓励其从事农业以外的工作。
刚开始由于农民对土地拥有的依赖性,措施施行的并不理想,可随着社会发展,大多数农民已经摆脱了依赖性。
而铁边城镇,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很多仿宋建筑吸引外来游客。
并且吴起县当地多方引资,创立了许多公司集团,为转移农村劳动力搭建了平台。
3.农民思想变化“几亩田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过去人们对于幸福的定义,而如今,农民思想的变化,使得摆脱过去习惯于原来广种薄收的粗放式经营模式,接受现在的精耕细作的经营模式,而更多劳动力从农业解放,到外面世界淘金,给农民们带来更多经济收益。
不仅如此,农政府村试图将产业结构转化,由经济支柱从第一产业向其他产业转化,提高经济收益。
三、退耕还林中存在的问题吴起县的退耕还林一直受到广泛的好评,为陕北甚至全国的生态重建做以示范。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事关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
主要有以下问题:1.林业发展薄弱退耕还林在起步阶段,由于吴起县生态条件苛刻,管理不规范等因素,人们发现只有沙棘能顽强的存活下来,由于科技含量不高,沙棘果采摘率也不高。
而现在,虽然已经开始种植山杏等作物,可是效果不是很好,林果产业周期较长,根据当地人民所说,杏果产业“十年九冻”,近几年几乎零效益。
若从林业求发展仍需要一段时间。
2.石油发展影响生态环境吴起县生态条件本身脆弱,但吴起县同时却是石油资源相对富集区域。
当我们行车在吴起县周围村镇时,可以看到一处处石油开采井场。
实际上,吴起县石油产业几乎与退耕还林同时发展。
根据资料显示,吴起县从1998年年产14.5万吨,现在已经翻了数倍。
石油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支柱产业,而因为石油发展所占地不断扩大。
不仅如此,随着石油的开采面积扩大伴随而来的,产能增加,势必会给吴起县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新的挑战。
3.荒山治理落后吴起县处于半旱半干旱地区,多存在荒山荒坡,而且处于高山远山,资源匮乏地方,完成退耕还林治理难度较高,仅凭单家单户很难完成。
并且荒山荒坡的造林代价较高,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投资于荒山荒坡。
以至于荒山治理的成效远不及吴起县其他区域,影响生态环境改善的总进程。
四、总结通过几天的调研,我们能够深刻的感受到退耕还林带给吴起县的改变及发展,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当今社会,退耕还林只是响应这一号召的一部分。
而这一部分,却给整个陕北地区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告别了过去不科学的经营方式,采用退耕还林,精耕细作,逐步改善生态环境。
这里,水清了,山绿了,人笑了。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来到这里,看到这里的青山绿水,你便了解“退耕还林第一县”名不虚传。
吴起县的政府人员曾给我们说过一句话:“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
如果说退耕还林的代价是以损害老百姓的利益为前提的,那么这项措施便是不完美的。
而吴起县这里,却将这项工作把握很好。
吴起县通过补助落实、鼓励发展其他产业等政策实施,使人们走上了一条通往小康的幸福道路。
同时在远在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将中国的退耕还林作为一项专题做以研究,并提出,退耕还林不仅对中国还会对亚洲的发展地区,在思考人类和自然发展中有重要启示。
而当人们探索一个民族能否保持文明的持续,与之对应的自然环境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观古往今来,生态环境的衰败往往引发的就是一个民族的衰败,而能否将环境的良性保持与治理放置到生命高度,则注定是一个名族能否进步的重要标志。
而现在的退耕还林工作,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她不惜将粮食化为林草,以彰显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提升。
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骄傲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