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文从小处着眼,于生活琐事中精心选材和巧妙布局,以及立意的高明之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析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感受母亲的形象。

2、通过朗读,感悟作者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和议论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作者由热爱自己的母亲上升到热爱中国共产党和普通劳动人民的崇高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品析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感受母亲的形象。

2、通过朗读,感悟作者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和议论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由热爱自己的母亲上升到热爱中国共产党和普通劳动人民的崇高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说“这世上有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朱德总司令在它的母亲去世后为母亲写了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回忆我的母亲》。

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通读了全文,解决了字词问题,梳理了文章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

我们先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从小处着眼,于生活琐事中精心选材和巧妙布局,以及立意的高明之处。

(2)通过品析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感受母亲的形象。

(3)通过朗读,感悟作者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和议论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领会作者由热爱自己的母亲上升到热爱中国共产党和普通劳动人民的崇高思想感情。

二、回顾旧知,理清思路
在开始本节课的学习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上节课的一些内容,哪位同学能说说作者都回忆了母亲经历的哪些事情?
(1)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
(2)母亲每日辛勤地劳动;
(3)“我”帮助母亲劳作,母亲教“我”生产知识;
(4)母亲用自己的勤劳维持一家人的吃穿用度;
(5)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
(6)母亲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
(7)父母亲节衣缩食培养“我”读书;
(8)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
(9)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
(10)母亲支持“我”的事业,一直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11)母亲知道年老,仍热爱劳动。

三、默读课文,感受形象
1、细读课文第1—13段,理解母亲形象,体会课文选材典型的特点。

(1)默读课文第1—13段,感受母亲的形象。

母亲是一个________的人,我是从_________看出来的。

(结合文中的具体词句)
(2)体会课文选材典型,组织巧妙的特点。

明确: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记叙内容。

2、阅读第14、15两段,结合全文思考:作者从母亲身上获得了哪些教益?
明确:强健的体魄、勤劳的习惯、学会生产的知识、学会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革命的意志
四、速读课文,体会情感
1、结合全文内容,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结合文中的具体词句)
明确:作者在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非常悲痛,怀着悲痛的心情,作者回忆了母亲生前经历的一些事情。

于是,我们看到:那是一位因生活所迫无奈溺死亲生骨肉的母亲,作者是理解同情的;那是一位整日劳碌的母亲,作者既敬佩又心疼;那是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作者满怀感激;那是一位永远想念着儿子的母亲,作者也同样永远想念她;那更是一位我无法报答的母亲,作者的内心满是愧疚。

作者在五十八岁的年纪饱尝丧母之痛,那更是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深遗憾。

2、本篇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却字里行间饱含深情。

这种深情一方面来自作者对母亲经历的事情的记叙,另一方面来自作者在记叙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

在记叙中穿插议论的表达方式我们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就接触到了,最为典型的就是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同志》。

看一段文中的节选,判断哪一部分是议论。

明确:记叙就是把人物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表述出来;而议论则是作者的观点或评价性的语言。

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如:第16段中“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明确:作者把对母亲的爱升华到对全中国人民的爱,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博大胸怀。

深化思想,升华感情。

在朱德母亲的追悼会上,中共中央赠送的挽联“八路功勋大孝为国”更是对朱德总司令这种博大胸怀的高度赞扬。

五、朗读课文,体悟情怀
师生共同合作配乐朗读第16段,进一步深入地感受作者的大孝情怀。

六、拓展迁移,反观自身
母亲这部书是永远写不完,更是永远读不完的。

“一千位母亲有一千种爱,一千种爱却有同一种情怀”,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就能明白这同一种情怀其实就是母亲对我们的深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