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房屋建筑学第04章 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
房屋建筑学第04章 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
2、均衡与稳定
(1)均衡 均衡的力学原理 A、对称均衡 B、不对称均衡 (2)稳定 除体型的均衡与稳定,还要注意材质、色彩 等对均衡与稳定的影响。
3、韵律与节奏
韵律是任何物体各要素重复或渐变出现所形成的一种 特性。 有规律的重复和有秩序的重复形成的节奏,可产生韵 律感。 (1)连续的韵律 (2) 渐变的韵律 (3)交错的韵律
法国卢浮宫
最初由16世纪雷斯哥 (Piere Les-cot)拆除旧 城堡而建,后经世代经营发 展,曾先后作为王宫、监狱、 小学、学院等,直至1793 年才决定成为博物馆,随着 时代发展 ,罗浮宫越来越 不能满足要求,直到1981 年密特朗总统委托,美国建 筑师贝 铭负责设计。 在传统环境中展示现代 材料,永恒的造型在水面的 倒影反射天空和光线的变化, 现代的 玻璃金字塔创造了 生气勃勃的视觉和效果而成 为巴黎一景。
祐国寺铁塔在河 南开封城内,塔建于 宋庆历间(公元104l 一1048年)、塔面用 铁色琉璃砌成,故俗 称"铁塔"。塔平面八 角形,高十三级,第 一层下段堙入土中, 其在地面以上部分有 大方涩数层,似为须 弥座之上半。以上塔 身八角砌圆柱,柱上 为普拍枋,承托密列 之双杪斗拱以承檐。 自第二层以上,每昙 均在平坐之上砌塔身, 角上均用圆柱,其中 砌普拍枋斗拱出檐, 如第一层。塔身壁面 褐色琉璃砖,砖面隐 起花纹。各层塔身宽 度递减,故补间铺作 之数,白第一层六朵 递从至第十三层出两 朵。因各层高度递减, 故平坐铺作第二至第 六层出两跳,第七层 以上仅出一跳。塔内 无空室,仅有梯道穿 塔身旋绕而上。
1、统一与变化(重复与变化)
取得和谐统一的几种基本手法:
(1)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
(2)主从分明,以陪衬求统一 A、运用轴线的处理突出主体 B、以低衬高突出主体 C、利用形象变化突出主体
首都人民大会堂
•
它的艺术效果中一个最突出的因素就是那几十根柱子。虽然 在不同的部位上,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 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至于其 他门、窗、檐、额等等,也都是一个个依样葫芦。这种重复却 是给予这座建筑以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 形象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对称均衡 东京都新市政厅大厦
•
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的作品。1985年11月设计开始,1988年3月 开工,1991年三月落成。新市政厅包括一号楼二号楼和议会楼三部分, 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48层一号楼是主楼,高243米。该建筑是日本 战后最引人注目的工程之一。丹下说“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 时方盒子一样的建筑不适用了。”“我的心情是想探所能够开创今后历 史的东西,要向世界表示建筑表现上更为丰富的可能性。”
中山陵
夸张的尺度
建筑师:吕彦直 设计/建造年代:1925-1929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首次国际公开设计竞赛的获奖作品,陵墓坐北朝南,总 体布置“略呈一大钟形”,象征着孙中山先生效力于唤醒民众,反抗压迫的不屈不挠 精神,告诫后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设计思想是把建筑融于自然环境 之中,吸取了中草药传统陵墓布局的特点,采取中轴线对称的布置方式,按行进序列 依次建有牌坊、甬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与古代帝王陵墓不同的是取消了石 象生,打破了传统神秘、压抑的气氛,代之以严肃、开朗、平易近人的环境氛围。建 筑的色彩,采用蓝色琉璃瓦顶灰白色花岗石墙身,这些都反映了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 民主的愿望。 资料来源:《20世纪世界建筑精口集锦第9卷--东亚》
苏州园林
亲切的尺度感
第三节 建筑体型与立面设计
体型组合 (1)不同体型特点和处理方法
1)单一性体型;2)单元组合体型;3)复杂体型
( 2 )体型的转折与转角处理;(3)体量间的联 系和交接 立面设计 (1)立面比例尺度的处理; (2)立面虚实、凹 凸处理;(3)立面线条处理 (4)立面色彩、质感处理; (5)立面的重点与 细部处理
第二节 建筑构图的基本法则
建筑体型与立面应符合建筑美学原则 (1)统一与变化
1)以简单的几何形状求统一; 2)主从分明,以 陪衬求统一; 3)以协调求统一
(2)均衡与稳定(3)对比 (4)韵(5)比例 (6)尺度
1)自然尺度; 2)夸张尺度;3)亲切尺度
第二节 建筑构图的基本法则
建筑美法则:统一、均衡、对比、韵 律、比例、尺度
渐 变 的 韵 律
·
4、对比与协调
(1)对比 通过体量的大小、高低、线条曲直、虚实、 色彩、质地、光影,适当地夸张,形成强烈的对比。
高体量与 低体量的对比
• •
建筑师:张博等 设计/建造年代:1958-1959 民族文化宫,是一座介绍、展出中国各民族历史、文物、三产、生活和进行各 项政治、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建筑面积30770m2,平面呈山字形,楼前辟有宽阔的 绿化广场.全部建筑由四个部分组成,有2000多m2的展出面积的博物馆,可藏书60万册 的图书馆,1150座席的会场和多种演出功能的舞台;有台球、保龄球、射击室、棋类、 音乐、舞蹈等10余间活动室,以及餐厅、舞厅和招待所等。 建筑东西两翼为二层至三层,中部塔楼地上十三层,高达67m,挺拔高耸,全部墙面 用白色面砖饰面,孔雀蓝色琉璃瓦屋顶,方整石墙脚,融现代建筑与传统民族风格于 一体,造型优美,色彩明快,充分体现了建筑的主题。
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
1959年国庆"十大建筑"之一。建筑面积65152,南北长 149m,东西长313m。为了与人民大会堂的巨大体量相均衡, 采用内院式布局,与人民大会堂一实一虚遥相呼应。在解决采 光、照明、参观流线、交通、陈列等一系列的复杂功能方面取 得了一定成果,同时在门廊等重要部位进行了民族
流水别墅
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茨堡市附近一片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是房主人考夫 曼的度假别墅,1936年建成,设计者为美国建筑大师赖特。 他选择一个地形复杂、溪水跌落的地点,把别墅就建在小瀑布之上。别墅分三层, 每一层都如同一个钢筋混凝土的托盘,支承在墙和柱墩之上,一边与山石连结,另 外几边悬但在空中,各层托盘大小和形状都不相,向不同方向远远近近但入周围的 山林环境。别墅的各层有的地方围以石墙,有的地方是大玻璃窗,有的地方封闭如 石洞,有的地方开敞轩亮。整个建筑悬在溪流和小瀑布之上。 流水别墅充分利用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的性能,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实现了 古老的建筑与自然高度结合建筑梦想,它的确是20世纪建筑园地中一株十分突出的 奇葩。
5、比例与尺度
比例:指长、宽、高之间的大小关系 黄金比例1:1.618的矩形,古建筑“柱高一丈,出檐三尺”
孔 庙
5、比例与尺度
尺度:指建筑物整体寓局部构件给人感觉上的大小与其 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 尺度通过具体的构件尺寸与整体的比较取得。处理手法 有三: (1)自然尺度 (2)夸张尺度 (3)亲切尺度
第三节 建筑体型与立面设计
一、体型的组合 1、单一体型:如国家大剧院、深圳国贸大厦 2、单元体型组合:如单元住宅 3、复杂体型 注意以下方面: A、主从关系 B、对比与变化 C、均衡与稳定 D、体型转折处理
深圳国贸大厦
巴西国会大厦
某教学楼
建筑造型要素质量轻重感处理 炎黄艺术馆
1991年落成 于北京亚运村, 采取非对称布局, 建筑造型吸取了 唐宋时期的建筑 风格,运用“斗 形”母题,建筑 语汇即是具体的 又具有象征性, 克服了简单模仿, 具有传统建筑之 神韵。外墙以北 京西山民居常用 的青石板贴面, 基座正门侧壁均 以蘑菇石砌成。 馆内共有九个展 厅,均设有大型 玻璃展柜,采用 冷光源灯以避免 对展品的损坏。
第一节 影响体型和立面设计的因素 二、物质技术条件 建筑的形象与结构形式、建筑材料和 施工技术有密切的联系 三、城市规划及环境条件 建筑要与环境协调,要与城市规划要 求一致 四、社会经济条件 建筑要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国家大剧院
举世瞩目的国家大剧院是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投资兴建的大型现代化文化 设施。国务院于1998年4月正式批准立项建设。 大剧院是我国新时代的标志性建筑,是国家最高艺术表演中心,是具有世 界一流水平的大型艺术殿堂。 大剧院位于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建筑面积14.95万平方米,北侧地下停车 场设施约4.5万平方米。为满足多种艺术表演形式的需要,国家大剧院由歌剧院、 音乐厅、戏剧场及相应的配套设施组成。歌剧院主要演出歌剧、舞剧、芭蕾, 观众席2416座。音乐厅主要演出交响乐、民族乐,观众席1040座。 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 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 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前 后两侧有两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行 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通道两侧被规划为艺术博物馆、 艺术品商场等。 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计划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 “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
北京天坛祈年殿
天坛位于北京城的南端,是明、清两代 皇帝祭天和祈求丰年的地方。始建于明 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年间 改建后成为今天这一辉煌壮观的建筑群。 当时北京还没有外城,所以地点属南郊。 因为古代以南为阳,天是阳性,所以必 须建在南郊。后来嘉靖时筑外城,才将 天坛包在外城之内。
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 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 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 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 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 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 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 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 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 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在明朝 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 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 十一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 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 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 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嘉靖十九年 (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 形建筑从此开始。天坛的建筑遂分为两组, 南面是圜丘坛,北面是大享殿,冬季祭天在 圜丘坛,春天祈谷和秋季报享在大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