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闪电战理论闪电战,由古德里安创建的战争模式。
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
闪击战三个重要要素:奇袭、集中、速度。
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首先并且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是以装甲部队为决定性力量,制空权为前提,不顾侧翼暴露的危险,向敌人后方做快速,大胆的袭击。
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
它往往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通讯中心,并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
然后使用大规模坦克集群快速冲锋,彻底摧毁敌军由空军轰炸而混乱的阵地。
闪电战就是将奇袭、快袭集中一起,像闪电一样打击敌人。
可以使敌人在突如其来的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之下就会立即崩溃。
闪电战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事战略的基础。
这理论要求在敌人未来得及完成动员和展开本国武装力量之前,用几个月或者几个星期的极短时间内夺取战争的胜利。
闪电战理论是德国帝国主义毫无限制的扩张目的同达到这些目的的现实能力之间不能相适应的表现。
德国力求以闪电形式的突击逐个粉碎敌对同盟各国,竭力避免持久战。
闪电战理论最重要的原则是:先于敌军迅速集中和展开作战部队,保障战略的突然性。
实施最强大的首次突击,以便在初期交战中即取得决定战争结局的决定性胜利,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进攻方向,以包围与合围的方法歼灭敌人武装力量。
运用包含装甲部队、机械化步兵与炮兵,以及空军优势火力,于作战层面进行高度协同攻击。
扰乱敌人的部署,迫使对方改变正面武力,甚至达到使敌军在兵力组织与分配上自乱阵脚。
以侧面迂回方式,隔开并切断他们的兵力。
阻扰他们的后路。
威胁他们的后路,使其与基地之间丧失联系与补给。
讲求速度。
闪电战的基础是机械化,前提是制空权,在于空,坦,步的协同配合,战术在于一点两面。
找到突破点,由炮兵打开缺口,装甲集群进入缺口并发展战果,机动步兵跟进。
找到突破口的两翼,空军打开缺口5-10分钟后,装甲集群随后攻击,后面紧随机动步兵。
迅速破坏掉敌指挥中心,通讯枢纽,交通枢纽。
陷敌于瞎子、聋子的局面,并配合正面部队迅速合围敌主力步兵集团。
飞机、坦克和机动步兵速度都很快,火力也够。
但前提是要保有制空权,然而德国后期遇到了拥有空中优势的美国空军,无法使用闪击战。
另外此战术对后勤依赖度非常高,一旦汽油和弹药粮食供应不上,就会被歼灭。
(例如战争后期,德军发起的“突出部战役”就遭遇了这种情况。
使得德军无功而返,并没有更多的装甲部队去抵抗盟军的攻击)战术层面由于闪电战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无比的威力,因此在大战结束之后即受英美等军事学者热烈研究,在战术上勾勒出一个详细的面貌现已不是难事。
关于战术上的细节,根据各家的说法,综合整理一个对闪电战的全貌概述。
“闪击战”大略可略分以下几个阶段:集结意即在攻击发起前夕,将兵力彻底集中于一个狭窄的正面上。
由于该战术需“形成重点”(Schwerpunktbil dung)之故,真正的攻击正面还会比集结面更窄。
展开为了突破后维持必须的冲力,机械化部队将会成梯次纵深部署。
突破使用形成重点后所造成的压倒性优势武力,以决定性的冲击力突穿敌人战线。
突破的任务一般交给战车部队担任,战车部队将以营或连级单位组成“宽椎型”(Breitkeil 倒三角形,德军战车部队最常使用的攻击队形)或者“椎型”(Keil正三角形)进行突破。
不过若想保留装甲兵的实力以供往后作战计,亦有将突破任务交由步兵担任,待步兵突穿后装甲兵才由缺口投入,接着机动向敌后挺进以扩张战果的事例。
突穿此阶段是突破之延续。
在完成突破之后,装甲部队主力以及其他机械化支援单位会穿越打开的缺口,并进入敌人战线开始向敌后深入。
此时各部队指挥官会在部队先头,以其自身之观察掌握全局并随时将敌情向后回报。
突进纵队中除了战车外,尚会编入战斗工兵、装甲步兵以在任何情况下对前进中的战车单位提供支援,他们通常都乘坐在半履带装甲人员车辆上,战斗工兵则携带各种器材甚至架桥装备以克服一切天然或人工障碍物。
击虚与钻隙突破时期结束,开始全速向敌后方做大纵深的突进。
这样的做法扬弃了传统的向两翼席卷的战法,不过这算是法国人所创的较快捷的方法。
一旦通过突破口后,各纵队即成扇形展开,沿着若干向前延伸的平行道路向前分散推进,以避免交通壅塞现象发生。
先头通常由侦蒐部队组成的前卫尖兵,他们在前方或侧翼上搜索前进,进行寻找开放道路、侦测敌情,并提供预警并抢占如制高点、桥梁等重要战术要点。
突进纵队便会依照他们的情报,选择适当、无敌方顾虑的路线前进。
面对敌人时,如无须做战斗时则尽量避免,选择绕开,尽可能采取迂回渗透的手段,只有在没有办法的情况才实施战斗。
至于绕过的敌人则由后续部队赶上肃清之。
由于持续不断的运动,战斗时将以机动炮兵或申请战术空军火力支援攻击。
这支深入敌后的机械化大军并不顾虑逐渐延长的暴露侧翼,因为快速的机动将提供他们足够的保护。
如非得已,突进部队将不会离开道路做越野运动,因为这会产生不必要的延误。
在领先挺进的装甲部队后面则是机械化步兵部队,以填补装甲部队推进后产生的空隙,后面才是徒步运动的一般步兵师。
机械化部队的补给车队也沿着同一条交通网以追赶战斗部队。
为了要在少数可用的道路上运动上千辆的车辆以维持其攻势的高度动能,因此交通管制亦将格外重要,工作也极端复杂。
席卷这是“闪电战”最后一个阶段。
整个突进部队将以敌人的交通线为目标,进行分割并包围遭孤立的敌军主力。
除了1940的敦克尔克包围战是利用英伦海峡进行单翼包围外,几乎二战所有的“闪电战”皆是以两翼进行包围作战。
待双钳合围后,剩下的工作就是围歼包围网内的敌人。
此工作通常都交由步兵部队担任,装甲部队则从前线补给整合战力后再继续往下一个目标推进。
1939年9月1日4时45分,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
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陈旧庞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至10月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
波军6.6万人阵亡,20万人受伤,69.4万人被俘,而德军仅伤亡3万余人。
二战初期,希特勒基于上述理论,主张先发制人,集中陆军和空军,象漆黑的夜里突然闪电一样地打击敌人,攻势凌厉,似乎无往而不利。
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他用闪击战占领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兰西等国。
具体是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1941年他再次用闪击战进攻苏联,但在苏联人民的坚决抵抗下,最终遭到了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随着导弹核武器的发展,闪击战仍被超级大国视为一种有效的战争样式。
闪电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英国人富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提出的关于机械化战争的理论。
装甲车辆的出现,以及内燃机广泛运用于战争,导致陆战产生根本性变革。
军队的运输能力,行军速度,防护能力,突击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所以军事指挥、战略战术也必然将随之发生变化。
富勒提出组建以坦克为核心的,由职业人员组成的小型精干的机械化装甲部队,集中灵活机动、防护力强、火力猛烈的特点;强调发挥装甲快速机动能力,像火灾初起时就扑灭火灾一样,在敌人尚未准备好的时候就通过迅速坚决的行动,攻占战略要地或切割敌人的防御;以瓦解敌人的士气,迫使敌人屈从于己方的意志为目的,而不是像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那样强调从肉体上消灭敌人。
富勒的机械化战争理论可视为闪电战战术的理论雏形。
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的古德里安和苏联的图哈切夫斯基等军事家进一步发展了机械化战争理论,提出了装甲部队必须独立编成,并集中运用的原则,而不是分散配属给步兵部队。
这期间,纳粹德国和苏联开始出现较大规模适应的机械化作战编制,各国普遍装备了坦克和各种装甲战车,并且在作战构想中开始运用坦克、飞机、步兵和炮兵的协同以达到快速致胜的目的。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的序幕,德国充分运用其在航空兵、装甲兵上的优势,快速突破波兰部队的防御后纵深迂回到波兰防线的后方,分割包围了大批波兰部队。
合围中的波兰军队不仅丧失了补给和通讯交通,而且由于战线后方被占领,失去了退却到国土纵深休整补充的能力,因而大批被德军俘虏。
仅仅28天后,波兰首都华沙被攻克,36天后,波兰有组织的抵抗被完全粉碎。
波兰战役被视为闪电战的开山之作,其后德国入侵挪威和比利时、荷兰、法国都采用了类似的战术,即大规模集中运用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与航空兵和伞兵高度协同、实施突然攻击、快速突破、纵深迂回包抄。
从而在精神上瓦解对方的战斗意志,这种作战形式被称为“闪电战”。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时也采用这种战术,在初期取得很大战果。
闪电战的最大弱点有二:与留在后方的敌军部队只要没有被完全消灭,容易向后方发动反攻。
由于闪电战的快速进军,补给线一夕之间被迅速拉长,一旦补给跟不上,前方部队容易成为强弩之末,攻势停滞,就可能受到反攻。
同时,补给部队也容易受到反攻力量攻击。
如果游击战、反击战和巷战使用恰当,则可能克制闪电战。
闪电战的要素都严格遵循了所有的战争准则,这也是它如此成功的原因。
集中使用装甲部队高度集中的强大火力,快速机动能力,还有迅速推进时的强大生存能力都使装甲部队远超过以前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中出现过的任何部队。
它使得骑兵显得完全过时,使步兵在开阔地上显得万分无助,除非他们大量装备有效的反坦克炮。
但是反坦克炮正是作为对闪电战的回应才发展起来的,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尾才逐渐成熟。
德国的坦克部队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他们被认为是精英部队而被配以最优秀的士兵和指挥官。
德国的坦克是第一款能真正有效投入战斗的坦克。
除了坦克,机械化步兵能够与坦克一起推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保护以远离来自敌人步兵和反坦克武器的威胁。
当步兵的战斗车辆不能得到满足时,步兵经常会搭乘在坦克上前进。
大规模精准的空中支援空中轰炸的高效准确和毁灭性把炮兵远远甩在了后面。
同时炮兵也无法跟上坦克的推进速度。
所以除了普通的炮兵外,德国军队还装备了大量的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它能够迅速有效的消灭坦克推进道路上的障碍(如炮兵,防御工事,步兵集团,桥梁和护卫车队等)。
伞兵是另一种形式的空中支援,他能够快速占领指定目标而不是破坏。
在闪电战中他们的常见任务是抢占重要桥梁,以防止敌人破坏他们,并使坦克能够不受拖延的快速抵达并通过桥梁。
无线电当法国在1940年时甚至还没有装备无线电时,德国就已经在每辆坦克,每架飞机,甚至每个作战单位上都配备了无线电。
这使得德国的指挥官们能够高效率地掌控他们的部队,并使得他们的空中力量更具效率和破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