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中国女子服饰特色

古代中国女子服饰特色

古代中國女子服飾特色秦漢時期女子服飾特色秦漢時期的男子服裝以連身的袍服為主,從肩部直筒下垂到腳踝,多被當作禮服,於朝會、禮見時穿著。

漢代服飾中有一特點是「佩綬制度」,綬是官印上的絲帶,又稱印綬,是漢朝官員權力的象徵,由朝廷統一發放。

秦漢時期有褲子出現,源自於北方的游牧民族,式樣跟現代的燈籠褲很相似,漢族人民在種田、捕魚時也穿著這種褲子。

一般男性則開始有戴頭巾的風俗。

漢代婦女禮服仍以深衣為尚,但與戰國時代有所不同,特點是衣襟的繞轉層數增多,衣服下擺部分增大。

另外,日常服飾則為「襦裙」,上襦下裙,裙子大多以四幅素絹連接拼合而成,上窄下寬,不施邊緣,名叫無緣裙。

裙子之外,女子下裳還穿褲。

起初,褲子只有兩隻褲管,沒有褲襠,容易在活動之中裸露,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恭敬的行為。

以後,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出現一種前後有襠的褲子,如史料記載:《前漢書孝昭上官皇后傳》「自西漢昭帝上官皇后時,婦女始穿有襠之褲,當時稱『窮褲』。

」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服飾特色魏晉南北朝是政治和經濟動盪的時期,士大夫階層形成了消極的社會風氣,追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享樂主義,這種風氣直接反映在人們的衣冠服飾上。

其中,寬衣博帶是這時期的流行服飾。

上自王公名士,下至貧民百姓,都以大袖寬衫為時尚。

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追求自然、隨意;女子服飾則長裙拖地,大袖翩翩,優雅而飄逸。

魏晉南北朝士族對於「美」非常講究,喜好修飾容貌、講究打扮。

所謂「美姿容」,美有修飾美和自然美兩種。

何晏是修飾美的代表人物,有「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之說,其儀容俊美,膚色白淨。

魏文帝故意在大熱天賜熱湯麵給何晏吃,何晏吃得滿頭大汗,用衣袖擦拭,臉色更顯得白淨。

嵇康身長七尺八吋,容貌俊麗,不加矯飾就很有男子氣概,氣質自然,是自然美的代表人物。

不過,魏晉南北朝士族不只對身材、容貌要求,包括舉止、談吐、食衣住行的品味也極在意,並成為一種風尚,使得魏晉南北朝在文藝方面有高度水準。

從敦煌壁畫供養人服飾及洛陽出土的陶俑服飾來看,魏晉時期的婦女服裝,都以寬博為主。

其特點是對襟、束腰及衣袖寬大,下則多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帛帶繫紮。

北方少數民族婦女除穿杉裙之外,還會穿著裲襠(類似褲子)。

先秦時期女子服飾特色古代中國女子服式主要有三大特色:上衣下裳、深衣、襦裙。

●一、上衣下裳。

殷商時期的人們穿一種兩截式上衣下裳的服裝。

《易˙繫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上衣下裳源於對天地的崇拜:上衣象徵天,下裳象徵地。

」●二、深衣。

戰國以後的服裝,由上衣下裳的形式,演變為連身的長衣。

上衣下裳合而為一,以麻布、彩帛縫製而成「深衣」,休閒、會客、祭祀與節慶時皆可穿。

●三、襦裙。

襦裙,從戰國到清都是中國女子最主要的服式之一。

襦,就是短衣,女子上身穿襦時,下身多穿長裙。

儘管衣袖寬窄、裙身長短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仍保持著最初時期的樣式。

先秦時期的服裝形式,主要是「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黃、白、黑五種原色。

商周時期的服飾,一般多用小袖,衣長大多在膝蓋處。

西周時,周公制禮作樂,規範了整個封建社會的運作,從個人的言行舉動到群體往來的政治生活,均強調身份差別,不容逾越。

春秋戰國之際,還出現一種叫做「深衣」的服式,不同於上衣下裳,是一種上下連在一起的服裝。

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以穿著深衣為尚。

此外,戰國時期,比較明顯的變化是「胡服」的流行。

所謂胡服,是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服裝,與中原地區寬衣博帶式的華夏服裝有較大差異,一般為短衣、長褲和革靴,衣身緊窄,便於活動。

其中,首先採用胡服的趙武靈王,為了適應戰爭需要,推行胡服騎射,趙國因而趨於強盛。

上一頁胡服特色中國在國力充沛、充滿自信的時代,如漢唐明清之盛世,「天下一家」的理想,促使中國以政治或文化的力量向外發展。

當中國國力不振或遭受外來的威脅,如安史之亂之後,宋以及清末民初時,強調「夷夏之防」的想法因此興起。

另外,隋唐皇室本身就是「胡化的漢人」,表現在服裝上,在大唐盛世時,胡服的特色如緊衣、窄袖、圓領、翻領、腰帶、下褲、鞋子等便於游牧民族活動的服裝,被納入唐朝的服裝體系。

服裝也表現出「胡漢一家」多采多姿的特色,例如:第一、隋唐時期的男子大多穿靴,靴子原為胡服,本只限於戎裝(軍裝),至唐代則一般文武官員及庶民百姓都可以穿著。

唐代以前入朝只能穿履,唐代則可以著靴。

第二、開元、天寶年間,流行翻領、對襟、窄袖,凡穿這種服裝的女子,腰間都繫有革帶,革帶上常有若干條小帶垂下。

這種革帶原先也是北方民族的裝束,於魏晉時期傳入中原。

唐代男子服飾唐代時期的男子服飾主要有幞頭、紗帽和圓領袍衫。

●幞頭,是一種包頭巾的布帛,將布帛的四角裁成帶狀,戴時將二帶繫於腦後,使其自然下垂,另外二帶則反折向上,綁在幞頭頂上。

幞頭主要有兩種(圖四):用輕薄柔軟的質料製成,稱為「軟腳幞頭」;若如硬翅而微微上翹,稱為「硬腳幞頭」。

●紗帽,是一種用來視朝聽訟和宴見賓客的首要服式,在一般儒生隱士之間也廣泛流行。

● 受胡風影響,圓領袍衫是隋唐時期男子的主要服式。

除祭祀典禮之外,平常都穿這種服飾,官員的常服也是如此。

武則天當朝時,出現一種新型的服式,在各種不同職別的官員袍上,繡上各種不同的紋樣,文官繡禽,武官繡獸。

這種以禽獸紋樣分別文武官員的作法,應是明清時期補子的濫觴。

唐代女子服飾隋代及初唐時期的女子服裝,最初受到胡風影響,以小袖短襦及長裙為主,裙腰束至腋下,盛唐以後,胡風漸退,衣袖日趨寬大。

衣服的領子有各種形式,如圓領、方領、斜領、直領等,特別是在盛唐,還流行過一種袒領,裡面不穿內衣,袒露胸脯。

所謂”粉胸半掩疑暗雪”、”長留白雪占胸前”等詩句,吟詠的都是這種裝束。

除衫襦之外,唐代女子還流行穿著一種名為「半臂」的上衣,即半袖之意。

女子的下裳,主要是裙,款式之新、顏色之麗、質料之精、圖案之美,都超越前代的水準。

在中上層女子中,曾流行過「百鳥毛裙」,由於這種裙子是用禽鳥的羽毛製成,使得大批珍禽異鳥遭受損害,後來被朝廷下令禁止。

在廣大女子中間,則流行一種用鮮豔奪目的紅色顏料染成的裙子,名叫「石榴裙」。

此外,或許由於唐代婦女地位的提高及社會的富裕,婦女也特別重視裝飾。

在唐人詩詞裡,有不少描寫女子妝飾的佳句,如”紅鉛敷臉細腰人”、”青黛點眉眉細長”等,說明了唐代女子對妝飾的重視。

其化妝順序大約可分幾個步驟:一敷鉛粉,二抹胭脂,三塗鴉黃,四畫黛眉,五點口脂,六描面靨,七貼花鈿。

*鉛粉,古時稱「鉛華」,據說以鉛、錫等金屬燒化碾碎後製成。

*胭脂,盛產於匈奴地區的焉支山,主要原料是一種叫紅藍花的野生植物。

*古時女子畫眉,常將原來的眉毛剃去,再用一種以柳條燒焦後製成的青黑色顏料畫上各種形狀,名叫「黛眉」。

黛眉名目甚多,從細而長的「蛾眉」到寬而闊的「廣眉」,應有盡有。

*花鈿,指兩眉之間的裝飾。

據說在南北朝時,一朵梅花落在壽陽公主額上,染成顏色,拂之不去。

宮女見之奇異,於是爭相仿效。

唐代,花鈿除用顏色染繪之外,還有用金屬片製作者。

宋明女子服飾宋代服飾相較於唐代來得保守穩重,寬衣大袖少,再加上鈕釦的出現,束縛了女子的體態。

其時代審美觀認定纖弱瘦小才是美,女子纏足也盛行於宋。

蒙古女子的服飾與男子相似,只是顏色選用上不太一樣,她們也穿著皮帽、皮大衣與皮靴。

蒙古的貴婦有一種造形很特別的禮冠,叫姑姑冠,整個冠的形狀又高又長,很是特別。

明代女子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一種便服,以對襟為多,衣襟部分時常敞開,任其露出裹衣)、比甲(衣裙外邊無袖的褙子)和裙子等。

對命婦(授封號的官員母妻)的穿著,也有嚴格規定,大體分禮服和常服兩種。

禮服是命婦朝見皇后、禮見舅姑及祭祀時的服飾,以鳳冠、霞帔、大袖衫及背子等組成,其中大袖衫只能用真紅色,霞帔、背子一律用深青色。

常服則是命婦平常的服飾,以長襖長裙為主。

普通女子的禮服,一般只能穿紫色粗布,不許用金繡。

袍衫只能用紫、綠、桃紅等淺色,不許用大紅及黃色。

宋明男子服飾宋明時代在異族侵略的壓力下,特別強調「夷夏之防」,用儒家的禮教和法律來規範人民的生活,表現出質樸、儉約、守紀的社會風氣。

服裝是表達身份尊卑的外在形式,不可以僭越,並且要遵守禮法,穿著必須符合身份。

穿著的目的不是追求「美」,而是要「合宜」----合乎身份和地位。

不過,隨著工商的發達,城市生活趨向大眾化,社會風氣也隨著改變,平民致富後,往往模仿官員的生活,妻妾也學命婦穿戴珠翠,城市男女甚至追逐奇裝異服,以男女錯位的「服妖」來展現自我。

宋明服飾的演變宋代因為儒家思想盛行,人們崇尚簡樸的生活,官員的官服比唐代、五代來得保守穩重。

宋代提倡服從天理,不要追求享樂,舉國上下崇尚簡樸,而服裝也不例外。

元代是由蒙古人所建立的朝代,蒙古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他們的穿著跟漢人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蒙古男子習慣把頭頂部分的頭髮剃掉,只在額頭留一排短髮。

還有在耳邊留一些頭髮,整理成各種形狀,並垂著長辮子。

蒙古男子有戴耳環的習俗,夏天頭戴斗笠,冬天則穿皮襖、皮靴與戴皮帽。

明朝建立後,廢棄元朝的服飾習俗,恢復漢族的禮儀和服飾,並對士農工商有嚴格的服裝等級規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