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国际私法之物权法(2)概述

第七章国际私法之物权法(2)概述


• 1、国有化法令的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效力问题 • 国有化法令的域外效力,是指国有化法令对当时已在国外 或其后被转移至国外的财产的效力,它是国际私法中所有 权转移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不同的国家主张是不 同的。 • 我国学者认为,一国实行国有化的法令具有域外效力。根 据国家主权原则,一个国家国有化法令既有属地效力,又 有属人效力,它不仅可以适用在本国境内的外国人的财产, 也适用于本国人在外国的财产。在国际交往中,相互承认 对方国家的法律效力,也包括承认其国有化法令对本国人 在其境外财产的法律效力。

西方国家则是区别两种不同情况分别对待:
• (1)确认国有化法令的域外效力。即实行国有化国家将 国内被国有化的财产通过贸易转运到外国,该财产原所有 人向外国法院提起返还财产所有权之诉时,西方国家法院 为维护其本国公民的利益而确认国有化法令的效力。 • (2)否认国有化法令的域外效力。即当外国国有化的财 产位于资本主义国家境内时,它们总是以各种借口,否认 国有化的域外效力。资本主义国家否认国有化法令的域外 效力所采用的法律手段有三种:
意大利AGIP公司案
• 意大利AGIP公司案依据刚果法律设立布拉公司,主要从事 石油产品销售。该公司曾与刚果政府达成协议,作为例外, 布拉公司不在被国有化之列,但意大利AGIP公司将布拉公 司50%的股份转让给刚果政府。协议中刚果政府承诺保留布 拉公司私法上的有限公司地位,为布拉公司融资提供部分担 保,确保布拉公司销售份额等等,但是刚果政府未能履行承 诺,布拉公司难以经营。1974年1月,刚果政府依法对石油 产品销售行业实行国有化,1975年4月,刚果政府宣布对布 拉公司实行国有化。理由是该公司停止经营活动严重损害了 作为公司股东之一的刚果人民共和国的利益。刚果政府同时 还宣布该国有化法令不产生任何要求补偿的权利。后来,刚 果政府通过发布新法令同意给与补偿。 AGIP不满,遂提起 仲裁。 • 问题:如何评价刚果政府对布拉公司的国有化?补偿标准 如何?
• ①公共秩序保留。它们以社会主义国家国有化法令和资本 主义国家的国有化法令没有最低限度的相似之处为借口, 断言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化违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共 秩序”,是“违反国际法的行为”而不予适用。 • ②以法院地法识别。它们把社会主义国家国有化时,对私 人占有财产的无偿没收识别成“刑罚性处分”,从而以外 国刑法不予适用为理由达到否定国有化效力的目的。 • ③“没有被实际控制”。它们把社会主义国家国有化法令 解释成为只对其境内被其实际占有的财产具有法律效力, 而对其境外的,没有被其实际占有的财产则没有法律效力。
第七章 物权法(2)
第一节 国有化
• (一)涉外国有化的法律问题 • 国有化是国家通过有关法令以对原属私人或政府(包括外 国人与外国政府,内国人与内国前政府)所有的某类或某 项财产,采取没收或征用的一种法律措施。通常认为这种 法令有三种形式:没收、征收、征用。 • 例如,德国在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 就曾把处在危机中的一些私人银行和钢铁企业收归国有; 英、法等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也把一些私人无法经 营的煤炭、铁路、航运和电力企业收归国有。苏联十月革 命胜利后,先后颁布了将土地、银行、私人商船、对外贸 易、大工业、铁路、保险业等收归国有的法令;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在1951年发布了“关于没收战犯、汉奸、 官僚资本家及反革命分子财产的指示”,对于民族资本家 的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逐步变资本主义 私有制为公有制。
• 1948年6月,科威特与美国独立石油公司签订石油特许协议。 1974年11月,几个海湾国家在阿布扎比议定了一项限制外 国石油公司利润率的公式,即所谓“阿布扎比公式”。美国 独立石油公司对此非常惊恐。与科威特政府谈判,谈判破裂 后,科威特政府于1977年9月发布法令,宣布终止特许协议, 将美国独立石油公司收归国有。1979年7月双方达成仲裁协 议,仲裁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如何补偿。 • 科威特主张依“账面净值”的方法作“适当的补偿”,美国 独立石油公司主张依“折旧重置成本”方法计算补偿额。 • 仲裁庭最后以多数意见作出裁决:认为本案以“折旧重置成 本”方法计算补偿额是合适的。 • 此案是国际上有影响的一个判例,仲裁庭认为联合国大会 《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宣言》等文件所确定的“适当补偿” 的标准是合法国有化的通用标准,也是双方当事人已经接受 的法典化原则。 • 本案以“折旧重置成本”方法计算补偿额,是因为“账面净 值”计算方法只适用于投资建成不久的企业,不合适。 • “折旧重置成本”方法实际上是“适当补偿”,有别于所谓 的“充分、有效、及时”的补偿标准。
• 2.国有化的补偿及其法律适用 • (1)国有化的补偿问题。对于被国有化的财产是否补偿, 应如何补偿,国际上一直存在分歧,归纳起来有三种不同 的理论和实践: • 第一,不予补偿。这种观点认为,国有化是一国的主权行 为,基于主权原则,任何国家有权采取国有化的措施,一 切外国人或外国法人必须尊重和服从居留国的法律。另外, 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如果实行国有化的国家对本国人不予 补偿,那么对外国人同样也不予补偿。如1789年法国国民 议会对收回亚尔萨斯地区德国皇室亲王的小领地未予补偿。 1911年意大利政府建立人寿保险的国营制度,对原外国业 主也未予补偿。 • 第二,给予“充分、有效、及时”的补偿。资本主义国家 基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主张对收归国有的财 产要给予“充分、有效、及时”的补偿。实际是为了维护 其海外私人投资者的利益。所谓“充分”,指的是对被国 有化的财产予以全额补偿,“有效”,要求补偿的是世界 硬通货币;“及时”指的是立即兑现,不得迟延。但在实 践中,至今还找不到按照“充分、有效、及时”标准补偿 的案例。
• 这一补偿标准说是由美国国务卿赫尔于1938年写给墨西哥 政府的信中明确提出的,故称为“赫尔规则”;
• 适当的、合理的补偿。这是目前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 国家所持的主张,它已为许多双边协定和多边公约所肯定。 • 所谓“适当”、“合理的”补偿有3层含义:第一,承认 给予补偿;第二,这种补偿是国家财政所能负担的;第三, 双方协商同意,为投资国所接受。 • 完全不予补偿的观点在目前是不可取的,它不仅脱离实际, 而且不利于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不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 • 充分、有效、即时的补偿,对于实行国有化的国家(特别 是发展中国家)而言,是过分和不合理的 。 • 适当的、合理的补偿原则符合国际实践,是一种切实可行 和合理的主张。
• 在国际私法中,国有化涉及许多法律问题,其中最主要的 是,国有化法令的域外效力和国有化的补偿及其法律适用 问题。 • 充分、有效、即时的补偿
• 发达的海外投资国家,资本输出国从保护其海外私人投资 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立场出发,主张对财产被国有 化的外国人应该给予“充分、有效、即时”的补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