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坑支护方案设计综合说明

基坑支护方案设计综合说明

第一部分:基坑支护方案设计综合说明1.1设计依据:1)设计原则:“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施工方便”;2)地下室设计有关图纸和基坑周边环境;3)《龙津路西关锦里勘察报告》;4)有关设计计算规范及规程:①《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②《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③《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④《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GJB02-98)1.2工程概况:拟建场地位于广州市荔湾区龙津中路北侧,中山七路南侧,土兴巷西侧。

本次勘察场地为建设用地红线范围,场地内拟建16~34层塔楼(A、B单元)及2层连体裙楼,地下室设计为2层,基坑开挖深度为9m,基坑周长约为236m。

规划总用地面积4720.29平方米,本次勘探范围设计拟建建筑物见表1:表1 拟建建筑物一览表该工程由广州市联成房地产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由广州中煤江南基础工程公司承担广州市荔湾区西关锦里商住楼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

1.3地质条件:1.3.1区域地质特征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地位于广州断陷盆地中部,本项目所处范围内第四系土层为冲积土(Q al)、沼泽沉积土层(Q h)及残积土(Q el)。

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上统山塱组(K2d),基岩为褐红色泥质粉砂岩及砂砾岩。

根据《广州市基岩地质图》地质资料显示,场区主要受广从断裂及广三断裂控制,广从断裂属正断层,走向北东25~30°,倾向北西西,倾角50°~55°,位于场地东南侧,为区域控制性断层;广三断裂带位于场区南侧,走向近东西向或略转呈NWW向,倾向南,倾角约50°,为斜冲正断层。

拟建场区未发现大的构造断裂通过,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地基稳定性较好。

1.3.2场地地形地貌特征拟建场地位于广州市荔湾区龙津中路北侧,中山七路南侧,土兴巷西侧,毗邻广州卷烟二厂,为闹市居民小区,房屋较密集,周围房屋一般在8~9层,勘察场地较平坦,地面标高在7.27~8.09m。

1.3.3场地岩土层的分布特征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根据勘察报告的钻探揭露情况,勘察场地地基土主要由人工填土(Q ml)、第四系冲积层(Q al)、沼泽沉积层(Q h)及残积层(Q el)组成;基岩为白垩系上统(K2)泥质粉砂岩、砂砾岩。

划分原则按不同地质时代和不同地质成因的岩土划分,各岩土层的分布及有关工程地质特征从上至下分述如下:1.3.3.1人工填土层(Q ml)⑴杂填土(Q ml)(层序编号为1)灰褐色、黄褐色等杂色,成分由砖块、砼块及碎石及填沙等建筑垃圾组成,湿,松散,部分钻孔顶部约10cm为混凝土及铺石路面,该层在各钻孔均有分布。

层厚1.80~3.50m,平均2.56m,层顶标高8.09~7.36m,平均7.58m。

1.3.3.2第四系冲淤积层(Q h、Q al)(1)淤泥(Q h)(层序编号为2)灰黑色、灰褐色,成分以粘粒及粉粒为主,局部含少量腐植质及少量有机质,饱和,流塑。

局部夹薄层状淤泥质土。

该层在场地各钻孔均有分布,层厚为3.70~12.80m,平均7.00m;层顶标高3.91~5.54m,平均5.01m;层顶埋深1.80~3.50m,平均2.56m。

该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值f ak=50kPa。

(2)粉质粘土(Q al)(层序编号为3)灰白色,局部黄褐色,成分以粘粒及粉粒为主,粘性较强,湿,可塑,局部呈很湿,软塑状态。

层厚为0.90~4.20m,平均2.21m;层顶标高-2.16~1.27m,平均-0.09m;层顶埋深6.50~9.70m,平均7.73m。

该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值f ak=180kPa。

(3)粉砂(Q al)(层序编号为4-1)灰白色、黄褐色,主要由石英砂粒组成,含少量粘粒,颗粒级配较差,饱和,松散,局部稍密。

厚度为1.40~4.40m,平均2.69m;层顶标高-3.87~-0.51m,平均-2.23m;层顶埋深8.60~11.20m,平均9.70m。

该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值f ak=100kPa。

(4)中砂(Q al)(层序编号为4-2)灰白色,主要由石英砂砂粒组成,含少量粘粒,颗粒级配较差,饱和,稍密。

厚度为 1.30~6.60m,平均 3.18m;层顶标高-8.89~0.27m,平均-2.66m;层顶埋深7.50~16.30m,平均10.38m。

该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建议f ak=160kPa。

1.3.3.3第四系残积层(Q el)粉质粘土(残积土)(Q el)(层序编号为5)红褐色、浅褐色,成分以粉粒及粘粒为主,含较多砂质,粘性一般,湿,可塑。

厚度为 1.10~3.10m,平均 1.78m;层顶标高-10.19~-3.01m,平均-5.57m;层顶埋深11.10~17.60m,平均13.16m。

该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建议f ak=260kPa。

1.3.3.4白垩系上统沉积岩层(K2)该基岩层属白垩系上统沉积物,根据勘探揭露,包括全风化泥质粉砂岩、强风化泥质粉砂岩、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砂砾岩及微风化泥质粉砂岩,分述如下:(1)全风化泥质粉砂岩(K2)(层序编号为6)褐红色、黄褐色,岩石结构已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岩芯呈坚硬土柱状,手捏易散,遇水易软化、崩解,局部夹强风化岩块。

该层在除JK2、ZK5、JK7、JK11外的其余各钻孔有揭露,揭露厚度1.20~7.70m,平均3.44m;层顶标高-7.94~-2.76m,平均-5.17m;层顶埋深10.70~15.30m,平均12.73m。

该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值f ak=350kPa。

(2)强风化泥质粉砂岩(K2)(层序编号为7)褐红色、黄褐色,泥质粉砂结构,岩体强烈风化,原岩结构大部分已破坏,岩芯呈半岩半土状,碎块状,岩质极软,岩块手折可断,局部夹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该层在除ZK2、ZK5、JK7、JK11外场区其余各钻孔均有分布,厚度 2.10~8.90m,平均 4.61m;层顶标高-11.79~-4.81m,平均-8.33m;层顶埋深12.80~19.20m,平均15.98m。

该层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值f a=500kPa。

(3)中风化泥质粉砂岩(K2)(层序编号为8)褐红色,泥质粉砂结构,层状构造,裂隙较发育,钙泥质胶结,岩芯呈短柱状、碎块状,岩质极软,锤击声哑,局部夹中风化砂砾岩及微风化泥质粉砂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类,本次勘察在全场地16个钻孔均有揭露,钻孔揭露厚度0.80~8.40m,平均4.56m;层顶标高-18.35~-6.37m,平均-11.70m;层顶埋深13.70~25.80m,平均19.28m。

该层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值f a=2000kPa。

(4)微风化泥质粉砂岩(K2)(层序编号为9)褐红色,泥质粉砂结构,层状构造,裂隙稍发育,钙泥质胶结,岩芯呈短柱状~长柱状,少量碎块状,岩质硬,锤击声脆,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类。

本次勘察在全场地16个钻孔均有揭露,,钻孔揭露厚度 3.30~6.10m,平均 4.96m;层顶标高-25.65~-9.37m,平均-16.26m;层顶埋深16.70~33.10m,平均23.84m。

该层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值fa=6000kPa。

1.3.4场地层厚度、埋深、标高统计表 4 场地地层厚度统计表表5场地地层层顶埋深、层顶标高统计表1.3.5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参数的统计、分析根据勘探场地采取岩、土样室内测试结果,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行了分层统计,各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值f的统计分析结果ak见下表6:表6 土、岩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承载力特征值结果表注:括号内为标准植1.3.6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按含水介质及埋藏条件,场地地下水属孔隙承压水、基岩裂隙水及上层滞水。

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层○4-1粉砂及层○4-2中砂层,该层呈中厚层状分布于大部分场区,含水较为丰富,透水性较强,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层○7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及层○8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具承压性,含水量的分布受赋存岩体裂隙发育程度的影响较大,具明显的各向异性特点,在节理裂隙较发育的地段,裂隙水赋存丰富,且透水性较强。

顶部人工填土层①属上层滞水含水层,层②淤泥及③粉质粘土、层○6全风化带属细粒土,含水贫乏,属相对隔水层,层○9微风化泥质粉砂岩,岩体较完整,裂隙不发育,透水性较差,含水量不大。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及侧向迳流补给。

地下水的水位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雨季地下水位上升,旱季地下水位下降。

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位埋深1.37~3.16m,地下水位标高4.93~6.43m。

按照工程需要,结合拟建建筑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为了解拟建场地内强透水地层粉砂4-1、中砂4-2的渗透性能,本次勘察选取基坑钻孔ZK5、ZK16号中进行了4次稳定降深抽水试验,均为孔隙承压水,试验过程严格按照行业标准《抽水试验规程》(YS5215-2000)、国标《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进行,其主要步骤为:1).选取抽水孔位置,钻探成孔后进行洗井、水温和稳定水位观测;2).根据含水层厚度及性质,选择合适的过滤器及长度,下管及隔离封孔;4).用深井泵进行抽水,按1、2、5、5、10、10min…的间隔进行地下水位测量和涌水量的读数;5).当读取的涌水量大小一致和水位基本无变化即可停止抽水;6).停抽后进行恢复水位观测,按1、2、5、10、30、30min…的间隔进行水位测量,直至恢复到接近稳定水位终止试验。

有关场地内的试验技术要素及结果简列于下表7,根据裘布衣稳定理论公式计算水文地质参数,按完整孔单孔抽水,计算公式如下:用抽水孔的试验资料K=MS LgrLgRQw )(366.0………………①式中:Q——抽水量(m3/d);R——影响半径(m),R=10S w K;M——含水层厚度(m);γw——抽水井管内径(m),本次试验为0.055m;S、——抽水孔的降深(m);抽水试验成果表表7根据现场抽水试验,结合地区经验,建议场地内岩土层渗透系数k(cm/s)见表8各土层渗透系数建议值表81.3.7周边环境:基坑北侧:距离用地红线4.8m。

基坑南侧:距离用地红线1.1m,距离民居5.1m,距离龙津北路5.3m,该道路是市区交通主干道,是本次支护重点。

基坑东侧:距离用地红线 1.6m,距离土兴巷 3.3m,该道路是市区次干道,为本次支护重点。

基坑西侧:与用地红线最近距离1.8m,距离相邻建筑分别为3.9m和4.7m。

该侧是本次基坑支护重点。

1.3.8基坑分析:1.考虑到基坑南侧有重点保护市区主干道龙津中路及一栋房子,为确保安全,以位移变形控制设计;2.考虑到基坑东侧紧邻土兴巷,为繁忙路段,为确保安全,以位移变形控制设计;3.考虑到基坑西侧有2栋建筑物,仍然以位移变形控制设计;4.考虑到本场地地质条件第4-1层粉砂、第4-2层中砂渗透性好,地下水丰富,为杜绝侧壁流砂,坑底管涌等不良现象,关键做好基坑止水,降水设计和施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