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全面提升知识产权综合能力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全面提升知识产权综合能力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提升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我们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一、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历史沿革与现实成就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现代知识产权制度。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逐步建立起了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世界贸易组织标准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

我国先后制定了《商标法》及其实施细则、《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等知识产权主干法,并在民事基本法《民法通则》中对知识产权作了专节规定,从而初步形成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人世”之前。

为了应对“人世”的需要,我国于1990年颁布了《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并于90年代初对《专利法》和《商标法》进行了修改,随后在21世纪初又分别对《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进行了修改,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法律,强化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第三阶段是“人世”之后,即21世纪初期。

这一阶段,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解决法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重点开始转向知识产权执法。

并对《专利法》、《商标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也正在酝酿第三次修改。

在这一阶段,各省、市、自治区等地方政府也在自己的立法权限内,制定了大量地方性的知识产权行政法规、规章,极大地推进了知识产权事业。

与此同时,我国积极地、有选择地参加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其中包括:《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专利合作条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等10多个国际公约、条约、协定或议定书。

加入这些国际条约,对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顺利实施,发展对外文化、技术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我国国内的知识产权立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30年来,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执法力度不断增强、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建立了协调、高效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执法机制,形成了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从2004年开始,中国政府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对货物进出口、各类展会和商品批发市场等重点环节,以查处重大侵权案件作为突破口,严格执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分子,取得积极成效。

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极大促进了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初具规模,效益日益显现,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专利法》实施二十多年来,我国受理的专利申请量累计已突破400万件,我国受理的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和商标的年申请量已居世界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高增长率。

截至2007年,中国注册商标累计总量超过300万件。

版权产业的实力不断增强。

同时,市场主体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通过二十几年的打拼,中国已经培育出一批像海尔、华为等在知识产权方面崭露头角的企业,学会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维护自身权益,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我国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宣传普及工作。

从2004年开始,国家将每年4月20日至26日确定为“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利用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媒体,通过举办研讨会、知识竞赛以及制作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在全社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广大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

同时,国家加大了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支涵盖审查、管理、执法、中介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已基本形成并日益壮大。

总的来说,30年来,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极大地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激励了发明创造和创作,促进了对外开放和知识资源的引进,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二、世界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与主要趋势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依靠知识产权战略谋求经济发展的道路。

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

知识产权制度作为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回收投资利益、激励创新热情的基本法律制度,受到极大的关注。

主要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制定和实施本国知识产权战略,谋求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振兴本国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制度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进行产业竞争的重要工具,呈现以下趋势。

一是知识产权保护出现进一步强化的趋势。

WTOTRIPS协议进一步强化了知识产权保护,扩大了保护范围,提高了最低保护标准。

知识产权制度发展出现了扩大保护范围、强化权利内容、延长保护期限、严格权利限制条件的趋势。

二是知识产权保护出现国际化的趋势。

TRIPS协议的通过,一定程度上统一了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最低保护标准。

同时,知识产权审批和保护等程序方面的合作加强,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域.正在推动专利审查国际化,如PCT的成员方已经扩大到近120个国家和地区;《欧洲专利条约》成员国也有28个。

三是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直接与贸易制裁措施挂钩的趋势。

近年来,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继取消关税壁垒之后的一项贸易保护措施,一些国家政府就曾利用单方面的贸易制裁措施寻求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维护国内外市场上本国企业的利益。

WTO更是将知识产权问题纳入其讨论的范围,将违反知识产权保护国际义务与贸易制裁措施进行挂钩,从而使得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执行变得更加具有强制力。

四是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国情积极探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地区特色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本国经济发展。

日本政府和企业共同制定了“21世纪知识产权战略大纲”,提出了创造、保护、运用知识产权的战略和人才培育战略;2001年,美国专利商标局制定了“21世纪战略”,200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组织有关专家向政府提出了“21世纪美国专利体系”的报告,对如何改进美国专利体系提出了详细建议;2004年,韩国知识产权局公布了“韩国知识产权管理:远景和目标”计划。

有些国家尽管没有制定明确的知识产权战略,但已把知识产权制度和政策纳入促进国家技术进步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总体战略框架,根据国家的经济技术发展阶段,调整知识产权制度和政策。

三、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导思想及内涵《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确定了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大幅度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

这是贯穿整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主线和灵魂,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指引了方向。

1、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等对经济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制约。

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在我国经济发展受资源和环境束缚的情况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从本质上说就是推动我国经济走上以技术创新为主的高附加值、低消耗的知识经济的道路,本身就是实施国家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措施。

2、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要坚持“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十六字方针这一指导方针鲜明地提出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政策取向,具有丰富的内涵。

这一方针表明,知识产权战略包括了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这四个方面,充分体现了知识产权战略是一个全领域、全方位、全过程的战略。

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四个方面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是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其中,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是相互衔接的三个环节,管理贯穿于全过程。

创造和运用主要涉及市场主体的活动,保护和管理主要强调政府的职责。

“激励创造”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性任务,就是要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以强化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为导向,激励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大量涌现。

“有效运用”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和竞争优势,将其广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市场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依法保护”是有效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关键,就是要合理确定知识产权的界限,依法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严格防止滥用知识产权。

“科学管理”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根本保障,就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切实把握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以及战略各主体的相互关系,提高政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效益。

3.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应当注意把握好这样几个原则一是努力实现国家综合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要与国家经贸、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工作紧密衔接、密切配合,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二是适应发展阶段和现实国情需要的原则。

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确定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建构统一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

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发展政策,发挥其比较优势。

三是实现权利人、使用者和社会公众利益平衡的原则。

依法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权益,防止滥用知识产权。

四是坚持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引进相结合的原则。

要充分有效运用世界知识资源,着力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五是积极构建公正合理的知识产权国际秩序的原则。

要信守国际承诺、履行国际义务,积极推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调整与完善,实现互利共赢。

四、优化知识产权相关制度,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总体思路就是立足于促进自主创新、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简言之,就是“以制度促能力,以能力带发展”,其核心在于制度变革,重点是优化知识产权制度。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意味着主要通过制度变革的方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政府机关、社会公众、中介组织主动提升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综合能力,培育并巩固市场主体的竞争力,进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