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6-09-22作者简介:王洪树(1973-),男,四川绵阳人,讲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内外矛盾关系分析王洪树(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成都610068)摘要:以唯物辩证法为理论指导进行分析,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辩证统一关系;而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体现代化”和“社会客体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人的现代化在当代中国现代化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全面推进的可能性。
关键词: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社会主体现代化;社会客体现代化中图分类号:B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07)01-0054-03 无论是人的现代化自身,还是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的现代化,都处在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中。
一方面,人的现代化内含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矛盾。
当人认识改造自身时,他是人的现代化的主体;而当人作为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被认识、被改造时,他又是人的现代化的客体。
这样,人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就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这对矛盾关系在人的发展的不同历程中处于不同的状态。
在私有制社会中,人将自己作为客体对象,经常有意无意地忘却了或者丧失了人自己的主体地位。
如人创造了各种自然神和人格神,但在诸神面前人却忘记了自己的主体地位,被动顺从神意,成为神的奴仆。
人改造创造着自己,但缠足、苦行、阉割等自我改造活动,却是对人作为客体的自我摧毁、自我戕害,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人在发展中处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
另一方面,社会现代化中内含着社会主体现代化与社会客体现代化的矛盾。
按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个是“人”,这是认识和创造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另一个是“环境”,它包括物质财富、社会制度、科技教育文化等,是社会的客体。
因此,人类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时,必然包括社会主体(人的现代化)和社会客体(环境)的现代化。
但是在资本主义现代化历程中,人创造的丰富的物质财富、形式民主的制度体制和先进的科技等人为之物,却离开了为人的轨道,成为外在于人,支配着人的异己力量。
工具排斥人,社会客体支配社会主体,形成新的“拜物教”。
所以,在私有制社会人的发展中,人作为物质作用下的客体,被剥夺了人的主体地位;而人以主体地位进行创造时,创造的客体却反过来奴役人本身。
人的主客体关系的分割、分离和对抗,使人丧失其主体性处于受压抑的客体的状态。
从而使人的现代化过程中的内外矛盾关系因其社会性质而无法从根本上加以克服。
但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后,人的现代化的内外矛盾关系就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辩证统一当代中国社会的所有制及其政治制度不仅使人成为经济生活的主人,而且成为政治生活的主人。
(一)具有主人翁精神的人在其现代化过程中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1〕(96)加以考察,认识人自身生命活动的奥秘,不仅对人的生命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透过生命活动揭示了人与自然血肉相联的关系。
人在把自己的生命活动作为客体加以认识和改造时,就确立了人是自身及其发展的主体。
(二)“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
”〔2〕(614)人在认识自己生命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意识到自己不仅是认识自己的主体,而且亦是发展自己的主体。
作为主体的人,每个人都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
在私有制社会中,人们在名义上被宣称有发展的天赋权利,但实际上只有少数人能真正享有发展自己的权利。
而在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一个人不仅在名义上(或道义上)而且在实践中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因为社会为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可靠的法律保障。
(三)人“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3〕(457)当代中国社会中,人不仅认识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而且社会也确证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人第一次真正成了自身现代化的主体。
人的自我发展的意识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人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发展自己。
历史作为追求自己目的人的活动在社会中第一次成为现实,历史亦成为人作为主体的自我生成史、自我发展史。
所45 第1期 NO.1 宜宾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January .2007 以主体意识得以觉醒的当代中国人必将主动参与人自身的发展,不仅直接推动自身的完善,而且通过人与外部世界的作用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因此,历史上第一次被真实赋予主体地位的“人的意义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4〕(228)创造人自身的世界。
人的现代化是作为主体的人改造和完善作为客体的人的过程。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人不仅真实地确定了自我发展的主体地位,而且将自我设置为自我发展的客体,自我意识得到了强化,为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提供了内在根据和主体手段。
(一)人是人意识的对象,人考究着人自身,为人的现代化提供理论的支撑。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
然而今天人们不仅研究人的自我本质、人的生命机能,而且将人作为整体加以考察的“人学”正逐渐成为“当代哲学的主题形态”。
〔5〕(612)人得到了全面、深刻的审视,人作为自然性、实践性与社会性的完整统一体的观念正被广泛接受。
古希腊“斯芬克斯之迷”所提出来的“人是什么”的问题在今天得到了较为清晰、完整的回答。
(二)人是人的价值对象,人设计着自我,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价值目标。
当代中国人将自我作为价值的客体,一方面把自我的价值视为对他人、群体、社会的效用,以“人生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做贡献”作为自我价值,实现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另一方面他又追求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效用,将自身的需要———全面自由的发展———当作一个外在对象充分肯定下来。
在对自我满足与自我需要的反思评价中,不断构思出自我理想的发展形态。
“我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为人类永恒的自我价值拷问。
(三)人是自我改造的对象。
当代中国人的自我评价为人的自我改造设定了价值目标。
为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将自我视为作用的对象,对人的素质与能力加以全面的塑造,改造着自己,促进自己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在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过程中,人不仅自觉地树立了主体意识而且自觉的将人自身作为客体加以认识改造,然而人作为主客体的辩证统一却有赖于人的能动性作用的发挥。
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人正是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实践中实现了二者的辩证统一。
人的自我需要不仅包括自我生存的需要,更为根本的是自我发展的需要。
为满足自我发展的需求,一方面作为主体的人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不仅将自己的本质物化,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而且吸取前人物化在客观事物中的智慧和力量,作用于客体的我,发展客体的我。
这样,人以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相统一的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为中介,改造着人自我,实现作为主客体的统一体的人在实践中的发展;另一方面,人自觉地以人本身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仅成为人的发展的价值目标,而且成为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
人们更加自觉地分析自身的优劣,并通过文化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等直接作用于人本身,塑造“四有”新人。
而正是在这些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中,人的主客体得到有机的统一。
二、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体现代化和社会客体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将人的现代化置于整个社会现代化大背景中加以考察,人的现代化只是社会主体的现代化。
它与物质、制度等社会客体的现代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是,不同性质的社会赋予了这种联系以迥然相异的内容。
在私有制社会中,社会客体作为社会主体的异化物凌驾于人之上,支配着社会主体,社会主体泯灭在社会客体之中,社会客体的现代化成为社会现代化追逐的终极目标。
人在一种物吞噬人的残酷竞争下被迫的改造自身以适应社会客体发展的需要。
但在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中,社会主体与社会客体的发展呈现出了崭新的关系。
(一)社会主体对二者在现代化中的作用有了科学的认识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人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现代化的主体,是现代化的内因。
而物质、制度等作为社会现代化的客体,是现代化的外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人们据此对社会主体和社会客体在现代化中的作用有新的辩证认识,开始有意识去推动二者的协调发展。
(二)社会主体的现代化是创造社会客体现代化的动力和先决条件社会客体作为外显的事物,它的现代化往往被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
但社会历史从来不是脱离人的无主体的过程,历史运动的前提是人的社会存在。
社会客体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其动力源泉都来自人的活动。
因此马克思提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用任何无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2〕(118—119)邓小平在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更是一方面将人的发展视为社会客体现代化的动力,认为“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6〕(120)另一方面他又将人的现代化视作社会客体现代化的前提条件,认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7〕(40)(三)社会客体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基础,促进人的现代化在人类社会中,人不断地创造着新的社会客体,社会客体作为外在于人的事物,不仅不断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而且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基础条件。
但正如马克思所说:“个人的552007年1月 王洪树: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的内外矛盾关系分析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
”〔8〕(330)这一点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得到了真实的实现。
因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结构,不仅排除了客体世界对人的异化可能,而且使社会客体能为主体意识充分觉醒的个人所驾驭,成为人的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邓小平在其现代化的总体战略中,亦隐含了这样的思想,他在强调人的动力作用的基础上,指出“离开了经济建设,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性”〔7〕(250),故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整个现代化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他又强调实行改革,摒弃束缚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的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旧体制,因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