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与学生培养的若干思考摘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一种改革,同时也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要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资源与科技优势,以科研立项为发展动力,增大投入,承担更大责任;将研究生工作站作为吸引和遴选人才的基地,创新管理与考核模式,实现智力扩张,增强企业基础研发与创新的能力。
学校要加强校内和校外导师培训,建立定期沟通制度;吸引企业参与教材编写与教学工作;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作为青年教师的培训基地,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013—03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企业与高校合作,成立研究生工作站,让研究生进企业工作站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践,强化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实践证明,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受益,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探索出一条研究生教育的新路子[1—3]。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设立,研究生可以将企业工程问题凝练为科学研究课题,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进行新产品开发。
另一方面,企业为研究生提供研究设施和实践指导条件,开展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成为高层次科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因此,研究生工作站的建立,是高校充分发挥人才与科技优势,为经济建设做贡献的需要;是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的需要[4—5]。
目前,我国研究生工作站的数量已具有一定规模,下一阶段需要内涵发展,发挥研究生工作站在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
1 企业以立项为发展动力,增加投入,承担更大责任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由政府引导,企业申请设立、出资建设并引入高校研究生开展技术研发的机构。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不仅是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更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
通过合作,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产生实质的成效,才能够体现研究生工作站建设的初衷,实现政府的愿望,促进工作站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校企合作不能停留在表面,企业要有明确的科研立项与研发计划,落实经费到位,切实开展有效的研发工作。
韩国科研机构一般不能授予学位,因此不能独立招生。
但这些研发机构需要大量的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
因此,科研机构与高校开展项目合作,划拨经费给高校,共同培养研究生。
因项目需要在企业参加工作的研究生,研发机构不仅给研究生同等人员的待遇,甚至为研究生交学费。
这不仅保证了研究生和学校的利益,同时也保证了研发项目能够顺利进展。
人力成本在项目经费中占据的比例较高,使得研究生能够安心专注于科学研究本身,不是着急凑够毕业条件,然后谋求出路。
为加强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有关学校成立研究生创新基金等项目。
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管理办法规定:对进入西部和东部企业工作站的研究生,根据实际进站工作时间,发放特别助学金。
地方政府亦拿出专项经费支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
科研立项是校企合作的动力。
随着工作推进,工作站需要向更高层次发展,企业应该投入充足的研发经费,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投资者,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使得校企合作变为一种自发行为,才能够促进研究生工作站的良性与可持续发展。
2 企业以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为契机,增强基础研发能力企业希望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而高质量的产品需要通过基础研究,找出提升产品质量的科学因素,才能够从本质上提升产品质量。
在国外学术会议上,经常可以见到企业研发人员做学术报告。
知名企业的研发人员,同时也活跃在学术领域,有的甚至是学术带头人。
我国企业参加学术会议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展示和宣传产品,以经济效益为目的。
国外产品性价比高的原因就是科技附加值高,企业通过基础研究,可以控制产品寿命,提高经济效应。
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的基石。
当今生物与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都是根植于基础研究的发展。
企业从事基础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共识。
从事基础研究会帮助企业更好地吸收外部知识,促进创新。
我国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不足,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从事基础研究人员的比例较低、水平不够。
因此,企业要改变“拿来主义、模仿和仿造、短平快产生效益”的陈旧观点,以研究生工作站的建立为契机,充分发挥高校智力资源,更加重视基础研究,从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来定位基础研究。
3 将研究生工作站作为遴选人才的途径尊重人才,留住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企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将进站研究生作为真正的宝贵财富。
很多研究生进站一段时间后,提出想回学校,不愿意继续下去。
一是企业将研究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从事低端工作,没有实质的科研工作。
企业不能以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为借口,让他们从事低端的重复性工作。
二是有些企业将研究生工作站视同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中,学生只能参与简单事务性工作,很难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而研究生工作站则强调实践活动的实质化,参与具体科研工作,有明确的科研目标和任务,最终使学校和企业达到“双赢”。
企业要有明确的研发计划与思路,让研究生真正融入企业的研发中去,让研究生有“用武之地”,这是对人才的最大尊重。
企业要将研究生工作站作为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孵化器,要充分利用重点资源,吸引、聚集、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研究生在站学习时间较长,企业可以对研究生的工作能力、道德、性格等各种素质进行长期考察。
在工作过程中观察人才,比依据一份简历、一个面试评断人才更加全面。
研究生出站后,留在企业工作,可以快速胜任工作,为企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4 创新管理与考核模式目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实行的是企业与学校共同管理的体制,进站研究生既是在校研究生,又是企业员工。
因此,不能完全使用学校的管理模式,必须将企业与学校的管理模式结合起来。
江苏省有关高校成立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委员会[6],日常管理以企业为主,由设站企业负责制定本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企业与学校合作计划,落实课题研究经费,保障进站导师和研究生必需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以学校为主成立督导组,主要检查进站项目执行情况,同时协调矛盾和处理关系。
管理委员会负责工作站的建设、进站研究生的管理和考核工作,包括进站审批、出站考核、思想政治教育、安全等方面的管理。
这样的管理模式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使得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中国石油大学[7]在研究生相对集中的油田地面工艺技术研究所成立班委会、党小组与团小组,归属油田地面工艺技术研究所党支部领导,负责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协调。
企业将研究生视同企业职工进行管理,并制定了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实施细则、劳动纪律等管理规定,同时组织各类文体活动,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但管理模式还需要和考核结合起来。
考核不仅需要与项目研究计划为指标,同时更需要与研究生培养目标相结合。
不能仅仅以是否完成企业项目研究计划为考核指标,还需要考察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与创新能力是否达到培养目标。
因此,学校学术委员会需要加强对进站研究生的学术考核,甚至可以成立独立的学术委员会,加强对学位论文的管理。
实行企业项目任务的完成与研究生培养目标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才能够体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5 加强校内和校外导师培训,建立定期沟通制度目前研究生工作站普遍实行的是双导师制,除了配备学校导师,进站研究生还配备一名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作为导师。
企业导师缺乏指导研究生的经验,因此学校要加强校外导师的遴选与考核,实行淘汰制,让校外导师学习和掌握研究生培养大纲与计划,强化开题、中期检查、定期学术研讨会等过程的重要性。
学校导师也需要改变观念,创新对进站学生的培养方法,最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从工程项目中提炼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校导师要坚持和进站研究生定期沟通,防止因不在身边而关心不够或放手给企业导师。
同时校内、校外导师之间也要建立定期沟通和联系制度,形成交流和探索。
6 加强教材与教学建设进站研究生不等同于工程硕士,不能弱化理论学习。
目前,研究生通常在学校完成规定的理论学习,然后进入工作站工作。
企业通常不承担相关的教学工作,也不干涉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这是目前的一个误区。
目前,学校教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教材陈旧,与市场脱节。
企业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知识,而且最了解业界最新技术与知识需求,因此,企业有责任将最新知识系统教给进站研究生。
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合作,让企业人员参与到教材编写中来,不断修订传统教材,继承创新,有利于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接受最新的知识。
建议选择若干典型工作站,成立示范项目,加强教材与教学建设,力争通过几年的合作,建成学校、省、国家级精品课程,这对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7 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作为青年教师培养基地加强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与动手能力,是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尤其是跨专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对专业的了解不够深刻,需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学校要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作为青年教师培训的重要平台,作为相对稳定的青年教师校外实习基地,为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技术开发等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学校要根据专业特点和青年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的不同,综合考虑今后发展的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研究生工作站进行挂职锻炼、跟班工作、培训学习。
青年教师在实践中锻炼,可从工程实际中提炼科学问题,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
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和解决问题,实现校企双赢,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8 结束语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建立,既是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也是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平台,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府、企业和高校要紧密合作,加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才能够提升我国自主研发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1)要加强政策引导支持,改革和创新管理模式,以企业项目任务是否完成和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否完成的双重考核标准,促进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
2)企业要以项目立项为抓手,增大投资,成为科学研发投资的主体,充分利用高校人才与科技优势,并将研究生工作站作为吸引人才与培养人才的基地,实现智力扩张,增强基础研发的能力。
3)学校要加强对校内外导师培训工作,建立定期沟通制度;将企业力量引入教材编写与教学建设中,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要从政策上给予进站导师支持,促进产学研合作;将研究生工作站作为培养青年教师的基地,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1]张来斌,鲍志东.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服务国家石油发展战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8):18—20.[2]袁志生.高校与企业:双赢战略管理的构想[j].科技与管理,2008:10(1):133—134.[3]薛谦,鲍志东,崔立山.利用校外优质资源探索并实践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8(3):77—78.[4]张来斌,鲍志东,张士诚,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6(4):22—23.[5]李安萍,陈智栋,潘剑波,等.产学研相结合的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5(3):88—89.[6]沈金荣,雷凯.当前中国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5):92—96.[7]肖立山.企业工作站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石油教育,2010(2):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