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难师-《戴震难师》是清代段玉裁写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
阶段
戴震难师。
《戴震难师》是清代段玉裁写的一篇文章。
主要讲述戴震在求学阶段曾经问问题难住老师的故事。
作品名称,戴震难师。
创作年代,清代。
文学体裁,记叙文。
作者,段玉裁。
就傅读书。
过目成诵。
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
至“右经一章”以下。
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
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
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
曰:“此非常儿也。
”。
注释译文。
戴震10岁的时候才会说话。
大概是聪明累积得太久的缘故吧。
跟随老师读书。
看一遍就能背下来。
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
老师教《大学章句》到《右经一章》以后。
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
却由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
却是他的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熹说的。
”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朝代的人?”回答他说:“宋朝人。
”:“曾子。
孔子是什么朝代的人?”说:“周朝人。
”戴震追问道:“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既然这样。
那么朱熹怎么知道?”老师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回答。
说:“这个孩子非同一般。
”先生:老师。
这里指戴震。
是年:在此文中指1733年。
这年戴震十岁。
少:年轻。
乃能言:才能说话。
盖:大概。
推测蕴蓄:蕴藏。
积累就傅:跟随老师。
就:靠近。
日数千言:字。
休:停塾:私塾。
指自家内设的学校。
何以:“以何”。
凭什么。
孔
子之言:话语。
述:记述。
门人:学生。
应:回答。
相去:相隔。
去。
距离。
几何:多少。
几:差不多。
然则:既然这样。
那么······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此非常儿也: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为:是非常:不寻常日:每天去:距离乃:才。
就:跟随。
作者简介。
段玉裁:。
中国清代经学家。
文字音韵训诂学家。
字若膺。
号懋堂。
晚年又号砚北居士。
长塘湖居士。
侨吴老人。
江苏金坛市人。
生于雍正十三年。
卒于嘉庆二十年。
乾隆二十五年中乡试。
入都会试。
屡不中。
乾隆三十五年吏部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
后又为四川富顺。
南溪和巫山知县。
经10年。
称疾告归乡里。
58岁时移居苏州阊门外之枝园。
相关链接。
先生是年乃能言。
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
过目成诵。
日数千言不肯休。
戴震难师授《大学章句》。
至“右经一章”以下。
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
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
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
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
曰:“此非常儿也。
”1.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日数千言不肯休相去几何时矣师无以应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是年 2.用现代文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就傅读书。
过目成诵。
日数千言不肯休。
跟随老师读书。
看一遍就能背下来。
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
3.读了上文。
戴震难师你认为少年戴震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学好问善于思考踊跃质疑 4.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
是不是也会时常遇到一些困惑?你尝到过怀疑的甜头吗?请简要谈谈这方面的经历。
5.写出两则关于学贵有疑的名言。
前辈谓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陈献章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李四光6.有什么启发?应学习戴震勤于思考问题的精神敢于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