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庖丁解牛》导学案(含答案)-最新教学文档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庖丁解牛》导学案(含答案)-最新教学文档

《庖丁解牛》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庄子寓言的本意;3.欣赏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2.理解庄子寓言的本意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知人论世1.庄子其人庄子,名,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

为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

曾经做过漆园吏。

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

该书由后人整理为“”“”“”三部分。

一般认为“”为庄周所作。

《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

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2.写作背景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生之道。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

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

3.文体知识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大多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结构简单,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中国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内有很高的知名度。

其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二、疏通文意1.诵读全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为下面加点字注音)庖.( )丁所踦.( ) 砉.( )然騞.( )然大郤.( ) 大窾.(. ) 肯綮.( ) 大车瓜.( )发硎.( ) 怵.( )然讠桀.( )然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并标记疑难。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2)良.庖岁更刀,割也()(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4)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5)膝之所踦.()(6)新发于硎.()(7)奏刀騞.( )然 (8) 砉.然向然 (9)批.大卻( ) (10)导.大窾( ) 三、合作探究:梳理本文重要知识点1.通假字(1)砉然向然 ( )(2)技盖至此乎 ( )(3)善刀而藏之 ( )2.一词多义(1)中⎩⎪⎨⎪⎧①莫不中.音 ________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__________③才能不及中.人 ________④百发百中.____________ (2)道⎩⎪⎨⎪⎧①臣之所好者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③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____________⑤道.不同,不相为谋 ________⑥怀其璧,从径道.亡 ____________⑦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________(3)解⎩⎪⎨⎪⎧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__________________②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________________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______________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______________⑤天下土崩瓦解. ______________⑥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______________ (4)进⎩⎪⎨⎪⎧①进.乎技矣 ________②进.,与操军遇于赤壁 ________ (5)族⎩⎪⎨⎪⎧①族.庖月更刀 ______②每至于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族.秦者秦也 ________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________ 3.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⑴为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视为.止,行为.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乎①技盖至此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进乎.技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依乎.天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而况大軱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然①奏刀騞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因其固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虽然.,每至于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怵然.为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于①合于.《桑林》之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虽然,每至于.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而①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而.况大軱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提刀而.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善刀而.藏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古今异义⑴天理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常指天然的道理⑵固然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⑶虽然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⑷至于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a.达到某种程度;b.另提一事。

5.词类活用⑴以无厚入有间⑵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6.特殊句式⑴臣之所好者,道也⑵技经肯綮之未尝⑶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⑷视为止,行为迟7.相关成语⑴游刃有余:⑵目无全牛:⑶踌躇满志:⑷切中肯綮:⑸庖丁解牛:第二课时一、整体感知1.诵读全文,划分文章层次,概括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第____自然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____自然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____自然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图表。

二、合作探究1.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

赏析作者采用的表现手法。

2.课文先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再写得“道”的原因,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原因是什么?4.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三、当堂检测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庖丁释.刀对曰“释”是放下的意思,与成语“爱不释手”的“释”意思相同。

B.良.庖岁更刀“良”是好的意思,与“感我此言良久立”的“良”意思相同。

C.动刀甚微.“微”是轻微的意思,与成语“微言大义”的“微”意思相同。

D.得.养生焉“得”是得到的意思,与“此言得之”的“得”意思相同。

2.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嘻”“善哉”两个表感叹的语气词流露出文惠君对庖丁解牛技术的赞叹。

B.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了庖丁技艺的精湛;同时,从现象描述转入本质追索,起到了巧妙的过渡作用。

C.庖丁阐述自己达于“道”的三个阶段:开始,不懂规律;三年之后运用规律;方今之时懂得规律。

D.庖丁总结自己解牛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最后做到“游刃有余”。

参考答案第一课时一、1.周战国道家内篇外篇杂篇内篇二、1.páo yǐ huā huō xì kuǎn qìnɡ gū xínɡ chù huò2.(1)节奏;(2)好的;(3)空隙;(4)紧张、害怕;(5)支撑,接触;(6)磨刀石;(7)象声词;(8)象声词;(9)击,劈开;(10)顺着。

三、1.⑴“向”通“响”,响声;⑵“盖”通“盍”,怎么;⑶“善”通“缮”,修治,擦拭。

2.⑴①合乎;②内,里;③中等;④射中目标。

⑵①天道,自然的规律;②道理、规律;③思想、学说;④说;⑤志向;⑥道路;⑦取道。

⑶①剖开,分解;②解开,使分开;③理解,懂得;④解释,解答;⑤分裂,涣散;⑥解救,消除。

⑷①超过;②前进。

⑸①众;②(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③灭族;④家族。

3.⑴①介词,替,给;②都是动词。

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③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④两个“为”同义,因为。

⑵①疑问语气词,呢;②相当于“于”,可不译;③相当于“于”,可不译;④表疑问语气,呢;⑤形容词词尾。

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⑶①象声词词尾;②副词词尾,表“……的样子”;③代词,这样;④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⑷①介词,引出对象;②介词,从;③介词,对于;④介词,引出对象。

⑸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递进;③连词,表修饰;④连词,表承接。

4.⑴天然结构。

⑵本来的样子。

⑶虽然如此,尽管那样。

⑷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

5.⑴厚,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⑵岁、月,名词做状语。

6.⑴判断句;⑵“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未尝技经肯綮;⑶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⑷省略句。

7.⑴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⑵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⑶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

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

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⑷肯,骨间肉。

綮,结合处。

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现在指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⑸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第二课时一、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主客问答,庖丁介绍技艺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文惠王从解牛中悟得养生之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