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国寡民观的现代意义
摘要:小国寡民的思想尽管一直都备受争议,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其正面的价值,发掘到其现代意义。
隐含在小国寡民观里的反对战争,渴望和平表达了时代的主题,对简单生活的憧憬则给现代复杂的社会敲起了警钟,给我们的心灵一个警示,而小国寡民的管理方式则给中国提供治国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老子小国寡民现代
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批判,被斥为落后、反动、复古、愚昧等等。
任继愈认为,小国寡民思想“集中表达了老子复古的社会历史观。
当时已出现了万乘之国,有了十几万人口的大城市,有了高度发达的文化、科学、艺术。
老子对这些不但看不惯,还坚决反对……要回到远古蒙昧时期结绳而用的时代去。
1”范文澜指出:“老子想分解正在走向统一的社会为定型和分离的无数小点,人们被拘禁在小点里,永远过着极低水平的生活,批次孤立,没有接触的机会,社会进步所不可缺少的愿望和努力,老子都看作有害。
这种反动思想,正是没落领主的思想。
”2一言概之,小国寡民的思想长期被认为是逃避现实、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和充满反动、落后的意味。
不过,在新的世纪里,小国寡民思想的正面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白奚、李若辉、李凤鸣、白春等人纷纷发表文章重新评价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在两千多年后,历经了奴隶制、封建制度的社会制度更改和社会变化发展之后,小国寡民思想仍然具有现代的意义。
本文主要就小国寡民思想的现代意义展开论述。
为了论述的方便,先把小国寡民的章节完整征引于下: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兵甲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
”3
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构织的理想国。
而具有现代意义的不是理想国的图景,而是这个理想国所蕴含的一种精神内涵和指导意义。
1任继愈:《老子新译》,第2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246,247页,人民出版社,1978
3陆元炽:《老子浅释》,第149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
一、反对战争,渴望和平
老子生活的时代是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正值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诸侯割据,周王朝已名存实亡。
诸侯间的连年战乱使老子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给人民生活所造成的巨大伤害。
有感于此,老子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图像。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战乱。
“虽有兵甲,无所陈之”。
即使有兵器铠甲,也没有机会摆放出来,就是说没有使用兵器铠甲的机会。
社会太平,没有战乱,没有暴力冲突,就当然没有使用兵器铠甲的机会。
反观20世纪以来,人类已经发起了两次灾难深重的世界大战,先后几十个国家卷入战争,数以千万计的无辜的人们死于战乱。
战争使人们自相残杀,生命显得一文不值,随时暴露在死亡之下。
战乱不但使得民不聊生,对于环境的破坏更是不可估量。
大量的武器的研发成功,增加了战争的危害性。
一颗原子弹可使日本广岛夷为平地,核元素既影响了水源,也影响了土壤,在数十年的时间里,无数的生命依旧遭受着核辐射的影响。
和平一直是这个时代呼吁的主题。
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国家才能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人们不用时时刻刻担忧自己的生命安全,才有时间进行寻求精神的发展。
而小国寡民的思想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告诉后人要建设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而是在于,一个和平的安定的环境的重要性。
若是没有和平安定的环境,小国寡民里的任何一种设想都没可能实现。
人们会为了躲避战争而四处迁徙,舟舆与兵甲会大量生产与使用,更没有闲情去聆听邻国的“鸡犬之声”。
而和平并不是某一个时代或者社会的主题,而是永恒的主题。
“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正是老子通过小国寡民的思想透露出来的心声。
二、对于简单生活的憧憬
在小国寡民的理想国里,民风淳朴,人们无欲无求,对于衣食住行没有过多的要求。
无论什么食物,只要能填饱肚子,人们都津津有味地想用。
对于衣服,无论什么面料和款式,只要能起到遮蔽和保暖的作用,人们都认为是美丽的。
对于居所,无论是草房抑或大庭院,无论家具设施是否豪华,只要有个居家的地方,人们都会欣然接受。
而这些便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无须迁往其他地方,也不愿迁往其他地方,于是车和船便失去了使用的价值。
人们的需求是非常简单的。
无非就是衣食住行。
只要都能满足,就满心欣喜。
反观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和工业的发达,商品变得琳琅满目,世界变得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的新科技打破了简单的衣食住行的生活模式。
现代社会日益丰富着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条件的同时,也日渐膨胀着人们的欲望。
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奔波劳碌,穿梭于灯红酒绿之中,忙于追求各式各样的理想。
于是,心开始浮躁,各种急功近利的斗争,各种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别人利益的行为,各种不道德的、违法的事情充斥着人们的眼球,日渐同化着人们,使人们变得麻木。
于是很简单的生活变得错综复杂。
小国寡民思想的现代意义不在于指导我们去建设一个怎么样的理想国,而是给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以及其中的人们一个巨大的警示。
它向我们提供了一种简单的原始的生活模式作为参考。
以这种简单的生活来衡量现代的复杂生活,可以使人看到现代生活的诸多弊端:劳累、疲惫、紧张、烦恼、压力、快节奏等等。
这种复杂的生活蒙蔽着我们最初的清澈的心灵,日渐提高了幸福生活的标准,降低了我们的幸福指数。
三、小国寡民的现实意义
古代的“国”和现在的“国”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说文*口部》上说:“国,邦也”。
《广韵*德韵》也说:“国,邦国。
”《庄子*逍遥游》则说:“国是五等之邦。
”《周礼*春官*职丧》上说:“凡国谓诸侯国。
”可见,古代的“国”是指诸侯国,现在国家概念里的一个行政区域。
所有“小国寡民”是国家政区的管理方式,而非对原始社会的向往。
“小国寡民”的管理方式,实际上是要求每个政区的人们都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如果每个政区都能达到“小国寡民”的境界,相互间不发生冲突,和睦相处,那么整个国家岂有治理不好的道理。
以小的政区为基点,管理好每一个政区,以此达到国家繁荣昌盛、富国强民的理想。
而小国寡民的管理方式在现代看来,仍然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中国国土辽阔,共达960万平方米的地方里,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省级行政区共34个。
而每个省级行政区又包含着无数的市县村街道等。
要统一管理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实非易事。
加之每个行政区都有其特点,管理者的政策应该要适应该地的经济、民族、文化的特点。
所以,“小国寡民”的管理方式就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若中国的每个政区都管理得井井有条,人们都能安居乐业。
那么中国岂有不强大的道
理?
除了化大为小的政区管理方式外,小国寡民思想还提出了“寡民”的指导方针。
“寡民”就是减少人们的数量。
人少了,那么每个人分得的人均资源就相对地多,管理起来也会更加的方便。
看看计划生育的提出背景,就可以知道庞大的人口数量让中国无力承担。
人口膨胀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水资源、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变得紧张起来。
一贯号称地大物博的中国,不再以“物博”自居,徒留地大的感概。
人口膨胀在侵蚀着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可怕的生态环境的变化。
日益严重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悄悄地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各种垃圾的产生也让地球苦不堪言。
而“小国寡民”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克服人口数量和自然资源相互消长的关系,有利于人类自身更长远的存在和发展。
用现在的眼光去看,人口的发展必须和经济、资源、环境相结合,统筹发展,合理利用,方能实现可持续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
在历经了两千多年后,老子的思想不但没有被时代淘汰,反而日渐焕发着哲学的光芒。
在现代的社会里,显然没可能出现小国寡民的理想国。
但是小国寡民的思想内涵和指导意义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意义。
隐含在小国寡民思想里的“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憧憬一直都是时代的主题,永不过时。
而对简单生活的憧憬则是给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敲起了巨大的警钟,在全社会都追求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时候,我们可能忽略的心灵的简单要求。
而小国寡民的管理方式则给中国提供了一条管理国家的很好的思路。
除了这些,小国寡民的思想不但对于社会、国家有意义,而对于个人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现实里,我们不可能活在理想国里,但是我们的心灵却能栖居其中。
当膨胀的欲望日渐侵蚀着我们的心灵的时候,不妨提醒自己“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当我们纠结于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不妨“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给我们的心灵安静的休息地。
参考文献:
【1】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78
【3】陆元炽:《老子浅释》,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
【4】周炽成:《老子小国寡民观的现代意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月
【5】赵玉玲:《重析“小国寡民”——谈道家的现代意义》,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