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考点透视考点明确《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
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结构等几类。
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本讲主要介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和省略句。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不是用判断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加上判断词。
常见的文言判断句有以下几种:“……者,……也”式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例,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者也”式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例,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者,……”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
这样的判断句比较少。
例,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也”式“也”在此表达判断语气。
例,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8、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式既没有“者”,也没有“也”,翻译的时候加上“是”。
例,9、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10、荀卿,赵人。
(《史记·孟荀列传》)用“乃、则、即、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11、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1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1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例,14、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1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用“是”做判断动词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1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17、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通常被称为意念被动句。
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
例,3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例,3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3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用“见”或“见……于……”表被动介词“见”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36、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廉颇蔺相如列传》)3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用“被”表被动“被”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
例,3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39、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
例40、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4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4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莫之夭阏——莫夭阏之4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忌不信自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二是句子必须是疑问句。
例,44、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吾谁与归——吾与谁归45、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沛公安在——沛公在安46、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何以知燕王——以何知燕王47、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逍遥游》)彼且奚适也——彼且适奚也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48、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有何厌4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50、唯利是图——唯图利唯才是举——唯举才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宾语通常前置,这种情况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例,51、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52、夜以继日——以夜继日53、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54、是以记之——以是记之陈述句中方位词作介词宾语时,放在介词前例,55、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鸿门宴》)省略句省略句不是文言文中独有的语言现象,但是较现代汉语而言,它在古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更高,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常常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省略主语文言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所以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更为常见。
主语的省略可以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例,承前省18、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19、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武陵人)缘溪行,(武陵人)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蒙后省20、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1、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对话省22、问:“(您)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我)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23、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鸿门宴》)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谓语省略的情况都比较少。
文言文中,通常在并列句中,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中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24、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25、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鸿门宴》)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宾语是常见的事,所省多为代词“之”,既可以作动词宾语,又可作介词宾语。
26、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27、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蔺相如列传》)省略兼语“使、令、命”等类动词的宾语常兼做后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即被称作兼语。
兼语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但在文言文中常常被省略,多为代词“之”。
28、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
(《陈涉世家》)29、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以”等,这个词与后面的宾语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
30、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烛之武退秦师》)31、今闻购将军之首,(以)金千斤,(以)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14分09秒)题型解读例1 与“为贼所围”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父母者,人之本也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微斯人,吾谁与归 D.竖子不足与谋【答案】B【解析】B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式。
A项为判断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省略句。
例2 下列各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C.言于大府诛之 D.夫晋,何厌之有【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唯巫言是用”是宾语前置句,通过助词“是”提宾。
列举四项中,D句“何厌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通过助词“之”提宾。
A项为一般句式,B、C两项均为介词结构后置。
例3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
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
于是扌豕崔杼之子,令之争后。
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告之。
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
”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
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
”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
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
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