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课程论文学院 xxxxxxxxx 专业水文水资源工程年级 xxxx级学号 xxxxxx 姓名 xxxxxx目录1引言 (2)2我国湖泊水质概况 (3)2.1水污染情况 (3)2.2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状况 (4)2.21我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概况 (4)2.22“三大湖”水体富营养化情况 (4)3本文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对象 (5)3.1太湖自然状况 (5)3.2太湖水环境状 (5)3.2.1污染原因以及来源 (5)3.2.2太湖治理 (6)3.2.3太湖水质变化过程情况 (7)4结语 (9)太湖水环境问题摘要:本文以太湖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总结分析了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以及治理情况。
结果表明,经过治理,太湖流域的水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由早期的中度富营养化转变为现在的轻度富营养化。
关键词:太湖流域、水环境、水污染、富营养化1引言水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从两者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水污染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2我国湖泊水质概况2.1水污染情况表1-1个湖泊水质监测情况通过分析整理历年水利部水资源公报,整理了1998-2011年各湖泊水质监测评价情况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2003年以前,我国湖泊水体污染严重,约占评价总数的50%;自2006年后,劣Ⅴ类水质开始大量减少。
②Ⅲ以上水质比例也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至2011年,这类水质约占监测水质的一半。
③从各年监测湖泊总数来看,2003年开始大量增加,约为以前所测总数的2倍,至2011年,全国湖泊监测总数已达103个。
2.2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状况2.21我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概况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工农业排放的废水成为湖泊水体中重要的污染来源。
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浅水湖泊集中的区域,这些浅水湖泊发育在长江中下游洪泛平原上,由于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与营养盐演化密切相关,因此大部分湖泊自然营养本底较高,即使在没有人类活动大量输入营养盐的情况下,随着湖泊的自然演化,其营养水平也会达到较高水平。
因此,长江中下游湖泊在近代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下,普遍出现了富营养化问题。
2.22“三大湖”水体富营养化情况表2-1国家重点治理“三大湖”水体富营养化情况3本文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对象太湖流域是中国最先进行经济改革开放的区域之一,其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13%以上11。
不过,快速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特别是太湖水污染,研究太湖水污染问题有助于解决或避免全国其他地区的水污染问题。
太湖水污染只是中国水污染严峻形势的一个缩影。
因此本文以太湖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分析太湖水质状况、污染情况、以及治理现状。
3.1太湖自然状况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流域面积约36895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降水量1177毫米,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822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76亿立方米,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为398立方米和727 立方米。
流域河网如织,湖泊星罗棋布,水面总面积约 5551 平方公里,水面面积在0.5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湖泊共有189个,湖泊面积40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个。
流域内河道总长约 12 万公里,河网密度 3.3 公里/平方公里。
出入太湖河流228 条,其中主要入湖河流有武进港、陈东港、殷村港、长兴港、西苕溪等 22 条;出湖河流有太浦河、瓜泾港、胥江等。
是典型的平原大型浅水湖泊。
3.2太湖水环境状3.2.1污染原因以及来源太湖水污染可以分成两类:工业点源污染与农业面源污染。
1.工业点源污染自 1980 年起,太湖流域的工业开始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子与电器制造行业。
到了 90 年代,太湖流域优先发展重化工业,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行业。
同时,纺织等传统的行业在太湖流域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养殖面积有所压缩。
在 1980 年太湖流域工业总产值是 1.335 亿元,工业增加值 483 人民[15]。
1990~1995 年期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 22.7%,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20.0%[16]。
到了 2000 年工业总产值 18.601 亿、增加值 4.710 亿元[17]。
太湖流域的工业发展造成了大量水污染,使水质快速下降。
目前,太湖流域排污企业主要涉及化工、制浆造纸、木材、电镀、制革、医药、中药和电子行业。
上述的行业不仅仅排放污染物,而且它们都属于高耗水行业。
太湖西岸有几百家化工企业,即所谓的“化工之乡”。
该企业排出的污水都是未经处理的,里面含铬、汞、镉等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
2. 面源污染:农业污染面广量多由于工业点源多、地域广、数量大,所以源自化肥肥、农药、农用薄膜、畜牧养殖以及农村生活等的农业面源污染成了地区污染治理的盲点[18]。
实际上,农业面源水污染才是太湖水最严重的污染。
一是太湖流域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施用量使得氮磷含量不断升高;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是太湖湖网围养殖面积严重超标,但由于畜禽粪尿的处理难度大,成本高,所以结果是把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直接或间接地排入太湖;另外来自农村的生活废水与废物也是导致太湖水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3.2.2太湖治理1、相关政策关于太湖治理,早在1982 年江苏省政府就制定了《太湖水源保护条例》,它是最早的关于太湖水污染的法律,但该条例很笼统,是一部难以执行的法律。
接着例如1996 年制定的《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更具体更有效,但它并不完美,还有很多弊端,例如怎样处理旧企业等问题。
直到2007 年 5 月底暴发的太湖水危机,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按照国务院要求,为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改善太湖水环境质量,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紧急编制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2008年5 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并付诸实施。
五年来,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太湖治理初见成效,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水环境质量稳中趋好,基本实现了方案确定的近期治理目标。
2、具体措施⑴应急措施。
监测预警:卫星遥测、自动监测、人工巡测,监测预警日报、应急快报制度;蓝藻打捞和资源化利用:蓝藻打捞、藻水分离和资源化利用的一体化技术;供水保障:建设第二水源地,区域供水管网互连。
⑵长效措施。
工业污染治理:化学制浆造纸、制革、酿造、染料、印染、电镀等6个重污染行业提标改造;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业污染治理:化学农药、肥料减施,氮磷流失;生态拦截:畜禽养殖场达标治理等湖体和入湖河流整治,疏浚清淤、生态驳岸和护坡;生态修复。
⑶水环境监测监控。
启动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测站网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工程,全流域将建设18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包括蓝藻预警浮标站);2008年建成75个,其中4个湖体浮标站,282个污染源联网监控;整合水质监测、污染源监控、蓝藻监控信息,建立水环境数据交换与共享。
3.2.3太湖水质变化过程情况1、太湖水质历史回顾“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江苏省有一首传统的名歌叫《太湖美》。
早期,太湖水干净,没有受到任何污染。
当时,人们直接从湖里取水来喝。
然而,到20世纪70 年代末中国掀起经济改革,太湖流域这个著名鱼米之乡的经济改革与发展走在中国的前沿。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过于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忽视了环保。
这种眼光短浅的行为导致太湖水质迅速恶化。
70 年代末以来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乡镇工业发展,使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长江、太湖。
此外,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增加资源和劳动力投入。
同时,太湖流域城市化不断地提高。
这种过度消耗资源的经济发展方式,加上太湖流域的城市化,导致水质恶化。
20 世纪80 年代初,太湖开始出现蓝藻。
从1987 到2009 年,太湖蓝藻水华每年都发生。
太湖蓝藻水华1987 年 6 月在太湖北部(梅梁湾、竺山湾)初次爆发[19]。
在1990 年太湖蓝藻第一次大爆发。
当时蓝藻堵塞水厂取水口,使水厂停产或半停产,造成的经济损失 1.9 亿元[20]。
1987-1998 年间太湖蓝藻的最初爆发时间逐渐延后,但自1999 年起,太湖蓝藻的最初爆发时间逐渐提前[[21]]。
2000 年以来,太湖蓝藻爆发的持续时间有所增加[22]。
目前有些地区乎全年(3-12 月)都有发生[23]。
蓝藻水华在太湖的覆盖率也在逐渐增加。
例如,2003 年以来, 蓝藻水华开始向湖心扩散[24]。
此外,自2005 年起, 以前很少有蓝藻水华发生的贡湖湾也开始有大面积蓝藻覆盖[25]。
在2007 年,太湖蓝藻第二次大爆发。
2、改善后的太湖水质状况蓝藻爆发事件让人们意识到了太湖污染的严重性, 开始思考如何真正解决水污染问题。
在多年的治理下,太湖流域水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下面通过3个表格简单介绍太湖近年来水质变化。
表3-1 2007~2012 年太湖富营养化指数变化情况统计在表3-1中,我们可以看到,自2007年以来,太湖水体富营养化指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到2009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营养状态从中度转为轻度。
表3-2 太湖主要水质指标年均浓度单位:毫克/升同样的,在表3-2中我们可以看到2012年太湖水体中各主要水质指标平均浓度相比2005年大大的降低了,这也是为什么从2009年太湖水体营养状态从中度降为轻度的主要原因。
表3-3 环湖河流主要水质指标平均入湖浓度在表3-3中,列出了自2007年到2011年太湖周围来水的水质指标浓度。
从表中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同2007年比较,到2011年各太湖来水源的水质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我们知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氮磷含量过高,表中数据显示4个来水源的氮磷含量都大大的减少了。
4结语综上所述,太湖流域的“十一五”防治水污染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是,太湖治理任重道远,随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太湖治理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在《2011-2015 年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中,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纳入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我们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江苏省政府的有效实施以及当地人民的积极配合下太湖流域的水质状况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1]水利部.1998年水资源公报[R],1998年.[2]水利部.1999年水资源公报[R],1999年.[3]水利部.2000年水资源公报[R],2000年[4]水利部.2001年水资源公报[R],2001年[5]水利部.2002年水资源公报[R],2002年.[6]水利部.2003年水资源公报[R],2003年.[7]水利部.2004年水资源公报[R],2004年.[8]水利部.2005年水资源公报[R],2005年.[9]水利部.2006年水资源公报[R],2006年.[10]水利部.2007年水资源公报[R],2007年.[11]水利部2008年水资源公报[R],2008年.[12]水利部.2009年水资源公报[R],2009年.[13]水利部.2010年水资源公报[R],2010年.[14]水利部.2011年水资源公报[R],2011年.[15]胡星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