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读书报告班级:新闻092姓名:金*学号:*********一、简介书名:《第二性》作者:(法)西蒙波伏娃出版社:西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7-1二、章节介绍第一部事实与神话第01章动物的性生活:生物学的依据第02章性一元论:精神分析学的妇女观第03章经济一元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妇女观第二部历史第04章游牧族中的女人第05章早期农耕时代的女人第06章父权时代与古代社会第07章从中世纪到十八世纪的法国女人第08章法国大革命以后:就业与从政第三部神话第09章梦想、恐怖与偶像崇拜第10章五位作家笔下的女人神话第11章神话与现实第四部女性形成第12章女孩第13章少女第14章性发动第15章女性同性恋第五部处境第16章结了婚的人第17章母亲第18章社交中的女人第19章妓女第20章中老年女人第21章女人的处境与特性第六部生存之辩第22章自恋第23章情妇第24章修女第七部走向解放第25章结论三、主要内容《第二性》的作者为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
该书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和“女人的圣经”。
《第二性》既有艰深的学术理论,又有生动形象的平实语言,内容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运用了妇女传记、社会和历史资料等大量第一手材料,体现了波伏娃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观察思辩能力。
这部堪称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不仅确立了波娃在当代女权主义历史上奠基人的地位,而且为世界妇女运动树立了一块丰碑。
《第二性》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介绍“事实与神话”,这也是全书的理论框架;下卷则是讲述“当代女性”。
第一卷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剖析了女性问题,内容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和古代神话,主要讨论的是女性群体,是全书的理论框架。
作者西蒙波伏娃在上卷中深入探讨女性的地位、生活和种种神话,着重对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五位作家笔下的女性观进行分析、评价。
从游牧民族的女人到母系社会、父系社会的女人,再到18世纪贵族社交圈、大革命后及她写作本书时的女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根本原因。
在第二卷中,沿着从童年到老年这条生命发展的轨迹,作者描述了各类女人,有女性同性恋者、妓女、恋爱中的女人或情妇、神秘感主义的女人或修女、独立的女人或职业女性等,是怎样从女孩变为女人,怎样经历各种不同的处境(婚姻、母亲、社交、妓女、中老年),尤其探讨了各个年龄阶段、各种类型女性的生理心理及处境的变化,以及在这些处境中受到怎样的局限以及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获得解放。
最后得出结论:女性要获得解放,就必须正视她们同男性的差异,同男人建立手足关系。
波伏娃在此书中并不是要否定女性的存在,她认为女性应该象男性那样思考、行动,象男性一样实现超越。
这种思考和行动,不是因为其行动方式是男性的,而是因为它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人所应该采取的方式。
首先,书名《第二性》观点鲜明的指出了女性生活在男性创造并主导的世界,处于受支配的不平等地位。
这很重要,因为即便当今,很多女性未曾意识到她们生活在男权制定的规则里。
第二,指出这种被支配的地位不是天生注定的。
尽管有生理的原因,但经济上的依附性更为重要。
社会风俗、法律、道德等施加给女性的限制和枷锁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
对此,作者从生物学、历史学、经济学、精神分析等多重角度进行了庞杂但条理清晰的论证。
第三,指出所谓“女性气质”不是女性受支配的原因,而是其处于受支配地位的结果。
女人的“特性”——她的信念,她的价值,她的智慧,她的道德,她的情趣,她的行为,应当由她的处境来解释。
“女性气质”的形成既是女性对自身处境的反应,也是社会风俗所施加影响的结果。
第四,作者西蒙波伏娃认为,女性本身有促成“被支配地位”的“共谋”成分。
在男性允诺的利益诱惑下,女性主动接受了这地位和身份。
尽管这地位使她丧失了主体的超越性,置身于“他者”地位的危险当中。
第五,作者对工业发展和思想启蒙推动的女性解放运动和新女性的诞生,以及男女平等的前景持乐观态度。
男女平等并非否认两性差异,而是尊重差异,也尊重彼此的主体性,废除两性间存在的压迫愚昧欺骗等,实现彼此的充分自由发展。
只有这样,两性之间才能形成真正的健康的手足关系。
四、比较女性主义(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玛丽·朴维在自己的文章《女性主义与解构批评》里声称:“‘女性’仅仅是社会的产物,不具有自然的基础,即‘女性’是一个术语,对这个术语的界定取决于它所被讨论的语境,而不取决于某些性器官或社会经验”,“‘女性’反映不了完整的‘自我’,因为特征是有所联系的,‘女性’仅仅是同‘男性’相对照时获得的临时定义的一个位置”[1]。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坚持“女人”根本就不可能被界定:“认为‘一个人是女人’和‘一个人是男人’,几乎同样荒谬,并且具有同样的蒙昧主义色彩”,“因此,我对‘女人’的理解是‘女人’无法逾越,无法言传,存在于命名与意识形态之外”,“在更深程度上,女人不是一个人能够‘成为’的东西”[2]。
莫尼克·维蒂格干脆认为,“女人”这个概念无论新旧都应该抛弃掉:“父权制的秩序不只是意识形态的,也不仅仅在于单纯的‘价值’领域;它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物质的压迫。
要揭示它的存在,暴露它的机制,必须摈弃‘女人’的观念,即要对那个为压迫的目的而把性别划分强加给人类的事实进行谴责”[3]。
法国的埃莱娜·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里阐释说:“双性即:每一个人在自身中找到两性的存在,这种存在依据男女个人,其明显与坚决程度是多种多样的,既不排除差别也不排除其中一性”。
她还对“双性同体”概念进行界定:“正巧,目前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恰恰是妇女们在向着这预知的双性开放,并且从中受益。
这种双性并不消灭差别,而是鼓动差别,追求差别,并增大其数量”,“女人是双性特征的,而男人则始终因固守着菲勒斯的单一性征”[4]。
如果这样定义的话,那么就会使女性主义的反抗多少变得有点可疑:女性主义究竟是要求男女平等的学说,还是仅仅想把“男性”从霸权位置推下来,然后自己取而代之。
为了避免“女性主义”沦为“女性中心主义”,就不能不对此进行认真反思。
美国的艾德里安娜·里奇的认知里,女性主义带上了更加浓厚的同性恋色彩。
她在《强制的异性恋和同性恋存在》中称,有必要把男女之间的关系当作一种政治制度来分析和研究,因为异性恋是一种男性对女性的专制和独裁的肉身性显现:“男人否定女人的性欲;迫使女人接受他们的性欲;支配或剥削她们的劳动从而控制她们的劳动成果;摧残她们的创造性;把他她们从社会的知识文化领域中排除出去。
”《强制的异性恋和同性恋存在》。
在《1976年在美国现代语言协会上的讲演》里,她还提出“每一个妇女都受到女性力量的驱使,为强有力的女人所吸引,寻求表达那种能量和力度的一种文学——这就是每个妇女身上的这种同性恋倾向。
正是我们身上的这种同性恋,促使我们以想象的方式感受、以语言表达并把握妇女与妇女真的全部联系。
[5]”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所著的《女权的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是19世纪之前少数几篇可以称得上是女性主义的著作之一。
沃斯通克拉夫特将女性比喻为高贵、社会菁英、娇生惯养、脆弱以及有知识与道德怠惰的危险,她相信男性和女性对于这样的情况都有责任,并且认为女性拥有比男性多上很多的权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这本书中,沃斯通克拉夫特对18世纪的那些试图否认女性教育的教育和政治理论家进行了回击。
她认为女性的教育程度应当相称于她们的社会地位。
她主张国家必须要有女性,因为女性教育了她们的子女,且因为她们能够成为丈夫们的“伴侣”,而不仅仅是妻子。
沃斯通克拉夫特还主张:作为人类的女性应当享有与男性相同的基本权利,而不应被视作是社会的装饰品或是婚姻交易中的财产。
五、评价这是一本语言精练,观点清晰,思路完整,剖析精确的女性主义读物。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还有女性主义、女权主义之分。
这两个词不仅仅是一字之差。
女权主义更注重申诉女性的社会权利,可以把关键词定义为right,也就是权利。
而女性主义,则稍微温和一点,强调在承认女性生理弱势的情况下,实现男女平等。
从任何方面否定男女平等,无论是认为男人高于女人还是女人强于男人都是错误的。
真正的女权主义不是从生理性或其他方面一味强调女人高于男人,而是要求男女平等。
贯穿《第二性》一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存在主义,它的解释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第二性》书中承认了,很远古的时代,女人曾经主宰过社会,因为子宫和卵巢;再向前发展,同样因为子宫和卵巢,女人沦为生育工具。
这也算是物极必反吧。
从波伏娃之后的半个多世纪的情况来看,并不是完全如波伏娃所预料的,女性会越来越取得平等的权利和尊重的地位。
相反,世界女权运动和世界无产阶级运动一样,充满了迂回与曲折,并缓慢上升,成陀螺波浪形。
但是,虽然当今社会妇女获得了参与外部世界的权利,但是这些东西还不足以证明将男女处在平等的地位。
职业女性所遇到的困扰要比男性大的多,异样的目光也大的多。
一个女人如果努力在外界进行改造,追求超越,所面临的困难和危险绝不是同样职位薪酬的男人即能体会到的。
女人相较于男人,要更谨慎,更小心翼翼。
在现今社会,除了外界环境对女性存在曲解和歧视,女人本身对自己也有误读。
其一,不少女人认为,婚姻是女人的保护伞,更甚者觉得找到个好男人,这辈子就有指望了。
社会习俗公认女人完全可以以妻子或者情人的身份在男人身上获得特权,这种公认致使部分女人怀揣着不劳而获的梦想,嗅觉灵敏,寻觅男人。
这种行为本身就在歧视自己。
为什么不试着自己取得成功呢?其二,拒绝做家庭妇女或者拒绝女性打扮。
这完全没有必要。
故意避开女性特征,也是对女性身份的歧视。
我们最好的态度就是,自然而平和的审视镜子中的自己,做个企业女性是成功;做个成功的家庭妇女,也是成功。
身为女性,很容易感受到那种有差异的对待。
大众媒体竭力粉饰社会的不公平,让人们相信女人的糟糕处境是由于个别女人自身原因造成的,甚至在更多时候它们在劝服女人要服从这种处境,要逆来顺受,要忍耐。
无论是电视剧、广告还是选美,都将女性摆到了物品似的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