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行政法读后感、

德国行政法读后感、

行政合同与行政行为的关系
读于安《德国行政法》有感
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赵琴
读了于安编著的的这本《德国行政法》,薄薄的的不到页的篇幅,但是却是德国行政法思想的厚实之作。

带着德国人的一贯严谨的学术传统和思辨的民族特质。

在机构上设置八章,主要内容为:国家行政和行政法的基本概念、行政法基本原则、行政组织、行政法令和规章、行政行为、行政合同、行政程序和行政执行、法律救济。

德国是大陆法系的代表国家,《德国行政法》的作者奥托·梅叶,成为德国行政法学的奠基式作品。

我国行政法概念受德国行政法影响,读《德国行政法》可以对我们的法学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读完《德国行政法》,我获益良多,同时感到新的的疑问。

近代公法和公共行政体制对我们而言基本上是舶来品,我们对西方制度资源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译介,作为法律制度与德国、法国更为靠近的大陆法系国家,我国学者翻译和阅读却严重地依赖于英语文献,对欧陆国家同类著述的译介尚少,于安编著的这本就是里面少数。

我们行政法理论直接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前苏联、日本和台湾,而他们共同的理论渊源在德国。

德国是我国行政法理论真正的故乡,对于这个“故乡”的认识,对于我来说,这本书是开始。

对于这本书,我着重看的是第五章和第六章,也就是行政行为和行政合同。

同时,我也试着用两者进行比较,以找到其共同点及其相异点,使我们在学习中更容易掌握。

行政合同,是设立、变更和消灭行政法权利义务的协议。

行政行为是指当局处理公法领域的具体事务,以发生直接外部法律效力的命令、决定或者其他的高权措施。

行政合同的特点:
、行政合同的的当事人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享有行政权力。

行政合同是行政主体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目标而签订的,因此,当事人中必有一方主体是行政主体。

没有行政主体的参加,不能称为行政合同。

行政合同必须有行政机关参加并不意味着凡有行政机关的合同都是行政合同。

行政机关具有双重身份:行政主体
和民事主体。

当行政机关以民事主体身份签订的合同,如与家具厂签订的购买办公设备合同,该合同是民事合同;只有当行政机关以行政主体身份签订合同时,该合同才是行政合同。

、行政合同的目的是实施行政管理。

行政主体签订行政合同的目的是实现行政管理职能,维护公共利益,而不是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

如为了修建道路、桥梁、机场等公共设施,行政主体与企业签订的共同投资建设合同等。

、行政合同双方当事人因为履行行政合同发生争议,受行政法调整,根据行政法的相关原则,通过行政救济方式解决。

、行政主体对于行政合同的履行享有行政优益权。

与民事合同主体签订合同是为了自身利益不同,行政主体签订行政合同是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维护公共利益。

因此,行政主体对行政合同的履行享有民事合同主体不享有的行政优益权。

具体体现为对合同履行的监督权、指挥权、单方变更权和解除权。

当然,行政主体只有在合同订立后出现了由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或法律政策的重大调整,必须变更或解除时,才能行使单方变更、解除权。

由此造成相对人合法权益损害的,要予以补偿。

行政行为的特征是:
、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任何行政行为均须有法律根据,具有从属法律性,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或授权,行政主体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为。

、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具有单方意志性,不必与行政相对人协商或征得其同意,即可依法自主作出。

即使是在行政合同行为中,在行政合同的缔结、变更、解除与履行等诸方面,行政主体均具有与民事合同不同的单方意志性。

、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这是由立法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政管理的广泛性、变动性、应变性所决定的。

、行政行为以无偿为原则,以有偿为例外。

行政主体所追求的是国际和社会公共利益,其对公共利益的集合、维护和分配,应当是无偿的。

当特定行政相对人承担了特别公共负担,或者分享了特殊公共利益时,则应该有偿的,这就是公平负担和利益负担的问题。

、行政行为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带有强制性,行政相对方必须服从并配合行政行为。

否则,行政主体将予以制裁或强制执行。

这种强制性与单方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