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IPO审核情况及审核政策2018年3月,相关媒体曝出“对IPO再审企业,三年低于1个亿利润,且最后一年未达到5000万,将不允许上市;对于新申报企业,最近一年净利润必须超过8000万,创业板不低于5000万”。
2018年5月,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就“部分自媒体报道提及,在创业板、中小板、主板申请首发上市,申请人最近一年净利润至少分别要达到3000万元、5000万元、8000万元,否则不能通过发审会审核的情况”进行了答复,证监会新闻发言人称“证监会严格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对主板、中小板、创业板首发企业进行审核,审核政策始终没有变化。
”同时针对2018年以来IPO通过率较低的情况,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回应称“前一段时间,有部分首发企业未能通过发审会审核,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业务经营不合规;二是内控有效性存在缺陷;三是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四是信息披露存在瑕疵;五是持续盈利能力存疑。
”虽然监管层一再表示IPO的审核标准没有改变,证监会也对设置隐形财务门槛的消息进行了辟谣,但从年初的超低过会率到之后震慑市场的现场检查,业内人士都感受到了IPO审核标准愈发趋严。
一、最近两年IPO的审核情况2018年以来,IPO上会审核的家数和通过率相对于2017年均呈现下降的趋势。
审核家数方面,其中2017年度IPO审核的家数为466家(剔除暂缓表决和取消审核数据),2018年1-9月审核的家数为141家(剔除暂缓表决和取消审核数据)。
通过率方面,2017年审核的通过率为81.55%,2018年1-9月审核的通过率为61.70%。
虽然证监会发言人2018年称对IPO企业的利润要求没有硬性提高,但数据显示,实际审核过程中证监会对拟IPO企业的利润门槛大幅提高,2017年度、2018年1-9月不同利润区间过会率情况具体如下:注:剔除部分残缺的数据从过会率上看,最近一年利润区间在0-3,000万元的企业2017年度的过会率为15.38%,2018年1-9月降为0%,2018年净利润低于3,000万元的企业没有成功过会的;最近一年利润区间在3,000-5,000万元的企业2017年度的过会率为73.91%,2018年1-9月降为25.00%;最近一年利润区间在5,000-8,000万元的企业2017年度的过会率为87.50%,2018年1-9月降为32.00%,而对于最近一年利润区间在8,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其过会率在2017年、2018年1-9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二、首发审核基本原则1、依法审核的原则主要法规体系包括:(1)公司法第四章至第六章;(2)证券法第二章、第十一章;(3)首发办法:独立性原则虽然从首发管理办法中删除,但内化到了招股书披露准则中,实际要求更高了。
2、审慎监管的原则风险导向,例如竞争对手提出的重大诉讼可能会造成审核障碍。
监管审核中更多关注企业存在的风险和问题,而不是亮点。
不是选美,而是淘劣。
3、合理怀疑原则不能与常识、规则、逻辑相违背;例如与同行业毛利率出现重大差异、非业内知名品牌的公司却与行业知名品牌的业绩利润相似,短期内股权转让/增资价格存在重大差异。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如税收优惠)例如土地和税收方面有一些地方性的要求,需要具体分析。
5、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例如,对于主营业务发生变化,自然形成的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或者横向并购可以接受,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自然衍生出的业务也可以接受,但突然发生的并购则需再观察,拼凑利润不行。
6、重要性原则区分重要性程度,对发行人的影响大小。
比如资产合法性问题,关注占比,要分析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7、一贯性原则对于扶贫项目,不会降低审核条件。
审核中会考虑到审核尺度对后续项目的示范效应。
8、集体决策原则审核过程包括反馈会、初审会、发审会。
反馈会由审核员、处长参加,并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保荐机构;初审会由发审委员、主任、处长和审核员共13人参加;发审会由7名委员、一人一票决策。
三、首发审核程序1、征求注册地省级人民政府意见2、特殊行业征求主管部门意见(特殊行业如电子支付、互联网金融行业等)3、西部优先沪深交易所均衡4、西藏新疆扶贫绿色通道5、信息披露质量抽查【2012年开始执行到现在,提交反馈意见回复后进行抽查,电脑随机抽查+审核员在审核过程中发现对信息披露之类有较大疑虑的企业】6、重大疑难问题专题研究会议制度【遇到重大问题时集体决策机制】7、举报信核查【原则上不影响企业正常发行审核程序,具体要看对该企业影响程度、大小,如果影响很大,形成比较明确的核查意见后才会继续】8、中止审查9、终止审查四、IPO审核中关注的法律类问题(一)主体资格1、依法设立且持续经营(1)批准程序a.2006年1月1日之前设立,需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或省级政府批准;b.外资企业设立、股权变动需商务部门批准(商务部,省级商务部门2008年);c.定向募集公司,省级政府确认;d.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改制设立的公司,若改制过程中法律依据不明确、相关程序存在瑕疵或与有关法律法规存在明显冲突,原则应取得省级以上国资管理部门或者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确认【主板和创业板统一要求,不论集体企业改制是否存在补偿量化到个人的情形】(2)设立方式(发起设立、整体变更)整体变更:不高于账面经审计的净资产值折股,如以经评估的净资产折股,业绩不可连续计算。
(3)发起人和股东:合法合规a.合公司法相关规定:2人至200人以下发起人(2006年1月1日之前设立,5名以上发起人)、半数以上境内有住所;b.不属于工会或职工持股会、发行人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存在职工持股会或工会持股的,应当予以清理;c.股东适格:不属于公务员;不属于党员领导干部;外资企业一般不得为境内自然人;人数不得超过200人;(4)运行期限a.持续经营3年,中断的重新计算;b.有限公司整体变更的可以连续计算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由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的,可连续计算;c.主板国务院特批可以豁免3年(要求企业是行业前三名);2、注册资本足额缴纳,财产权转移手续办理完毕发行人股东存在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抽逃出资等情形或在出资方式、比例、程序等方面存在闭多瑕疵的,应当在申报前依法采取补缴出资、补充履行相关程序等补救措施。
【对运行时间不做强制性要求】涉及金额较大、存在恶意隐瞒、提供虚假文件或对股东权益有重大影响等重大出资瑕疵事项作为影响发行上市条件的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原则上构成发行上市的法律障碍。
3、主要资产:不存在重大权属纠纷(1)土地(出让、租赁、授权经营、划拨)•集体建设用地:☉拥有集体建设用地及其地上房产、租赁集体建设用地并在其上建设房产,属于违反土地管理法的行为:如果在当地集体建设用地试点范围内,建议取得省级政府确认文件。
如果没有,看重要性(比例,是否为主要生产用地);☉租赁使用他方建设在集体建设用地上的房产:关注合法性、是否存在搬迁和处罚风险,是否由发行人承担风险和搬迁成本,需要进行风险提示;☉划拨地:关注实际使用是否超过划拨地范围,如超过,需要补办划拨手续和补缴出让金,取得政府部门确认意见;公众号:金融圈干货(ID:dimi-GG)☉农用地、耕地、基本农田(程序上是否符合土地管理规定;如果涉及土地房产瑕疵,也要按照重要性原则,区分处理方式;对划拨地,涉及的是程序问题,农用地、耕地、基本农田本来不能用于生产经营,也是要看对生产经营、规范性影响程度来区分处理方式)(2)房屋建筑物(权属瑕疵)(3)核心技术、专利、商标(诉讼、举报)原则上要求归属于发行人,不存在纠纷;但是在审核中会遇到被他人质疑、诉讼、举报,没有决定性处理方式,也是要根据涉及的金额和影响程度判断。
案例:主要产品的专利涉及诉讼,导致发审委无法判断影响程度;待判决生效后,再推进审核程序。
(4)部分资产来自上市公司•关注合法合规、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关注实际控制人、董监高在上市公司任职情况;•境外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境内上市(如富士康);来自上市公司的资产处置给发行人时合法合规性,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程序、决策程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涉及利益输送,有没有影响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发行人的实际控制人、董监高是否曾在上市公司任职、任职情况对决策程序的影响;定价公允性;上市公司所在地派出机构出具意见。
原则上不允许同一块资产重复上市。
境外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境内上市:关联交易、同业竞争、分拆程序是否符合上市地法律法规和交易所的规定(主要依靠中介机构、境外律师发表意见)。
4、股权清晰(1)控股股东和受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所持发行人的股份不存在重大权属纠纷(不存在可能影响控制关系的冻结、质押)。
对于被冻结或诉讼纠纷的股权或被质押的股权达到一定比例(非常高)且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明显不具备清偿能力,导致发行人控制权存在不确定性的,视为发行上市的法律障碍。
(2)国有股份:股份设置批复;股权转让;国有股转持(符合国资管理规定)(3)股份代持:披露、解除历史上涉及职工持股会、工会持股、代持股份,涉及自然人股东人数较多的,以前执行的是双90,访谈人数和对应的股权占比要达到90%。
现在做了一些区分,代持形成、代持解除过程法律文件齐备,核查比例达到30%;代持形成、代持解除过程法律文件不能完全齐备的情况下,核查比例达到70%。
(4)境外控制架构•核查充分、架构简洁清晰,境外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的核查要求(重大违法行为、关联方及交易)对合法合规性、重大违法行为、交易资金方面要求做全面的核查。
原则上,架构简洁清晰。
如果是多层架构,要解释这类架构的充分性、合理性、必要性;•实际控制人非中国国籍按上述要求进行充分核查;•实际控制人为中国国籍,即红筹架构:将境外特殊目的公司架构去除,并将控制权转移到境内;(5)三类股东•新三板挂牌公司;按照去年的要求执行。
如果不是新三板挂牌公司,原则上不能有三类股东。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第一大股东不得为“三类股东”。
•已纳入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有效监管;•符合资产管理业务的相关管理规定情况比较复杂,当时存在杠杆、嵌套,目前已经到期了如何处理,嵌套杠杆比例符合当时规定,但是与资管新规不符,遇到这种情况也要集体讨论,现在没有明确的要求;•原则上做层层穿透披露(原则上需要做到100%,如果确实有困难,根据重要性原则具体分析);•基金存续期要覆盖承诺的上市后锁定期;(6)国企改制:国企职工不得持有下属公司股权(2008年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投资的意见》)(7)商业银行:不得向非银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8)申报前或申报后引入新股东:披露与核查•对申报前一年引入的新股东进行全面核查;•披露:交易背景、定价、股东情况(法人、自然人、有限合伙);•产业资本入股(如大客户):实质重于形式,入股后新增大量业务的可能不具有合理性;•申报后原则上不能引入新股东,因继承、离婚、执行法院判决等情形,且未对股权稳定性以及持续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的除外;【现在主板和创业板统一要求】涉及的法人要披露股东情况;自然人要披露身份证号码;有限合伙要披露普通合伙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