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

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

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喜欢逛商场,但每次她领女儿逛商店,女儿总是哭着闹着不愿进。

这位年轻的妈妈百思不得其解:商店里的商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小孩子为什么不爱来呢?终于,有一天她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这天,她领孩子在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女儿的鞋带开了。

她蹲下身来,给孩子系鞋带。

就在这一瞬间,她忽然发现,眼前是多么可怕的情景:矮小的孩子,没有柜台高,她的眼中,根本就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看到的只是大人们的一条条大腿和一双双手。

那一只只来回摆动的胳膊,一个个带棱见角的背包,时不时磕碰着孩子的小脸和弱小的身体。

年轻的妈妈这才明白女儿哭闹的原因。

”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是在大学课堂上,老师告诫我们: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蹲下来看孩子”的道理。

从那时起,我就在心中默念,以后我一定要蹲下来和孩子交流,成为他们真正的朋友。

没曾想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就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的班级,而且担任班主任,这下要真正与孩子们接触了。

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是天真可爱的,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往往他们也是调皮捣蛋的,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还没有“规矩”这个概念。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就从给他们上“规矩”做起。

每天按时到校,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不可以随便讲话,更不能随意离开座位。

做操要排好整齐的队伍,不应该东张西望……为了让孩子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我是想尽了一切办法,可谓“黔驴技穷”了。

很快,一个月就过去了,我是忙得焦头烂额,事必躬亲,可孩子们并不买你的帐。

课上照样有人讲话,写字时依然有人站着,课间操的队伍还是弯弯扭扭……为什么我的付出孩子们一点都体会不到呢,依然我行我素?有时真的很生气,觉得自己是在对牛弹琴。

反思起自己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我忽然又想起了那句“蹲下来看孩子”的善意提醒。

虽然我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但在工作中我又何尝真正去做了呢?总是以师者的身份去俯视学生,认为与这些小孩子无法进行正常的沟通。

当孩子们犯了错时,常常对他们大呼小叫,举起棍棒吓唬……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有所改变。

那天,孩子们在写字,我还是象往常一样巡视,纠正“两姿”(握笔姿势和写字的坐姿)。

这时看见地上有块橡皮就俯身去捡,我发现那个孩子的脚竟然是悬空的。

随后我又留心观察了其他学生,还发现了几个这样的情况。

我们写字要求脚放平的,他们怎么能做到呢?课后,我找来几个孩子询问:“为什么你们上课听讲或写字时总喜欢站着?”也许他们以为我又要批评他们了,谁也没说话。

一个孩子抬起头看见我是面带微笑的,这才开了口:“我坐在凳子上,伏在课桌上很不舒服,还会把作业本弄皱。

”其他孩子也跟着附和。

多么可爱的孩子啊!此后,我取消了以前的规定:上课必须坐端正听讲、写字,允许坐着不舒服的人站起来听课。

孩子们露出了可爱的笑脸。

作为教师的我们总是好以一条标准去要求所有的人,殊不知,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有各自不同的需求。

我们只有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声音,用孩子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孩子的心灵感知世界。

保持童心,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才能和孩子做朋友,也才能教育好孩子。

在教学中,我总是尽力想办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有时我精心准备的内容并不能如我愿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尽管我卖力地给他们讲故事,教他们有趣的儿歌,搜集谜语让他们猜,总还是有部分学生自己忙自己的,似乎只有他个人的世界才是最精彩的。

怎么办?怎样才能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我又想起了那句“蹲下来看孩子”的名言。

课间,我想方设法与孩子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需要,寻求他们的内心想法。

一次,一个调皮的小家伙问我:“老师,我们什么时候讲故事比赛啊?”讲故事比赛?我这才想起了自己的话,为了鼓励孩子们多读课外书,我说过“大家要多读书,增长知识,什么时候我们举行讲故事比赛,把你读过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比一比谁讲得最精彩,到时候我们还会评出班里的‘故事大王’。

”当时,我只是随口说说的,没想到孩子们倒是记在心上了。

第二天,我利用兴趣活动课组织大家进行讲故事比赛,谁先准备好就先上讲台去讲,其他同学认真听。

真的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课堂上安静的很,没有了平日里的喧闹,孩子们都在仔细听他的小伙伴讲故事呢。

偶尔还会插两句“不是这样的”,“应该是……”孩子们有条不紊地上去讲故事,讲的精彩,听的认真,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难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写到:“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

若是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看来,我真是小看他们了。

有些孩子的故事甚至完全是自己编出来的,而且象模象样,还有完整的情节。

孩子们给我上了一堂课啊!新课程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一点没错,孩子们需要的是让他们自己自由发挥,而不是仅仅由教师给他们讲书上的故事,难怪我平时给他们讲故事还有孩子“溜号”。

听了孩子的心声,组织了一次讲故事比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我再一次明白了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是多么重要,也是多么必要。

以往,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错了,老师会发脾气:“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答”;学生作业做错了,老师会发脾气:“都讲了几遍了,还不会做”;学生违纪了,老师会发脾气:“说过多少次了,还记不住。

”你也许要问,怎么老师总爱发脾气?因为我们把学生估计得太高,总是以成人的眼光去看我们所教的学生,所以学生会令我们失望,我们就忍不住大发脾气。

如果我们能蹲下来,放下老师的架子,到学生中间来,以学生的眼光、学生的心态来看学生,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所犯的一些错,是那么合情合理。

学生回答问题错了,说明他还是思考了,只不过思考错了。

我们不防鼓励他坐下来再想一想,为他下一次举手增添一份勇气。

学生作业做错了,说明他没听懂。

我们不防和他一起来分析、解决,帮助他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违了纪,说明他的自制力还不够强,因为他还是一个孩子。

我们不防帮他去认识自己,做到知错能改,为他的成长增添光彩的一笔。

老师们,蹲下来吧!蹲下来看孩子,你会看到另一片天空,很美,很美!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你会听到另一种旋律,宛转,悠扬!等待,倾听孩子心灵的声音在教学活动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回答问题的声音轻了,老师再帮他重复一遍;一个孩子回答不出问题,就请另一个孩子帮助他回答,老师最后满意的是孩子们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我们平时都会说: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法更重要。

殊不知教师要学会等待,多一份温情、冷静而富有智慧的等待,在等待中倾听孩子心灵的呼唤,使教学活动成为老师和孩子心灵对话的过程。

一、智慧地等待,倾听孩子的情感一个善于等待的教师,能迅速准确地从孩子发出的各种声音中听出愤怒、失望、快乐和喜悦等各种情感,并把它作为教学中的生成资源,同时对自己的教学预案做出适当及时的反应和调整。

每当我们拿着预设的教案去上课时,要知道教学的过程不是教师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在不断发展、不断生成的过程,因为孩子是能动的,也许会时常给我们带来启发。

我们要充满智慧地等待,为孩子的思维飞跃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我们要用一双慧眼去捕捉教学中的信息,用智慧引领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使教育更具生活意义和人文精神。

二、温情地等待,倾听孩子的欲望孩子在生活中的欲望和需求往往不是通过口头语言而是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来的。

它可能是一举手、一投足,或者是一个深情的眼神、一声心灵的呼唤。

对这些细微的举动所表达的欲望、需求的倾听、理解和应答,就成了教师等待的重要任务。

在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希望自己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教学任务孩子们都能出色地完成,提出的问题能有孩子响亮又完整地回答,而往往在自觉成功时疏忽了第一位站起来的孩子。

其实他最需要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获得成功,他多么期待老师能给予他等待,等待他的进步。

三、冷静地等待,倾听孩子的思想一个具有等待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仅仅满足于倾听孩子的情感和欲望,还善于倾听声音背后的某种思想和观念的萌芽,并尽量认可它们的价值和意义。

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

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去看待孩子时,我们就能对孩子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分理解、多一分信心、多一分亲切。

呵护萌芽倾听花开的声音在习作的起始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培养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只有尊重学生的天性,作文才会是心灵里流淌出的泉水,才会是个性绽放的花蕾。

我们要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笔。

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作文教学改革也出现了许多令人释怀的新气象,这是我们许多教育者孜孜以求的结果。

可是,尽管如此,作文教学的现状并非能尽如人意,作文教学的前景也并不是灿烂如花。

众所周知,作文是学生将自己已有生活经验进行组合、加工后通过文本的形式对外界的倾诉,是学生内心情感的一种释放。

可是诸多的原因束缚了我们的学生,使得他们面对真善美的世界却不敢流露,不敢表达,更谈不上尽情地释放。

特别是进入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看图说话,写话和一定的遣词造句的能力。

但这种能力又是很低级、很初步,甚至很朦胧的,在这一种犹如种子发芽,但又未破土而出的特定环境和特殊条件的制约中,对如何有效的开展和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尤为重要。

现将自己在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商讨。

一、蹲下来看孩子。

学生的习作因智力水平、生活经验、认识程度、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限制,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正因为有了这些不足和缺陷,才有教育的生命和意义所在。

教育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发现、唤醒、激励和鼓舞,我们当然要看到学生习作中的缺点,可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和指责。

毕竟学生不是作家,而我们成人也不是评论家,我们应该明白即使再差的一篇习作,都会有它耀眼的亮点。

哪怕是一个优美的句子或一个生动的词语;再不然就是一个用对的标点符号,一个写得比以前更好的字。

尤其是在作文的起步阶段,我们不能以高年段的要求来评价我们的学生。

习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词不达意、错别字多等问题也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因为这些,而把学生的习作批得一无是处,只要学生有习作的愿望,能努力地把它写出来,就应该给予肯定。

下面是我的一个学生第一次写的《泡茶》:我先把茶叶放到杯子里,然后往杯子里倒了一点热水。

哇,热水像龙卷风一样把茶叶卷了起来。

不一会儿,茶叶们一个一个浮在水面上了。

咦,有一片茶叶掉下去了,又有一片茶叶掉下去了,没过一会儿,其他茶叶也跟着一片一片地掉了下去。

我给这篇文章打了优,并且还给她写上了一段评语:你观察得很仔细,老师相信你肯定亲自泡过茶了,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多新的发现,祝贺你!老师还发现你的想象力也特别的丰富,在你眼里,热水就成了可怕的龙卷风了,那一片片茶叶也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