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人教版初一数学上下册知识点全版,推荐文档

(完整)人教版初一数学上下册知识点全版,推荐文档

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一元一次方 程
1. 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 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 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 是未知数,a、b 是已知数,且 a≠0)。 3. 条件: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 (1)它是等式; (2)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 (3)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 (4)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 4.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有理数
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
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重点利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 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
一、目标与要求 1. 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 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 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4. 了解倒数概念,会求给定有理数的倒数; 5. 通过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通过有理数的除法 二、重点 正、负数的概念;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除法法则和除法运算。 三、难点 负数的概念、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归纳出除法法则及商的符号的确定。 四、知识框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7.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4) 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 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8. 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注意:0没有倒数;若 a≠0,那么 a 的倒数是1/a;若 ab=1等价于 a、b 互为倒数;若 ab=-1等价于 a、b 互为负倒数。 9. 有理数加法法则: (1)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10.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 法的交换律:a+b=b+a ; (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11.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 a-b=a+(-b)。 12. 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 个数决定。 13.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2. 做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重要方法: (1)认真审题 (审题) (2) 分析已知和未知量 (3) 找一个合适的等量关系 (4)设一个恰当的未知数(5)列 出合理的方程(列式) (6) 解出方程(解题) (7) 检验 (8) 写出答案(作答) 一元一次方程牵涉到许多的实际问题,例如工程问题、种植面积问题、比赛比分问题、 路程问题,相遇问题、逆流顺流问题、相向问题分段收费问题、盈亏、利润问题
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10.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 读题分析法: .................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 完成,增加,减少,配套 ------”,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 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 ...................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 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 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 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11.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识点
4. 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5. 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等价于 a+b=0等价于 a、b 互为相反数。 6. 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可表示为:
五、知识点、概念总结 1. 正数:比0大的数叫正数。 2. 负数:比0小的数叫负数。 3. 有理数: (1) 凡能写成 q/p(p,q 为整数且 p 不等于0)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 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p 不是有理 数; (2) 有理数的分类:
等式的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质三:等式两边同时乘方(或开方),等式仍然成立。 解方程都是依据等式的这三个性质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同一个 数,等式仍然成立。 5. 合并同类项 (1) 依据:乘法分配律 (2) 把未知数相同且其次数也相同的相合并成一项;常数计算后合并成一项 (3)合并时次数不变,只是系数相加减。 6. 移项 (1)含有未知数的项变号后都移到方程左边,把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右边。 (2)依据:等式的性质 (3)把方程一边某项移到另一边时,一定要变号。 7.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一般解法: (1) 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 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记住如括号外有减号的话一定 要变号) (3) 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 变号 (4) 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 ax=b(a≠0)的形式; (5) 系数化成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 a,得到方程的解 x=b/a. 8.同解方程 如果两个方程的解相同,那么这两个方程叫做同解方程。 9. 方程的同解原理: (1)方程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等式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2)方程的两边同乘或同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