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语文作业布置的几点建议
语文成绩的提高,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积累过程,不能与做题的数量成正比。
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精心设计“课外作业”也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学生的作业,尤其要注意不断变化。
语文学科本来就是涵盖面非常广的学科,也是非常有趣的学科。
如果我们再一味的布置传统的乏味的语文作业,往往会打消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阻碍学生的发展。
针对传统中学语文作业布置中主要存在的几种问题,笔者提如下几点建议:
(一)布置一些技能类的作业
当前有许多语文老师喜欢布置颇多的无计划的抄写作业,虽然能够使学生对于某些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牢记,但在无形中却阻碍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可发展性。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学并不是把学生们教化成背诵抄写的机器,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各项技能。
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合理的听说读写的技能性作业。
例如,我在教《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之前,布置学生预习这篇文章,要求读准、读通、读懂。
学生在这一要求之下,自己查字典,翻阅资料。
教完这一课,我要求学生做以下三个作业:1、回去请家长讲述一个中国被侵略的故事。
2、写出自己听完故事后的感受。
3、学生们在课上交流感受。
这样一来学生们经过听说读写的训练,锻炼了自己的各项能力。
语文教学也应该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
除了在上课时的引导之外,在课后也应该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在教完朱自清的《春》之后,我将朱自清的《匆匆》、《荷塘月色》等美文刊印出来,作为课后的口头作业让学生阅读欣赏,使学生了解“美文”这一概念;讲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又将鲁迅的《朝花夕拾》介绍给大家,要求学生课后作为欣赏作业阅读,使学生对鲁迅的散文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通过这些努力,学生们对于各个作家的作品都能有所了解,并在无形中提高了文学素养。
(二)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
传统语文教学“一刀切”的情况比较严重,老师布置作业全班一个模式,要求一样,内容一样。
这就导致某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完成相应任务,一些语文素养较好的学生又觉得没有发挥的空间。
每个人的家庭教育,接受能力,学习基础都是不同的。
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对学生布置作业时给他们分层布置。
具体做法如下:先根据学生的语文能力把学生分为ABC三组;作业也分成基础题、提高题、思考题。
对于语文基础较差的A组,我只要求他们完成最基本的基础题;对于语文基础一般的学生,我要求他们完成基础题和提高题;对于语文基础较好的C组,我就要求他们三项作业全部完成。
当然,我鼓励学生尽量向高一级的任务挑战,实现自我提高。
这样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能够完成的任务,如果完成质量好,或者超额完成任务还能受到表扬,学习自然也有信心了。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们班的语文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原来一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进步更是明显。
(三)布置一些情感教育类的作业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的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课本中思想性较强的课文,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在此期间结合课文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熏陶是再适合不过了,因此,我很注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在课后作业中我也同样注意这一点。
在教完《背影》后,我除了要求学生体会其中的父子深情之外,还要求学生回家后在餐桌上为父母夹一箸菜,然后观察父母的反映,把它作为一个作文片段写下来。
果然学生中不乏优秀之作。
学生们都谈到了自己平时忽略了父母之爱,更加忽略了对父母的关爱,所以更能体会《背影》一文中的父子深情。
学生的家长也反映这次的作业拉近了孩子和自己的距离,应多提倡这样的作业。
在讲完《中国石拱桥》这一课后,我就要求学生去找一些有关古代建筑的资料图片,让学生了解我们中国悠久的历史,瑰丽的文化遗产,从而升起对祖国的自豪感。
(四)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在本班的学习园地中有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书法、手工、美术作品,一篇篇优秀的学生习作,吸引了许多学生老师驻足欣赏。
“十一”长假期间,我和几位老师商量,一味的布置抄写背诵会使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于是布置学生在这长假期间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己给自己布置一项作业。
我们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和实际上交的作业来看,此举收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得到了发展。
兴趣能激发学会的学习动机。
有兴趣的事物能诱导学生乐意从事和获取。
做作业也是这样,饶有兴趣的作业题目有一种吸引力,能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出全部智力水平去完成它。
如果教师布置课外作业注意到兴趣性,这对巩固学生的知识是十分有利的。
这里所谈的兴趣性,不仅是作业内容的兴趣化,而且包括促进学生勤奋钻研的其它心理因素。
例如,有些教师编篆一些习题诗,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美化作业的内容,使学生得到一种艺术享受,因而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记得有一次教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这首诗后,有一位学生说自己也会写诗,而且也能写的很好。
于是我就布置学生用一星期的时间写一首献给母亲的诗,并且按照古代科举制度的级别分出“状元”、“榜眼”、“探花”。
学生们异常积极,就连平时语文基础比较差的同学都跃跃欲试。
(五)布置一些关注生活的作业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应当面向学生们的生活,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在布置作业时也应注意要联系生活。
在教完八年级第一单元有关战争的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利用星期天去查找有关伊拉克战争的饿资料,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作业充分体现出他们对伊拉克战争的种种态度,包括对正义的支持,对侵略的蔑视,对人民的同情,对强权的愤怒……应该说正是学生们去关注生活才能够有这么多的体会。
总之,语文作业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形成综合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语文课外作业观亟需转变,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利用语文学科特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好课后作业,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使课后作业成为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