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导入技能

课堂导入技能

2014 年力帆小学专题培训(三)课堂导入技能一、导入的作用“万事贵乎始” 。

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

”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开头总是最难下笔的。

”托翁十分重视作品的开头,《安娜?卡列妮娜》的开头,他用了几十种不同的写法,经过反复比较、筛选,最后才确定下来。

课的开始如同定调,一定要好。

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演奏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特别重视第一个音符的准确性,因此她的演奏就非常悦耳、动听。

教学亦如此,一堂课若一开始就没上好,讲得索然无味、如同嚼蜡,那么,学生就难以进入意境,就不会兴趣盎然地投入下面课的学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中指出:“教学艺术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上课伊始,学生的心理准备难免不充分,注意力还没有充分集中起来,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整,使之适合于教学的需要,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教师良好的导入技能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备条件。

导入又叫开讲,与导言、引言相比,其性质、目的基本是相同的,但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运用一定的方式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注意力,关心上课主题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也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高超、新颖、别致的导入必然会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也就容易进入最佳境界。

导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集中注意。

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先声服人的效果,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上课就把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维系在教学的内容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讲课,才能“箭无虚发” ,句句入耳,点点入地;教者轻松愉快,听者心倾神往。

2、激发兴趣。

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

”巧妙的导入,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热爱的先导。

”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3、启迪思维。

富有创意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智慧,使之善于思考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

因为教师有重点地导入新课,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集中探索知识的本质,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4、明确目的。

研究表明,当学生事先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时,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影响最大。

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时,教师就要适时地讲明学习的目的意义,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使其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并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

5、铺垫拓展。

好的导入能为全节课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并能由此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发展、开拓,把课的进展不断推向高潮,产生良好、积极的“连锁反应” 。

由于课堂教学导入行为的上述作用,作为教师,应重视进行课堂教学导入行为的训练,掌握导入的技能技巧。

而训练的基础工作是提高对“导入”作用的认识。

二、导入的原则与要求一般地说,导入新课、设计导语,应遵循以下原则与要求。

1、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教学伊始的导语,一定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2、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导语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有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还有的虽然从内容上看关系不大,但它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对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学习也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这一切,都应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违背科学性的导入,尽管非常生动、非常精彩,也不足为取。

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的好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

因而导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照顾到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

不能拿大学的教学内容作为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导语,否则学生无法接受。

4、从课型的需要入手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

新授课要注意温故知新、架桥铺路,讲授课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不能用新授课的导语去讲复习课,也不能用复习课的导语去应付新授课,否则就起不到导语应起的作用。

5、导语要短小精悍导语的设计要短小精练,一般二三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

6、形式要多种多样开头导入的方式很多,设计导语时要注意配合交叉运用。

不能每一堂课都用一种模式的导语,否则就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引人入胜的作用。

三、课堂教学导入的基本方法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师个人的素质不同,因而导入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较为常用的导入法。

1、复习旧知识导入法这是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其特点是以复习已经学过或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知识为基础,将其发展、深化,引导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各学科的教学内容,章节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由已知到未知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一条规律。

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应考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好地利用与新课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者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知识,以此设计导入语,引出新的内容。

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易于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任务和重点,而且也易于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例如,一位历史课教师在讲解《三国鼎立》一课时,首先问学生“黄巾大起义的意义是什么” ,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导入新课:“黄巾大起义瓦解了东汉政权。

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大小地方实力派和豪强拥兵自立,进行分裂割据。

至于具体情况,就是今天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位烹饪课教师在讲“挂糊与上浆”一节时,安排了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讲了挂糊和上浆概念、意义和作用;在讲第二课时首先提问前节课讲过的内容,接着导入新课。

其导入语是:“同学们,现在回答几个问题一一什么是挂糊和上浆?它们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接着说:“好, 既然我们掌握了上述问题,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糊、浆的调制与使用。

”复习旧知识的导入重在恰到好处地选用与新授课内容关系密切的知识。

这种导入有 4 种具体的方法:(1)、从检查提问旧课入手,导入新课。

其运作方法和要求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先面向全班学生提出几个前节课学过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全班学生的回忆思考,再找几个学生(一般找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回答问题,在个别学生回答、教师作出订正和补充的基础上,带动全班学生复习旧课,进而导入新课。

(2)、从总结旧课入手导入新课。

又称为归纳导入式。

其运作方法与要求是:教师提出要讲授的新课题之后,首先对上课新讲的内容概括地小结一下,扼要复述出与此有关的新知识,讲课时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连贯起来思考。

这样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能较好地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3)、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听、写、练等活动,导入新课。

其运作方法和要求是:在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以听、写、板书、朗读、翻译、练习等活动方式复习旧课,使学生再现已学过的知识,然后导入新课。

(4)、向学生提示问题,引导回忆旧课或者有关知识、事情导入新课。

该方式又称联想式导入。

其运作方法和要求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提示学生回忆前节课讲过的几个问题,或让学生提出与新课有关的事情、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在头脑中再现提问的内容,不经由学生直接回答即转入新课。

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海底世界》时的导入是:提到大海,同学们都会联想到蔚蓝的海水,一望无际的海面,还有那点点白帆,振翅翻飞的海鸥。

然而说到海底,我们了解得并不多。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海底世界》一文,将使大家对海底世界有一个鲜明深刻的了解。

无论采用哪种具体方法,都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精选复习、提问。

要根据当前所学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处编排习题、提问,使之与新的知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并把握好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支点” ,从复习到授新课过渡得连贯自然;二是要提示学生或明确告诉学生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支点” ,引导他们思考,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衔接导入法这也是一种较常见的导入方法。

它主要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连结点,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过渡,自然引出新知识。

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方法。

这种方法使学生在感知新知时,既有思想准备,又有知识基础,学生会感到亲切,能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新知识,使新旧知识连贯。

例如,有位教师讲《茶花赋》时这样说:“同学们,现代散文作家杨朔是我们的老朋友了。

可以说,每个学期我们都见一次面,第一册他奉献给我们北京红叶;第二册他请我们品尝了广东天甜香的荔枝蜜,也许现在我们还能回忆起它的甜味呢;今天他又将捧给我们春城昆明的一丛鲜艳茶花,大家喜欢不?”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喜欢!”这时学生的情绪已开始兴奋。

老师接着说:“《香山红叶》作者借红叶比喻老向导,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

《荔枝蜜》作者借蜜蜂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写‘茶花'又象征什么呢?”此时学生已产生了强烈的求和欲,想了解个究竟。

再如,有位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先让学生背诵王安石在《泊船瓜洲》和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中是怎样写春的?当学生得意洋洋地温习旧知识时,他顺势导新课:“以上背诵的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写春的。

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

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平时你注意到没有?细读课文,领路大好春光,可以寻找到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又如学《老山界》一文后再讲《草地晚餐》,教师可以用下列语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老山界》一文中我们领略了红军当年爬雪山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再来看一下红军过草地的壮举。

”(板书:《草地晚餐》 )运用此法要注意三点:(1)、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而联结点的确定又建立在对教材认真分析和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2)、搭桥铺路、巧设契机。

复习、练习、提问等都只是手段,一方面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另一方面在复习的过程中又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使学生思维暂时出现困惑或受到阻碍,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造成传授新知的契机。

(3)、因课施教,方式多样。

学科不同、内容不同,衔接的方式也应有所变化。

如音乐、美术、体育一般多采用练习、演示的方式,先让学生练习一下上节课的动作或技巧,看其是否掌握和熟练,再进行矫正和指导,然后传授新的内容。

而语文、政治、历史、哲学、外语等课则常借助提问、讲述、引证来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