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摘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证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法可依,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保障。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庄严写入《宪法》,建构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一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以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被列入时间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2011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的理解,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发展、构成,分析它的特点与缺陷,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建成的法律体系只是做到现阶段需要法律调整的各主要社会关系领域都已有法可依,它还不完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体系建构与完善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
它的形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到2010年底,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意志,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1],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国内多数学者认为,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设想,把党的十五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理论的历史起点。
其实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此后逐步成熟的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才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理论的真正起始[2]。
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邓小平指出:“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程上来。
”“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各种必要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3]至2011 年 3 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前夕,最高立法机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又有了新的认识[4]。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康生同志把其总结为实质标志和形式标志两个方面。
实质标志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形式标志主要是: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可以涵盖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各个领域。
标志着国家立法机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认识更加成熟和深入[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法律体系”是法理学上的一个基本概念,不同版本的法理学教材和学者对此概念有不同的表述,通说认为法律体系是指“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这一概念中我们可知,作为“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的法律体系,是由“法律部门”构成的,而法律部门是有“法律规范”组成,其逻辑顺序是法律规范—法律部门—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是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保障。
在中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解决的是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国家法制的基础,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不得与法律相抵触[5]。
地方性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宪法和法律,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这是人民依法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6]。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一)、效益与公平我国采取措施适当地开展了一些保护市场秩序和人民利益的立法,有助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保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但是,在不断完善和补充立法的同时,社会各方面也不断地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出现,针对个别案例会出现法律的空白,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彼此利益不断融合与冲突,效益和公平成为各领域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在立法中有效合理地体现效益与公平,成了新形势下立法需要面对问题。
(二)、立法内容不完善当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仍有些法律法规需要制订,仍有些法律需要修改,仍有些法律需要协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亟需的一些重要法律、法规还没有制定出来,一些现行的法律、法规是在改革开放时建立的,可能适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但是在现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法律规范可能存在漏洞。
而且受当时的客观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并不能很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所以时至今日立法内容不完善的地方时常会被凸显出来。
(三)、司法体制机制需要改革就算有很完善的立法内容,但是法的执行不到位也是没有效力的。
目前,在执法方面,政府执法部门职能转变不到位,有些行为过多干预,而同时一些非政府部门例如行业协会等中间结构却不是很规范,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除此之外,我国司法机关受制于地方,司法审判权容易地方化,司法机关缺乏制约和监督机制。
由于地方各级司法机关的财政和人事隶属于地方,这种依附关系就使地方司法机关很容易倾向于从地方的角度去执行法律,而忽略了整个国家的情况,司法独立也变得不太现实,导致司法审判权的地方化。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就辉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重道远。
在新的起点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完善的内在要求,也是今后立法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适应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紧紧围绕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健全各项法律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一)、立足基本国情,维护和谐社会一切问题都要以中国的国情为基础为出发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不能脱离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现阶段,我国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立法机关,执法机关更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国家的国情为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积极完善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挥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结构的作用。
(二)、提高立法质量,增强可操作性首先,提高立法体系的科学性。
完善立法体系的结构,使之内容更加完整,结构更加科学。
其次,立法工作除了与时俱进,还必须具有前瞻性。
仔细分析现有市场经济环境,预测市场未来走势,提前做好预备、预防工作。
再次,要协调各法规、规章之间的关系,加强备案审查工作,避免各法律规范之间的矛盾。
然后,设计各想法律、法规必须具体,明确,具有现实操作性,不能含糊不清,界限不明,否则经常会引发无法可依或一个行为多种法规范,相互矛盾。
最后,立法要透明,探索更加有效的方式,让更多的公众能够参与到立法的过程中。
(三)、改革司法制度机制司法制度机制的改革必须坚持政企分开、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在审查各种法律草案、行政法规草案等各种法律法规时,要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权力权限清晰,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以攻坚克难的精神,积极推动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公正,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的成效。
结束语社会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
社会实践永无止境,法律体系也要与时俱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样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对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出了更为突出、更加紧迫的要求。
中国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加快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参考文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2011年10月27日[2]胡康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几个问题的研讨.中国人大. 2010 年10 月10 日[3]周林.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思考.法学视野.2012[4]卢显洋.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制与社会-法学研究。
2012.01[5]吴邦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经验.求实杂志。
2011.03[6]周叶中、伊士国.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几个问题.形势与政策.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