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

《教育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

《教育概论》模拟试卷一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站点:_________ 姓名:学号:成绩:一、选择题(每题3份,共18分)1.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他的一书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 C )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B.康德;《康德论教育》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D.卢梭;《爱弥儿》2.下列哪个观点不是实用主义教育学派的观点:()A.教育即生活B.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无其他目的C.课程的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D.现代教育是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3.教育的三要素,包括:()A.教育者;学生;教育影响B教师;学习者;教育内容C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D教育者;学生;教育内容4.下列关于教育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教育功能指的是“理想的教育应该干什么”B.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C.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D.教育具有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5.对学科课程的理解,正确的是:()A.学科课程是传统课程,当代课程改革就是要去除这种课程;B.学科课程主要关注学生直接感知的个体教育性经验。

C.学科课程的优点是向关注学生的个体需要。

D.学科课程既可以教师为主导去实施,也可以学生自主实践交往去实施。

6.关于师生关系的说法,合理的是:()A.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B.师生之间除了教学之外无其他联系C.教师可以按照自己对学生的了解而制定辅导策略,而无需与学生进行商讨对话D.“视徒如己,反己以教”的观念已过时1.下面关于教育的理解,正确的是()A.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B.教育是指个体学习或发展的过程C.教育对社会和对个体发展总是好的。

D.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合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

此种观点属于()学派的观点。

A.实验主义教育学B.实用主义教育学C.批判教育学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3.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种类型的学制,其一种学制类型不仅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也有利于初中和高中教育的普及,这种学制是:()A.双轨制B.单轨制C.分支制D.其他4.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

A.平等关系B.上下关系C.道德关系D.教育关系5.社会问题课程是()的重要表现形式,即以当代社会问题为中心组织课程。

A.综合课程B.核心课程C.学科课程D.广域课程6.下面属于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主张的是()A.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B.教学目标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C.注重真诚、接受和理解的师生关系D.学习目的是意义建构。

1.在日常生活中,教育有不同的用法。

一个家庭主妇可能对她的邻居说:“你孩子真有出息,你怎么教育孩子的。

”这种用法,是把教育作为()A.一种过程B.一种方法C.一种社会制度2.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A.顺序性B.可逆性C.模仿期D.关键期3.某班教师为了激发和保持学校生的学习动机,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竞赛活动。

结果如教师所料,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成绩明显提高。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之间相互猜忌、隐瞒学习资料等现象日趋严重。

上述事实表明教育:()A.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正向隐性功能B.既有负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C.既有正向隐性功能,又向负向隐性功能D.既有正向显性功能,又有负向隐性功能4.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是()A.教师和教和学生的学是两种独立的活动;B.教可以离开学独立进行;C.学离不开教;D.教与学是相互锁定,相互依存的关系。

5.课程的构成主要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以及-()A.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B.课程结构;C.练习册D.课程评价;6.义务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国家与社会有义务确保全体适龄儿童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家长有义务送适龄子女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和()A.学校有义务为适龄儿童提供公平的教育B.适龄儿童有义务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C.公共机构有对适龄儿童并进行教育的义务D.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不得雇用学龄儿童1.下面对“教育”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P4)()A.在我国,教与学是统一的,是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同一种事物、同一种活动。

B.现代英语中,education一词的本义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C.“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这里的教育是指一种过程。

D.“我从这部影片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这里的教育是指一种过程。

2.下面,关于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的理解,正确的是:()A.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是提高全民族素质;B.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使命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C.我国教育目的基本使命是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D.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汲取国内外各种教育理论的精华。

3.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A.教育管理制度。

B.国民教育制度;C.义务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4.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A.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B.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C.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D.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该从个人出发5.对学科课程的理解,正确的是:()A.学科课程是传统课程,当代课程改革就是要去除这种课程;B.学科课程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

C.学科课程的优点是向学生系统传递人类的间接经验。

D.学科课程既可以教师为主导去实施,也可以学生自主实践交往去实施。

6.关于儿童生活环境的说法,合理的是:()A.家庭生活以亲情关系为主,对孩子的成长总是积极的;B.学校生活因是一种规范的生活,对孩子个性的压抑较大;C.同辈群体生活对儿童的成长具有两面性。

D.社会文化生活因丰富多彩,可以积极补充儿童其他生活的单调性,所以是积极的。

二、概念(每题5分,共20分)4.核心课程:是以人类基本活动为主题而编制的课程系统,在实质上,它是活动课程的发展。

核心课程论者认为:编制课程既要照顾儿童的发展阶段,又要反映人类的基本活动。

教育:(1)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一般来说,主要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下定义的,一个社会角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2)根据对“教育”概念的分析,尝试给出“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3)教育的综合定义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动力性以及社会文化性的特点。

学校教育制度:所谓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教学设计:我国学者认为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

尽管教学设计概念有不同的界定,但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

1.课程即学习经验:美国教育家杜威(J.Dewey)根据实用主义的经验论,反对“课程是活动或预先决定的目的”这类观点。

在他看来,手段与目的是一个连续体。

由此推衍:手段与目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所谓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

2.教育功能: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决定了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

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所以,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4.活动课程:是针对学科课程的弊端才被提出的。

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指导儿童自发地活动,让儿童"从做中学,以获得直接经验,(虽不排斥间接经验,但要将间接经验转化成直接经验)(案例)。

但活动课程易于忽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等。

教育目的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学制: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4.教学:“教学”一词Teaching与“学习”一词Learn是同源派生出来的两个词,包括教授和学习两层含义。

对教学一词,有不同的理解。

但其共同点是:第一、都强调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结合或统一。

即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第二、都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第三,都指出了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

我的理解是:第一,师生之间的内在关系是互为主客体的相互关系;第二,在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之间还存在着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活动处于主导地位。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如何理解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两方面相耦合的过程?①个体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教育对个体个性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个体主体意识、个体特征的发展和个体价值的实现三方面;②个体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由自然人、生物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体现在促进个体的观念社会化、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及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三方面。

2.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内容框架是什么?《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如果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素质教育就会流于形式。

同以往相比,这次课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课程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转变。

3.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答:有: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3.专业能力的提高4.自我的形成4.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同辈群体生活与社会文化生活各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家庭教育:血缘性和感染性;学校教育:教育性和有目的性;社区教育:群众性和关联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