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选材与组材》教案教学目的:1.掌握记叙文选材和组材的方法;2.试着写出材料新颖的文章.教学重点难点:在动手训练写作的过程之中掌握记叙文选材和组材的方法,并会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之中。
教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主要内容:记叙文选材和组材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想写好文章,选材是关键。
要材料,靠积累。
要积累,靠观察,靠收集。
占有材料,途经一般有三:1、从生活中汲取。
沸腾的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热爱生活,关注人生,作文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
2、从书籍中收集积累。
人不能事事经历,书籍为我们体味生活,理解生活提供了又一渠道。
3、整合生活素材,或在原材料基础上,借假设推理而生发出新的材料。
二、了解记叙文选材和组材的方法(一)学生谈谈自己在写作记叙文的过程之中自己的一些困惑,并且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谈到自己在选材和组材上面的一些不足。
(二)学生相互谈谈,讨论可以解决他们所遇到的这些困惑的一些方法。
(三)老师讲授记叙文选材和组材的办法1.选材的方法①材料要真实。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意在告诉我们,写文章语句自然天成,才能万古常新。
自然天成,那就要写真实。
只有真实,才能有真情,才能增强感染力。
这个真实,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即自己是事情的直接参与者);也可以是耳闻目睹(自己作为旁观者)。
尤其要选取真实的有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
记叙文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人或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
在写人记事时,大而空,是同学们常犯的毛病。
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会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②材料要典型。
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有表现力和说服力。
因此,要从众多的材料中挑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
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品质总要通过事件来表现,写人离不开叙事,而这些事件的选择必须典型。
典型事件有时可以是人物有代表性的重大行为,但更多的是那些看来细小平常却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生活琐事。
典型事件往往不止一件事,一般都要二、三件事以上。
魏巍同志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历最能说明这一点的重要性。
他写这篇文章的初稿题目是《自豪吧,祖国》,文中用了二十多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这些事例虽然都能围绕中心,但由于“例子堆得太多,好像记流水帐”,所以效果不好。
于是作者对材料做了果断取舍,只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这样,笔墨集中、主题突出。
《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传世佳作。
典型事例的安排应注意以下几点:1、应注意从不同角度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让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化。
2、不平均使用笔墨,应当详略结合。
一般至少有一件事要详写。
3、多个典型事例的安排上应注意衔接、过渡。
通过什么方式来组接这些事例也要注意技巧。
③材料要新颖。
俗话说,新米煮饭自来香。
文章材料出新,就会有时代气息,生活味就会浓。
因此要以独特的视角,选取新颖的材料。
在同学们的作文中,选材陈旧比较普遍,往往千篇一律,缺乏时代气息。
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
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这为我们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
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功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
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
④材料要切题。
就是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材料。
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剪裁”本来是裁缝行业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将布料依照需要尽量剪裁,该去就去,该留就留,缝制成美丽的衣裳。
写作文也如同做衣裳一样,对使用的材料也必须剪裁。
剪裁,需要有依据。
依据之一就是根据中心思想剪裁。
一般来说,对表现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进行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舍。
2.组材的方法①截取精要法,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性质的闪光瞬间而加以表现的剪裁方法即截取精要法。
一幅完整的布料,需精心剪裁,才能做成得体的衣服精心剪裁作文材料,截取精要,能使文章写得精彩扼要,中心突出。
材料的截取主要从三方面着手(1)叙事的文章截取事情发展中最精彩、最紧张、最激烈的部分(2)写人的文章选取人物经历中最能反映人物性格、思想,能多侧面表现人物的材料(3)写景要截取景物状态最鲜明的片段。
例文:爆炸性新闻王业辉“大刚被派出所抓去了!”中午一进教室就听到“万事通”报告这一爆炸性新闻。
“真的吗?”教室里的人纷纷问道。
“当然啦,我中午亲眼看到的。
”“万事通”得意地说。
“我说嘛,大刚这人一向不大安分,老师曾多次警告过他,我知道他早晚会有这么一天的。
”“怪不得,我今天早晨看见他慌里慌张地跑过去,身上还有血迹,问他怎么回事,他又不肯说,后来又出去了。
我猜想他是不是跟人打架了。
”有人凑过来说。
“今天早晨在新民胡同发现一具女尸,二十多岁。
”又有人补充。
这消息使教室里的气氛更加紧张了。
“这会不会是大刚干的?“有人轻轻询问。
“我看有可能!”有人悄悄回答。
“哪有那么巧合!”有人反驳。
“这年头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啦!”“要真是大刚干的,就太可惜了。
”有人叹气。
教室里一直一言不发的大刚同桌霍地站起来,大声吼道:“你们这些人,人命关天的大事,怎能这样不负责地瞎议论,我告诉你们,大刚虽然平时有点懒散,但绝不至于干那伤天害理的事,我了解他。
”这一吼,教室里开始安静下来。
“大刚这人好打抱不平,有正义感,绝不会干这种事。
”有人开始附和道。
大家开始动摇起来。
“你有没有看错,肯定他是被抓走了?”有人问“万事通”。
“这……我中午是看见他跟着警察上警车的。
”上课铃声打断了教室里的议论。
老师向同学们报告了大刚帮助警察勇斗歹徒的消息。
“原来是这样!”全班同学的眼光一起向空着的大刚的座位。
[点评]本文运用的是高潮呈现法组材,故事很短,但组材却有独到新颖之处,描述的是发生增强表达效果。
在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或者说一个场面。
文章一开头就把我们带进故事的高潮:“‘大刚被派出所抓去了!’中午一进教室就听到‘万事通’报告这一爆炸性新闻。
”作者只集中于一个场面写人的议论,人的议论又集中于对大刚及新闻的评价上,相信的,怀疑的,惋惜的,否定的,一个个亮相。
其它一切诸如大刚是怎么样勇斗歹徒的,派出所的警察为什么要把大刚带走都舍去了。
②舍本逐末法。
作家老舍请齐白石画一幅名为“十里蛙声”的画作。
画成,老舍大赞:妙绝!齐白石在一条前不见头后不见边的溪水中画上几群悠哉游哉的蝌蚪。
画作构思属典型的“舍本逐末”法。
“蛙声”是画作的主题,是“本”,表面看似乎是放弃了,“蝌蚪”充其量只是关涉“蛙声”问题的枝末细节,却重点加以表现。
但正是看似与画作命题无直接关系的“蝌蚪”让“十里蛙声”悄然充溢于观赏者的想象中。
“舍本逐末”法显然使画作更含蓄更耐人寻味。
体现在记叙文写作上的“舍本逐末”法是选材中寻求新颖的反映角度的一种常见方法,它选取事物中似乎是并不重要的细枝末节的东西以反映事物的整体,表现深刻的主题,它贵在表达角度新、依材料“逐末”挖掘有价值的重大题材,常有三种方法(1)避开过程的叙述,截取事情的开端和结尾(2)避开主体的记叙,选取事情的细枝末节(3)避开主体的正面叙述,选取事件侧面的蛛丝马迹。
“舍本逐末”的巧思体现叙述角度的新颖性和主题演绎的含蓄性,习作者应善加运用。
例文:最值得留恋的鱼缸天寒地冻。
刚踏进门,我就大声喊着:“鱼儿,我回来啦!”“怎么越来越不像话了,你妈什么时候成鱼啦?”妈妈数落着我。
“你别怪她。
她是担心那些鱼啊!天冷了呀,你难道不知道那是她的命根子?”哈,还是奶奶理解我。
“妈,你可不能总宠着她!”妈妈说着,但好像想到了什么,突然间变了脸色。
我诧异地直冲向客厅。
天哪!鱼网上躺着两条珍珠鱼的尸体,鱼缸里的鱼儿病怏怏的,一副快死的样子。
发生什么事儿了?很小的时候,在我的印象里,妈妈与奶奶的关系不太好,双方没有沟通,局面很僵持。
妈妈每天下班回来,便走进自己的房间,奶奶也只顾着自己照顾那些花花草草。
不知何时,爸爸忽然从外面带来了一个漂亮的鱼缸,里面还装有许多热带鱼。
我可喜欢它们了,把它摆放在客厅里,时时照料着它们。
妈妈和奶奶也时常帮着我。
一到冬天,气温太低,不适宜热带鱼生存,可把我和妈妈难住了。
但终归奶奶有经验,她教我们把温水与自来水混合输入鱼缸,再在鱼缸中加入输氧器、保暖器。
哈!鱼儿们安详地游动着,嬉戏着,并不时地窃窃私语。
鱼儿在妈妈和奶奶的悉心照料下,变得那么活泼可爱。
思绪从美好的回忆中拉了回来,妈妈和奶奶已经站在我面前。
她们俩一唱一和,抱歉地向我解释着原因,并答应再买一些鱼。
我只是欣然一笑,说:“不用了,只要这鱼缸还在,就无所谓啦!哈哈!”或许是我的话太出乎意料,她们竟愣了。
鱼缸空了固然可惜,奶奶和妈妈现在两颗心没了距离,我当然更开心。
点评:奶奶与妈妈关系的转变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小作者只交代了一些蛛丝马迹。
但读者可以透过养鱼与鱼缸等“枝末细节”,想象她们关系转变的具体过程。
“舍本逐末”法使行文的张力非同一般。
③以小见大法,即采用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平凡小题材来表现大主旨的方法谈身边小事而寄托深远,论人情世故而放眼世界具体做法常有两种:(1)从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的小事物中迸发出诱人的思想火花,揭示深刻的生活哲理(2)借助日常小故事、小场景烘托时代大背景,透视出本质意义要注意的是挖掘材料内涵要适度,挖掘的思想不能游离材料蕴涵的本质。
如张晓洁的《无名草》,满怀希望的六月猝不及防地在“我”内心划上了一道深深的伤痕。
自此,好长一段时间,我没有走出失败的阴影。
在一个冬日的午后,我放学回家,发现楼口有一簇簇小小的绿草:“我蹲下来,仔细地观察它们。
这些无名草丝毫不羞涩,也不害怕,依然伫立着,即使被疾风刮得摇摆不止,也始终不肯倒下,昂着头,奋力拔节。
我心中不禁惋惜,冬天楼房遮住了阳光,即使努力地拔节,也享受不到久违的阳光。
只是草不懂这些,它们好像在从地里钻出的那一刻,就只知道生长才是唯一要干的事情。
”作者由最普通常见的小草的生存状态展开联想,只有忍得住寂寞,经得起苦难,我们才能拥有阳光般的生活,于是,“我”的心情开始明朗起来。
以小见大,升华了文章主题。
④移花接木法,把别的事物、人物、故事转借到自己作品中,借别处的题材表现人物性格,表现深刻的主题,这种方法就叫移花接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