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中的哲理美

古诗词中的哲理美

古诗词中的哲理美
——关于哲学的文化味的教学设计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

它语言凝炼、意象丰富,底蕴厚重;它音韵优美,意境悠远,含义隽永,充满了哲理意味。

1、将哲学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五个板块,辩证法又分为联系、发展、矛盾三部分。

一、唯物论
意识
1、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②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③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④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由于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意识具有差异性。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规律
1、①花开花落各有时
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③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①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关于王熙凤的诗词
“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透过现象看本质)
运动
1、①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③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

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⑤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⑥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

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
(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二、辩证法
联系
1、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②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③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起蛙声一片。

(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2、①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②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发展
1、①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②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③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④新竹高于老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⑤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2、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3、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②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③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矛盾
1、①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④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⑤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矛盾即对立统一,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2、①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方出一山拦。

②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

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3、①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矛盾具有特殊性)
4、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5、①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②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

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同。

③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内外因辩证关系)
6、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7、①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②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

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

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

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三、认识论
1、①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四、价值观
1、西北山高水又水,男儿岂能老故乡。

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2、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如瓦砾顽。

3、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人生价值的实现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