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漫谈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漫谈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漫谈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标理念下,朗读不但应该是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而不可须臾或缺,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也是形成语感的基本手段。

尤其是小学语文阅
读教学一个“读”字更是其核心和灵魂。

“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
的途径。

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

1. 目标明确,要求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

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

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

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

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
内容。

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
是什么等等。

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

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
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

在初步理解基
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
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

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2. 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
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

有声有色的朗读,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
响学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
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
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

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通过多种手段
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

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范法、描述法、回忆法、音像法、看图法、创设情境法等。

其中最常用、最实用的
是示范法。

所谓“示范法”,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朗读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让朗
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

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
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

只有这样,孩子们受到的教育才会是深刻的,终生难忘的。

3. 重点训练,边读边想。

边读边想是指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训练边读边想要把握以下三点:阅读理解很重要的一点是诱导学生把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客观
事物在头脑里进行“还原”,通过“再现”进行“再想象”和“再创造”,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

训练学生形象地想。

阅读理解往往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是什么”是指课文写了什么,景、物、人
有什么特点等等;“为什么”是指作者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

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就
能使他们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逻辑规律。

训练学生逻辑地想。

如《小珊迪》,是一篇情感
浓郁的课文。

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
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

学生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

学生
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

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

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训练学生联系地想。

读书不能孤立地死板地读,应该注重方方面面的联系,如前后课文的联系,句、段、篇之间的联系,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等。

训练联系地想,有利于学生开拓思路,综合理解,深化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