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也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重要目标之一。
因此,在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我在教学实践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
一、激发朗读兴趣,培养朗读能力
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孩子有兴趣地学习,要比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重要得多,朗读也是如此。
在教学实践中,我抓住点滴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读完了再找好朋友去读。
刚开始,孩子们有点不知所措,但渐渐地,他们都很主动地找学习伙伴读书了。
有的读着读着,还会不知不觉地摇头晃脑起。
这时候,我就积极地鼓励他们,告诉他们读书也是一种享受。
有了这样自由、轻松,能够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交流的空间,孩子们朗读的兴趣浓厚起,读书时都想把课读得更生动些。
二、科学预设朗读训练的过程
(1)朗读训练要与学习课的过程有机结合,体现整体性。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总是遵循着“整体――部分――整体”的一般认识规律学习课,而朗读也始终贯穿于学生这样的认识过程。
因此,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认识特点,把整篇课的朗读训练与学习课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
在初读阶段,引导学生在读准课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在精读阶段,抓住重点句、段,通过朗读等手段让学生逐步感悟到语言,达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在熟读阶段,则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回顾整篇课,把对课的量变认识升华为质变认识,加深对课的整体感悟。
(2)朗读训练要与品味语言的过程有机结合,体现渐进性。
学生在品味语言时,总是借助于反复的读去触摸语言,逐渐理解语义,领悟表达方法和体会思想情感,同时,逐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可见,朗读训练与品味语言的过程是同步的,而且是渐进的。
因此,在品读某些典型句、段时,可以根据以下模式去预设过程:读有关句、段,找出重点词句或就某些重点词句提出有关问题;读有关句、段,运用联系上下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或思考提出的问题;读有关句、段,思考该句段蕴涵的含义、表达的情感或运用的表达方法;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加深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朗读训练要与朗读方法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过程有
机结合,体现主体性。
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朗读这种重要的阅读技能,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朗读的方法。
而学生对朗读方法的掌握,靠教师的传授、灌输是难以实现的。
《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学习的主人。
”朗读训练也不例外。
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要紧紧地围绕着相关教学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听范读、自由练读、互读互评等手段,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感悟、掌握朗读的方法,再通过反复的朗读实践,进而形成朗读技能。
三、灵活选用朗读训练的形式
在课堂上,精心设计朗读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唱一唱,读一读。
如苏轼《水调歌头》是一首节奏舒缓、旋律优美的词。
指导朗读时,我就让学生们先听一听,唱一唱,再读一读。
这样,指导得轻松,学生体会得也到位,整个课堂都被愉快的氛围包围着。
(2)比一比,读一读。
如《水调歌头》,苏轼的词与毛泽东的词比较,比一比,读一读。
学生们领悟其中的感情,体会得很准确,读得也到位。
(3)演一演,读一读。
许多适合表演的课都可以演一演,读一读,如《雷雨》等等。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药》一课中,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这一段字,学生们演得很生动,读得很投入,语气也很逼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4)画一画,读一读。
如《山居秋暝》等课,我尝试着让学生用画的方式体会课的意境。
在这过程中,很多学生领悟到了,再指导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而且,画的过程也充满了乐趣,寥寥几笔的简笔画把语课激活了,把他们的朗读兴趣激活了。
(5)设情境,读一读。
如《荷塘月色》一课可以用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小路的幽静与作者的心境,然后发自内心地有感情地读出课。
四、注重朗读评价,培养朗读能力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有区别的,有的学生能够读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却读得干巴巴的。
我便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1)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以激励为主。
如采用“闯关夺星”的方法激励孩子读书,还可以采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孩子读书,哪怕只是一点的进步,教师都要毫不吝啬地去赞美。
如你读得真有感情,连老师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你读得声
音真美……
(2)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老师。
在老师范读课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老师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为什么?也可以在学生感觉困难的地方,适时指导朗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我读得怎样。
还可以恰到好处地抓住契机介绍自己的朗读方法,说:你们想知道我怎么读得这么好吗?告诉你们吧,我是边读边想象,我是把自己当做课里的什么等。
这样,便在平等、宽松的气氛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读书的方法。
学生互相评价。
在学生朗读之后,可以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你认为他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他读得不好的地方你能读读吗?这样,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切磋提高朗读能力。
(3)学生自我评价。
可以让学生在自己朗读后,说说自己读得怎样。
这既让学生肯定自己的长处,树立自信心,又能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