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向区域化、全球化方向的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贸易中作用的日益凸现,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一方面,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是技术发展和标准形成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又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二者的结合难免会产生冲突,从而产生一系列法律问题。
文章首先分析了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趋势及其原因,然后列举了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所产生法律问题的各种表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解决这些法律问题的简易模型,并对该模型中的三条解决途径进行了实证分析。
论文关键词: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趋势,成因,问题,解决途径一、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趋势(一)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互关系的演变知识产权,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一般只在有限时间期内有效。
各种智力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以及外观设计,都可被认为是某一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
所谓技术标准,是指一种或一系列具有一定强制性要求或指导性功能,内容含有细节性技术要求和有关技术方案的文件,其目的是让相关的产品或服务达到一定的安全要求或进入市场的要求。
在标准制度开始之初,标准中的技术含量并不大,因为当时只考虑产品的通用性,只规定产品规格即可,因此,当时标准与知识产权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关联,因为标准追求的是开放性、普遍适用性和公益性,以使标准能够以最小成本被推广使用,而标准的这些特点与知识产权本身特征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因为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法律上的私有产权,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和绝对性,知识产权持有人追求的是利用知识产权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不允许未经授权的推广使用。
正是基于这种原因,标准化组织在早期总是避免将知识产权引入标准。
传统产业领域中标准与知识产权(以专利为例)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传统产业领域中标准与专利的关系模型随着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发展,原始创新所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制定技术标准时没有现有的公用技术可以采用或借鉴,而高新技术的发明者和改进者都有着极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其技术成果几乎被专利技术所完全覆盖。
在此背景下,标准化组织必然要同专利权人谈判,将专利技术作为标准技术使用。
在某些技术领域,专利权人具有足够的垄断能力,通过占领市场后形成“事实标准”或作为“企业标准”来实现专利的最大实施率。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还出现了一种新动向,那就是把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形成新的技术垄断联盟,借助于技术标准的特殊地位,强化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借助于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又称垄断性)去实现对某些技术标准事实上的垄断,以追求最大经济利益。
由此可见,随着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结合成为了必然。
世界贸易组织在其《2005年世界贸易报告-探索贸易、标准与世界贸易组织之间的关系》中提到了这样一项研究。
该研究“发现在专利申请和新技术规定,尤其在创新领域中的专利申请和新技术规定之间存在着积极的关系。
”根据对各个国家进行的分析,该研究还发现“容易产生标准化活动的部门一般来讲都有着专利集中化和出口集中化的特点。
”据此可以很容易地预测出专利技术纳入标准的趋势很明显。
图2形象的表示了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融合的情形。
图2专利与标准融合模型(二)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趋势随着世界经济向区域化、全球化方向的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贸易中作用的日益凸现,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其重要表现就是技术标准中正在采用越来越多的专利技术。
2005年,国际电工委员会收到的国际电工委员会专利声明表上有27个与专利相关的信息发布消息,在这些消息中,往往一个消息就包括许多专利。
例如,在注明日期为2005年11月14日发布的消息中,Zebra技术公司宣布在ISO/IEC18000-6标准中有98专利属于本公司专利。
2006年2月8日,ITU-T专利声明和专利权转让声明数据库中有1494个专利声明,其中有137个专利声明是在标准获得批准后收到。
截止到1998年,欧洲电信标准协会总共发布了涉及16个标准化领域的72个专利发布消息。
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约有20多家公司声称他们持有的140项专利对GSM标准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专利。
事实证明技术标准和专利权的结合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以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和ITU制定的国际标准为例,其中纳人知识产权(这里仅指专利)的情况如图3-4所示。
可见,尽管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遵循了尽量避免纳人专利的原则,但由于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拥有知识产权的主体开始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利用标准纳人自己的知识产权占领市场取得利益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而且这种标准中纳入知识产权的趋势还将持续。
图3ISO标准中涉及专利的情况图4IEC标准中涉及专利的情况图5ITU标准中涉及专利的情况由图可知,截至2007年ISO涉及专利的标准数量已经达到207项,占当年ISO累计标准总数的1.21%;IEC涉及专利的标准数量为202项,占当年IEC累计标准总数3.49%;而ITU涉及专利的标准数量为799项,占当年累计标准总数的20%左右。
最近10年中,IEC 涉及到专利的标准数量是三大国际标准中增长速度最快的,由1998年的21项增长为2007年的202项,增长了10倍以上。
ITU涉及到专利的标准数量尽管增长速度不快,但其增长的绝对数却是三大国际标准中最高的。
由此可见,标准中纳入专利还是较多地出现在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领域中(朱翔华、王益谊,2009)。
二、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原因分析(一)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具有本质的共同性专利和技术标准本质上都是技术方案。
专利,是产品、方法或其改进的新的技术方案。
由此可知,产品专利是关于产品的新技术方案,而方法专利是关于方法的新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根据我国《专利审查指南(2005)》的规定,是指申请人对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利用了自然规律的技术特征的集合,技术措施通常是由技术特征来体现的。
技术标准,包括自愿性技术标准和强制性技术标准(技术法规),根据TBT协定附件1(本协定中的术语及其定义)的规定,是指经公认机构批准,供通用或重复使用的产品或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的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
该文件还可包括或专门关于适用于产品、工艺或生产方法的专门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
由此可知,技术标准,无论是产品技术标准,还是过程技术标准,都规定了应具备技术特性和技术要求,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技术方案。
从理论上说,技术标准所体现的技术方案比专利所要求的技术方案范围更广,条件更宽松,既包括新的技术方案,也包括并非新的技术方案(徐曾沧,2008)。
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这种共同的本质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技术基础。
(二)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具有共同的利益基础虽然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设立的初衷是有所不同的,一个是为创新技术的出现而设计,一个是为社会公众利益的维护而产生;一个偏重于私利,一个偏重于公利,且不能混淆。
但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无论是在两者相互分离时期,还是在彼此相互融合时期;无论是在企业内部转移时期,还是在企业外部空间延伸时期,改变的也仅仅是形式而已。
即使涌现了各种事实标准,也不过是对原有法定标准采用的方法和程序赶不上技术变化的事实所做的简单回应罢了,而两者之共同基础则仍然未变(程恩富、谢士强,2007)。
(三)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技术标准与专利技术的融合,首先需要专利技术数量方面的保证。
两者之间的融合起始于技术标准对专利技术的吸纳,同时也表现为专利技术对技术标准的技术支持,只有相当数量专利技术的不断涌现,才能为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专利技术的存在作为保证,要想形成技术标准与专利技术之间的融合的局面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是根本不可能的。
当代世界范围内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和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为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的融合创造了丰富的知识产权资源。
1960年以前,全球专利活动发展一直比较缓慢。
1883-1959年,全球年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为1.99%,1960-2005年期间,世界9大专利局的专利申请受理量年均增幅为3.35%。
1995-2005年期间,全球专利申请量的年均增幅为4.7%(王正志,2009)。
2002~2005年,在计算机、通信和声像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增长强劲,每年的增长率超过6%。
截至2007年,世界范围内有效专利的总数预计约630万件,如今,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研发成果已成为惯例。
获得专利保护的技术几乎遍及各个部门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高科技部门,比如信息和电信。
在这个领域几乎所有具有市场潜力的主要技术都受专利保护。
例如在1998年,仅关于“微处理器”一项美国专利商标局就授予了近5000项专利;而在关于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的CDMA领域,美国高通公司就拥有1400余项专利技术。
(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联盟的出现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联盟的出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传统产业里,技术更迭缓慢,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主要是为了保证产品的互换和通用性,技术标准与技术专利分离。
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经济效益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技术标准逐渐成为专利技术追求的最高体现形式。
在高技术领域,谁的技术标准领先,谁就控制了未来的市场。
此外,伴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的复杂性和集成度越来越高,高技术产品技术集成度的不断提升导致单个企业拥有知识产权具有不完全性。
知识产权的经济性质,以及公司的多种权衡会促使企业更多地选择合作途径发展技术标准。
在技术标准联盟合作中,只有拥有与标准有关的知识产权组合的公司才能够进入这种战略性技术协议,才能真正主导标准化发展过程(吴林海等,2006)。
随着核心专利技术和技术标准地位的不断提升,跨国公司技术联盟进一步细化,形成不同形式的标准联盟,成为技术联盟的最高形态,这加快了专利与标准的融合。
(四)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企业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着它不仅要得到一定数量的垄断利益,而且还要突破空间的限制去获取更大的规模效应。
和有形财产权相比,知识产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权利客体可以被波助澜的作用。
2000年8月,ANSI批准并发布《美国国家标准战略》(NSS),这是美国标准化进程中的第一个宣言性的纲领文件。
2005年,ANSI批准发布了在NSS基础上修订的《美国标准战略》(USSS)。
从名字的变化上我们也可以看出美国试图将其标准战略全球推广的野心。
USSS 进一步强化了NSS中公开、透明、自愿一致等基本原则,并制定了12项具体策略,这些策略与其知识产权战略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