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端午节纪念屈原说

端午节纪念屈原说

端午节纪念屈原说
端午节关于纪念屈原说
纪念屈原说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42—前278),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楚国大夫,出生于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他是中国最早的大诗人之一。

继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

他创立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国将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并在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焚烧楚先王陵墓。

忧国忧民的屈原在汨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1]
屈原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

他创造的“楚辞”,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少年才俊
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日,屈原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3] ,到来年的正月初七日,屈原一周岁,居乐平里。

周显王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屈原居乐平里。

屈原自幼嗜书成癖,读书多而杂,“石洞读书”与“巴山野老授经”当在这一年的前后。

周显王四十年,(公元前329年),居乐平里。

屈原虽出身贵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响,故而十分同情贫穷的百姓,从这时起,小小年纪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

[4]
周显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屈原出七里峡,游香溪与长江,读书于昭府,与昭碧霞相爱。

周显王四十七年(公元前322年),回故乡乐平里,与昭碧霞定亲。

初露才华
周显王四十八年(公元前321年),秦军犯境,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他一方面居高临下地对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种战术,机智果敢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展其非凡才华。

周慎靓王元年(公元前320年),仲春三月,屈原应怀王之召出山进京,这一年他在鄂渚为县丞。

周慎靓王二年(公元前319年),升任楚怀王左徒。

这一年的深秋,屈原首次使齐。

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忙于楚之内政外交工作。

五国联兵攻秦,屈原随军而前。

变法改革
周慎靓王四年(公元前317年),忙于变法改革,制订并出台各种法令。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继续进行变法改革,与旧贵族和一切顽固势力进行斗争。

周慎靓王六年(公元前315年),深入进行变法改革,民心沸腾;楚之形势大变,旧贵族面临着覆灭的命运。

谗而见疏
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

周赧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屈原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为汉水的上游。

为了破楚、齐联盟,秦国派张仪贿赂楚国权贵宠臣,又欺骗楚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于一带六百多里土地。

”屈原极力劝谏,但是屈原不听,楚怀王听信张仪的.,就把相印授予人跟张仪去秦国受地。

张仪回秦国后装病,三个月不见楚使。

怀王以为张仪怪他绝齐不够坚决,又派人去辱骂齐王一通。

齐王大怒,断绝了和楚的.合纵,反而和秦国联合起来了。

这时张仪才出面对楚使说:“您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从某地到某地,广袤六里。

”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气,归报怀王,怀王大怒,先后两次兴师伐秦,结果都被秦打败,丧失八万军队,大将军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军俘虏,汉中郡沦陷。

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楚屈匄攻秦,秦大败之于丹阳,俘屈潚等将领七十余人,取楚之汉中。

楚悉发兵反击,在蓝田(今湖北钟祥西北)大败。

韩、魏袭楚至邓(今襄樊北),楚兵惧,自秦归。

韩宣王死,在位二十一年。

子襄王仓立。

孟轲约于周赧王三年离齐。

孟轲主“性善”,劝齐宣王行仁政,劝滕文公行“井田”,均以迂阔难行,不受采纳。

怀王复起用屈原以使于齐,齐楚复交。

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取楚召陵。

惠文王愿分汉中之半给楚,与楚结盟。

楚怀王愿得张仪,不愿得地。

仪赴楚,因厚赂靳尚,并得怀王宠姬郑袖进言,得释归。

秦惠文王死,在位共二十七年。

子武王荡立。

屈原使齐,顾反,张仪已去,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弗及。

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秦武王元年。

张仪素为武王所不满,离秦赴魏。

屈原仍事怀王为三闾大夫。

怀王悟为张仪所欺,起用屈原为齐使,盖一时权宜之计,故使齐返而仍被疏。

周赧王六年(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以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齐宣王欲为纵长,恶楚之与秦合,遣使遗楚王书,怀王犹豫不决,昭睢力谏,遂不合秦而合齐以善韩。

屈原不能参与朝政,极可能通过昭睢等大臣敦怀王合齐。

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秦武王三年,甘茂取韩宜阳。

居郢都,设坛教学。

初次流放
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屈原流浪汉北。

秦楚复合,与屈原谋划相反,而奸人必有谗言害之,避地汉北,当有不得已之情在,故《抽思》有欲归不得之意。

周赧王十三年(公元前302年),齐、魏、韩三国联军攻打楚国,楚怀王派太子横到秦国为人质,请求秦出兵援救。

秦王命客卿通率兵救楚,击退了三国联军。

次年,秦国一大夫与太子横因私事争斗被杀死。

太子横惧怕秦昭王怪罪,私自逃回楚国。

此事使秦、楚两国关系恶化,导致了此后秦国对楚国的频繁进攻。

“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屈原此时已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劝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

”可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

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要胁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

楚怀王被劫往咸阳,楚由齐迎归太子横立为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不肯向秦割让土地,秦又发兵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取十六城。

二次流放
周赧王十九年(公元前296年),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

诸侯由此认为秦国不义。

秦国、楚国绝交。

屈原于周赧王十九年年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

他从郢都出发,先到鄂渚,然后入洞庭。

周赧王二十年(公元前295年),屈原到达长沙,在这楚先王始封之地遍览山川形势,甚起宗国之情。

周赧王二十一年到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94年到公元前279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5] 南方的荒僻地区。

这次流放的路线,按《哀郢》分析,是从郢都(湖北江陵县)出发,先往东南顺江而下经过夏首(湖北沙市东南)、遥望龙门(郢都的东门)经由洞庭湖进入长江,然后又离开了夏浦(湖北汉口),最后到了陵阳(据说是今安徽青阳县南)。

时间长达18年,在这之间并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九章·悲回风》。

自投汨罗
周赧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秦国再次攻楚,占领郢都,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消息传来,屈原重返郢都的希望彻底破灭,于是作诗篇《怀沙》,再次抒发忠贞爱国的情怀和“受命不迁”的崇高志节,倾诉了郁积于心头的苦闷,然后投汩罗江而死。

死的时候年62岁。

相关主题